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的身份仍是农民;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社会歧视仍然存在;就业环境差、待遇低、工资被拖欠、克扣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权利不完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深化户籍制度及其配套设施的改革;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3,(10)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组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不健全、融入城市困难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地方政府的城市偏向和自身素质不高,解决办法是关爱新生代农民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人力资本和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曹莉 《当代经济》2016,(14):116-117
人力资本素质不高、文化与社会认同缺失以及带有城乡二元分割色彩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由禀赋约束构成的功能性排斥和由制度约束构成的结构性排斥这两种社会排斥存在的原因.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的必然路径在于政府通过制度革新破除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桎浩,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帮助其实现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立足与发展的基础,城市融入则是其实现个体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关键。该文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测量,以上海847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就业能力因素对于这一群体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能力整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融入和市民意愿融入影响显著,就业能力微观因素对于身份和社会地位融入影响显著,宏观维度因素显著影响身份融入。此外,居住时间显著影响城市感情和市民意愿融入,性别影响身份融入,年龄因素影响社会地位融入。  相似文献   

5.
李俭国  张鹏 《财经科学》2015,(5):131-140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考虑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庞大的资金需求,应该优先将市民化意愿强烈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项计算,得出:沿海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为21万元;内陆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为16万元.加快户籍、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于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资金来源、城市融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心理融入层面分析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着重剖析了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并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蕾  潘芳 《经济研究导刊》2011,(34):127-13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从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社会网络成员的联系频率、联系目的、情感亲密度、熟识程度、互惠程度五个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构成,并进一步探讨了社会网络对其求职、城市融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已代替其父辈成为城镇的新建设者,国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他们在小城镇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推进小城镇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对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培训环境;增加小城镇吸引力,率先实现小城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既有自身的优势,又有自身的不足,外部环境对其既有机会也有挑战。在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采取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和外部风险,以积极的心态逐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与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进程的加速,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普遍走出农村,离开土地,源源不断流向城市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工。他们游离于传统农民与城里人之间,非农非城。当今尤其是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这就需要尽快建立面向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切身权益,同时也有利于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探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发挥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前提.建立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从社会、政府、民间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融入城市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帮助其更好地解决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为城市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更为执着,更加渴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分子.然而,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种种的困境与障碍.本文在场域理论的视角下探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困境的原因,并对此进行社区工作的介入.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进城农民工的主体,为中国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强烈的市民化需求却因社会保障的缺失而严重受阻。其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思路,推进其市民化进程就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愿望强烈但不被城市接纳,乡土情节弱化而不愿返乡务农,处于城市与农村"双重"边缘化状态,根源在于城乡二元制度及自身素质的制约,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负面影响愈来愈凸显。去边缘化,须顺应新生代农民工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市民化,在创新制度上着力,即创新城乡二元制度,扫清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话语权;创新培训机制,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探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和困境,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居住选择与城市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辽宁省不同规模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logit、PSM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城市居住选择对其城市融入存在直接影响,与市民居住融合或与市民为邻显著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中小城市农民工邻里效应要强于大城市,老一代农民工邻里效应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选择通过邻里互动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城市融入,邻里互动程度越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概率越高。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改善农民工城市住房环境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重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居住融合,通过居住融合加强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联系与互动,进而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受到了不平等的政策待遇,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表现的状况并不乐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既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要求。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完善和改革制度体系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空间距离与社会距离不一致,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逐渐拉大,其对策:1.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构建法律保障。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还时有发生,劳动保护措施不力,生产条件较差,超时工作得不到应有报酬,无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障程度极低,权益受到侵害问题较突出。应通过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确立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明确规定合法劳动报酬不受侵犯,人身、财产不受侵犯;真正享有与普通城市居民一样的城市生  相似文献   

19.
王高歌 《新经济》2014,(14):79-80
新生代农民工是对某一部分进城农民的称呼,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进城农民,他们具有更高的市民化要求,对城市生活的需求远远高于一般的进城农民,但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本文主要就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保障缺失现象进行分析,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方法,旨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内部结构产生了明显的代际分化,一群“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壮大,逐渐成长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在国民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对这一群体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也愈来愈多,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总结了城镇化的理论研究,然后重点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以期新生代农民工能更好的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