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什么是精益化管理?精益化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给他贴上去的,贴在哪?贴在丰田管理模式上的。精益化管理本身就是对丰田管理模式的一个概括。丰田管理模式就是日本丰田他们创造出来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强调什么?要保证企业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能够带来效益,不发生浪费。怎么样保证这样一种管理到位它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教授他一看这个东西之后,贴上这么样一个标签,精益化管理。很多人就来追捧.而精益化管理的实质很多人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都在追捧。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丰田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面临着成立七十多年来的第一次亏损,截止三月份,丰田亏损约17亿美元,这是过去不曾发生过的事。丰田如何面对?或者说,丰田面对危机的做法,有哪些值得中国企业家借鉴的?在日本丰田学习考察的八天里,我们接触了不同层次的丰田人,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感觉有很多地方对我们过冬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正>全世界都知道这句英文"made in Japan"。全世界的制造业都知道日本有个丰田汽车,很多了解丰田的人都知道丰田的核心竞争力是"丰田生产方式"——国际化一点就是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研究TPS的人都无法回避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现场主义。  相似文献   

4.
大车的小节     
据说丰田的段差要求小于1mm。这是什么概念?如果在车门缝、A柱与中控台之间找缝隙的话,丰田的段差只能允许插入一张薄纸片。 汉兰达是一款大车,这是它的卖点,但大并不意味着粗糙,广汽丰田对丰田生产方式的改造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即使是汉兰达也要注重小节。  相似文献   

5.
大象的婚礼     
丰田从汽车后视镜里看到的是一直在逼近追赶的由皮耶希指挥、文德恩掌舵的大众,可是现在这辆车上又多了一个人在招手——那就是铃木老板。  相似文献   

6.
我这一年来往研究日本丰田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孔子的《论语》,另一个就是王阳明的“良知”体系。《论语》大家都知道,但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如此推崇王阳明?  相似文献   

7.
丰田的雷区     
关于丰田的书,恐怕你在书店里能买到不下十种,我只能讲与丰田接触十一年来的感受。丰田公司一位大仙(这家公司有很多大仙,但平时看不出来)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问一位丰田人事部门的主管,说咱们的执行力为什么这么强,工厂看着不怎么样,却比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赚钱赚得多?这个主管说:“丰田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听话的,另一种是不听话的。而我们只用前一种人。”大仙听完就傻了。  相似文献   

8.
苏华 《上海企业》2010,(3):28-29
近日,由于油门踏板和脚垫的原因,丰田在美国召回109万辆汽车,国内将召回大约75万辆RAV4,在欧洲约200万辆汽车也在召回的考虑过程中。截至笔者发稿时,丰田召回的汽车数量已超346万辆,这将是丰田二十年来遇到的最大一次信任危机!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失灵了吗?偏离轨道越来越远的丰田,何时才能回归?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11,(6):68-69
丰田的‘质量神话’不会就此终结,我相信大多数人也不会对丰田失去信心,70多年的生命力是有理由的。但有一点,召回了,是有责任心,可决不能把主动召回变成可以下次再犯错的借口。  相似文献   

10.
语录     
《经营者》2010,(5):31-31
“丰田章男是唯一一个可以拯救丰田的人。” 离开克莱斯勒的吉姆·普菜斯终于开口评价自己工作了37年的丰田汽车。他觉得,丰田汽车的问题根源在于他们太过看重利润。  相似文献   

11.
范广宁 《经营者》2014,(18):181-182
环保不是喊喊口号就结束了,一定要付诸行动。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点什么。丰田中国于2013年7月发起了“种子力量环保行动”这样一个项目,是“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丰田品质管理的特点,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不放过一个小错误,这是丰田追求卓越品质的出发点,也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步。介绍了丰田品质管理内容和所采用的一些方法:综合运用统计学上的各种方法,比如老、新七种工具PDCA循环等,并由上至下地动员全员参与"品质管理"。  相似文献   

13.
清新的风     
《经营者》2012,(19):82-85
说到高效动力,我想大多数人第一个会想到的是以大众为代表的涡轮增压技术,然后或者又会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混合动力,在厂家、媒体的狂轰烂炸下,很多人以为这就是未来。没锚,增压技术和混合动力的确是未来的两大趋势,但它们绝不是唯一。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丰田生产方式,这一名词对我们来说也许并不陌生,十几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多种专门介绍丰田生产方式的小册子。然而,知道了并不一定是弄懂了,弄懂了并不等于实践了。日本一位管理专家断言,丰田生产方式用了20年才最后成熟,模仿它并取得成果至少也需要10年时间。国有国情,厂有厂情,我们在这里为大家介绍这种方法,目的不是让中国的企业都去盲目效法,而是意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观察角度。美国人曾把丰田生产方式称作“改变世界的一架机器”。今天,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进程中,我们重新审视这架“机器”,一…  相似文献   

15.
平畠齐突破     
黄天玉 《经营者》2011,(19):154-155
本土化,配套突破丰田框框,这个日本人领导的天津电装电机让人看到一个正在变化的电装。  相似文献   

16.
郝举 《经营者》2011,(7):14-14
丰田召回风波,媒体主流的说法是,丰田控制成本惹的祸。丰田章男愿意承认这点,因为他用这个看似生产上的问题掩盖了丰田内部更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戈马 《经营者》2014,(23):104-105
2013年,除大发、日野品牌外,丰田把包括中国市场92万辆在内的895万辆汽车卖到了全球各地,这其中,已经给丰田贴上认知“标签”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型(HEV)占去126万辆,而其余769万人则愿意为丰田的传统动力车买单——这个数字成为重新认识、梳理和解析丰田技术路线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8.
丰田,曾经代表着“品质最佳”,而此次召回事件恰恰在摧毁着这一品牌定位。 丰田品牌危机的深刻根源在哪里?是一个使品牌面临生死考验的伤害?还是通过危机公关能够渡过的插曲?什么是走出此次危机的根本性战略?  相似文献   

19.
王育琨 《企业文化》2008,(11):66-66
在丰田生产方式下,现场员工像科学家一样重复“假说-实验-验证”的循环,丰田公司也就成了“全员科学家集体”。其他公司之所以不能轻易追上丰田,也正是因为缺乏塑造一个庞大科学家集体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他经常给丰田挑毛病,又无时不在捍卫丰田的利益;他在中国生活40载,但他的一位中国朋友说,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