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以2006年至2008年度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相关计量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司规模、未预期盈余、审计意见以及是否ST对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时间有显著影响。上市公司仍未走出“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年报披露规律;同时不排除行业发展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选择存在羊群效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Z-SCORE财务预警模型在上市公司应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2008年被宣布特别处理公司中的57家ST公司及与其同行业、资产总额基本相等对应的57家非ST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Z-SCORE财务预警模型分析了ST公司被宣布特别处理前四年及非ST公司的相对应年度财务数据。结果发现:Z-SCORE模型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阶段,虽然还不能直接用于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但如果结合Z值的波动性分析,该模型还是能起到较好的财务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其被ST前三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财务预警模型,以期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务变化的动态累积效应。研究表明: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的logistic财务预警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基于截面数据的财务预警模型;预警方法上logistic逻辑回归较fisher多元判别更佳;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公司盈利能力、每股收益和总经理持股比例对公司财务困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6年至2008年度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相关计量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司规模、未预期盈余、审计意见以及是否ST对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时间有显著影响。上市公司仍未走出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年报披露规律;同时不排除行业发展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选择存在羊群效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以财务理论为基础,选取2003-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较为全面的财务指标,利用模型对所选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构建出财务预警模型,通过数据测试来筛选具有解释力的预警指标。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公司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预警模式有效。  相似文献   

6.
本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3-2005年ST的108家公司和非ST的108家公司共216家为样本,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财务信息和数据,选取了38个财务指标,应用逐步回归方法,选取显的预测变量,运用判别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研究发现,判别分析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7.
卫红  杨雯 《财会通讯》2010,(11):118-120
本文借鉴Altman财务预警研究思想,选取了A股市场58家ST公司及58家非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多元判别模型在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出现前一年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5%,并且具有提前三年预测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能力。同时还发现,随着财务危机企业ST戴帽年的临近,财务危机企业与非财务危机企业各预警变量值间的差异明显扩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6年深沪两市新增制造业ST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同时选取相应的制造业盈利公司配对,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运用fisher二类线性判别法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财务预警模型是指借助企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识别企业财务状况的判别模型。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可以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企业的损失。关于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始于Fitzpatrick(1932),在国内,选取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建立通用模型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具体行业的财务预警模型研究较少。本文针对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构建财务预警模型。一、样本公司的选取我国证劵市场上市公司没有因财务问题而被破产清算的,所以选择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作为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样本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导》对行业的分类选择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选取2012年被特别处理的7家信息技术类上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运用Logit模型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量与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差异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机构投资者促进了上市公司年报的及时披露。但是,机构投资者在促进上市公司年报及时披露的程度与整个证券市场环境相关。在证券市场整体牛市时,机构投资者似乎对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是否提前并不产生影响,但是当股票市场整体处于熊市时,机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愿望比较强烈,机构投资者持股量与上市公司提前披露年报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了机构投资者只是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之一,机构投资者促进了上市公司年报及时披露,机构投资者没有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总体和通过随机方法选取的100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样本公司1999年至2001年年报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样本公司普遍存在年报粉饰行为,且比例逐年上升,粉饰的手段日益多样化。进而剖析了年报粉饰的动机,提出抑制年报粉饰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BP神经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了2002~2005年的62家ST公司为样本,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并比较了单纯依靠财务指标的BP神经网络财务预警模型与引入非财务指标后的模型的预测效果,结论认为引入非财务因素后的BP神经网络财务预警模型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上市公司BP神经网络财务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BP神经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了2002~2005年的62家ST公司为样本,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并比较了单纯依靠财务指标的BP神经网络财务预警模型与引入非财务指标后的模型的预测效果,结论认为引入非财务因素后的BP神经网络财务预警模型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金流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ST上市公司为例,对基于现金流量的F分数预警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分析。选取了以利润指标为基础的Z模型和以现金流量财务指标为基础的F模型进行比较,采用6家ST公司作为样本,并对获得的2007年到2012年财务数据对F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了F模型预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与EVA融合,并借此分别对ST(危机公司)与非ST(正常公司)进行配对样本的差异性检验、相关性检验,筛选出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状况具有显著性关系的财务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并通过检验证明,该模型能提供较强的预警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形势下.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瞬息万变,遭受财务危机的风险和几率越来越大,能提前预测潜在的财务危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Atman教授1968年提出的Z—score模型在财务预警方面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本文将通过选取ST公司和非ST公司两组样本,并使用2007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来验证Z—score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以2001-2004年度所有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未预期盈余、审计报告类型、公司业绩等多个因素对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绝对及时性和相对及时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未预期盈余为正的年报、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年报以及业绩好的年报披露较早;反之亦然;当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和亏损公司年报披露较晚。在变更年报预约披露日期的公司中,未预期盈余为正的公司、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以及业绩好的公司通常提前披露年报;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的现状进行阐述,把A股年报披露的时间进行分类统计,以此反映出年报披露中时间滞后问题的严重程度。其次抽取市场中年报发布滞后的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兴业银行),找到对应程序中导致披露滞后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发现提速的真正障碍之所在。然后采用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发布时间和对应的每股收益数据,建立模型并运用数理统计分析为何要提速(提速的内在逻辑)。最后从制度政策角度、公司治理角度和第三方审计角度提出年报提速的建议性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深市房地产板块上市公司2001-2003年财务指标比较,对其ST公司的财务困境可能表现出来的财务指标征兆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如何通过单个财务指标对房地产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警,并且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综合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以A股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数据为样本,分析上市公司年报日益扩展的内在关联及真实动因。研究发现:股权分散、资产规模庞大、高管报酬丰厚的上市公司会有较强的披露倾向,从而表现为年报长度的扩展和内容的细化;盈利能力与年报页码呈负相关关系,即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没有出具冗长的年度报告;发展能力和盈余管理可能性不同的公司年报长度无显著差异。文章丰富了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理论研究,从年报使用主体视角将年报作为整体考察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决策帮助,同时也能为政府及监管机构日后制定更加简明、更加有用、与国际接轨的年报规范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