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BP在其最新发布的《BP 2035能源展望》中预计,全球能源需求将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且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为主的新兴市场。报告认为,2035年全球能源消费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增长41%。而过去23年的增长率为55%,过去10年为10%。其中95%的增长将来自新兴经济体,而北美、欧洲和亚洲增长缓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经济贡献由农业、工业不断向服务业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随着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能源消费需求中心不断向亚洲迁移。我国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导力量,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建立三大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关系模型,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成为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驱动力,因此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经济结构合理化建设,跟上工业智能化变革之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资讯     
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占全球71%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报告,去年全世界石油消费仅为2010年的一半,能源消费量的净增长全部来自新兴经济体,而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则在过去四年中第三次下降,其中日本降幅巨大。中国能源消费再次引领全球,增长占到全球的71%。BP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鲁尔表示,2011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长2.5%,但远低于2010年的5.1%的增长率。即60万  相似文献   

4.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世界能源前景》报告中称,如果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原油生产国所获得的投资低于满足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所需的水平,近期内原油价格可能会最高上涨至每桶150美元。国际能源署同时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比美国高出将近70%。  相似文献   

5.
《化工科技市场》2007,30(10):57-57
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已步人快速发展期。未来30到50年,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可再生能源占中国能源消费比重将持续扩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一、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智能电表行业在国际上已经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球包括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均在进行电能表的更新换代,以适应当前世界形势的变化。由于世界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全球化石能源资源的短缺,气候变暖、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世界能源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低碳经济"、"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当前  相似文献   

7.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亮眼表现,让世界明白了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世界需要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美日欧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重要引擎,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成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国,与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形成能源互补。目前,由于世界政局的变动,俄罗斯将目光转向中国,而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比较少。中俄能源贸易过程中仍存在俄罗斯国内外商投资环境差、中国能源企业规模较小、中俄能源合作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中俄双方应重视能源合作;中国企业应加大对俄罗斯的投资,制定对俄能源合作的整体规划,以创造有利于能源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环境,促进两国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油气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油气战略的影响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是由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石油安全。能源市场,特别是石油市场,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其产品又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成分,因此,中国的能源战略与政策受到国际能源形势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同时,中国作为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经济总规模日益扩大的大国,能源政策也对世界的能源市场甚至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不考虑国际影响因素和不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能源市场体制改革与政策上的经验教训,仅从国内的情况出发制定中国的油气战略是不…  相似文献   

10.
《财经界(学术)》2007,(4):84-85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且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使中国面临着很大的环境压力,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开发利用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外贸易》2007,(8):92-93
普华永道最新发表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七大新兴经济体的银行利润将超过现在处于领航地位的七大工业国家集团。而中国国内信贷业务将在2025年前逼平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银行业市场。七大新兴经济体(E7)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尼、墨西哥和土耳其。与之相对的七大工业国家集团(G7)的成员国有加拿大、  相似文献   

12.
一、世界液化气能源需求背景 世界能源组织近期报告显示,在未来的世界能源构成中,液化气能源(主要是指液化天然气(LNG)和液化石油气(LPG)),特别是LNG能源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加快液化气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的五大能源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梗 《WTO经济导刊》2004,(11):43-45
世界能源机构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达542000万亿英热单位,为现在的1.6倍,在可替代能源未出现时,未来十几年,仍依赖常规能源。鉴于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状况,预计2015年以后,世界各国对常规能源的争夺将加剧。为此,各国都从长期战略出发,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能源储备、能耗效率、未来能源需求预测、环境条件制约等因素综合制定了本国的能源战略。 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1)积极开拓  相似文献   

14.
张萌 《商业时代》2005,(28):26-27
面对中国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的现状,中国企业界急需了解世界,与各国企业界建立联系,以便“走出去”发展自己。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中国能源状况以及中国的能源政策,以便寻找商机,扩大同中国的合作。鉴于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于2005年9月初,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的能源需求与可持续发展:投资未来”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会议由中  相似文献   

15.
全球能源需求的中长期预测是全面把握未来能源消费趋势、决定各国能源规划和政策成败的关键.在建立全新的全球能源需求预测模型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对全球未来20年的能源需求分不同情景、不同国家集团和不同能源品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预测,得出如下结论:在样本情景下,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总量近185亿吨油当量,较2006年将增加近60%,未来20年全球能源需求仍旧非常强劲;全球能源消费格局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消费的拉动者;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将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但随着石油产能峰值的到来,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份额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供销商情》2006,(12):54-54
近年来,德国联邦可再生能源联合会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能源.他们号召农民不要光把庄稼用于生产粮食迁可以用于生产能源。由于有不菲的政府补贴,不少德国农民都乐意把庄稼用于生产沼气。据联邦可再生能源联合会的专家估计沼气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一种经济型能源,不仅能满足农村的能源需求,还可将多余的能源输送到城市。  相似文献   

17.
《商》2016,(15):108-109
亚洲市场一直是世界最大LNG消费者集中的所在地,随着中国和印尼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亚洲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段内继续作为LNG的关键市场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利用长期LNG合同的亚洲LNG市场现象,是否将大规模地转移至更高流动性的现货市场,因此在亚洲助于一个LNG贸易枢纽的发展,目前未能确定。这场市场压力测试还对石油指数必付合约结构施加了压力。几家天然气供应商在最低量责任上做出让步,将最低量减少了高达10%至20%。很多供应商还改变了其定价方案,以便提升合约天然气对现货天然气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也跻身金砖五国,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的经济体之一。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世界各大企业、财团纷纷投资印度市场,以求得更大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区能源消费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1985-2007年能源消费水平差异及特征,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把中国大陆30个省市能源消费状况划分为能源高消费区、能源中消费区和能源低消费区三个类型,三类地区能源消费差别显著.以此为依据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因素各不相同,各因素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影响差异明显.为了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三类地区应实行有差别的节能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观点     
《市场周刊》2008,(10):7-7
“建议放开小额贷款公司存款业务。”;“落后的货币发行体制是股市下挫帮凶。”;“能源合作是东北亚合作战略重点。”;“中国将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金融风暴未平息,未来数月通胀压力趋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