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自产生以来,便再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货币对经济的作用、影响,也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焦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与众多经济变量交织在一起,变得错综复杂。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通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对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我国2005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宏观数据,通过数据的稳定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比较分析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和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状态空间模型对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贷传导渠道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有较强滞后性,通过货币渠道进行物价的调控更为有效;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相比较而言,货币渠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传导机制主要有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货币渠道主要是分析利率、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信贷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企业、居民资产负债表和银行信贷条件的变化 ,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从长远看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将是规范的货币渠道。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4.
赵娟 《消费导刊》2012,(5):92-93,96
本文以我国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为研究对象,将股票市价总值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一个目标变量,把货币政策的直接工具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两个自变量,通过对时间序列建立向量VAR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因解分析精确地度量系统中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互动效应,但这种互动效应是比较微弱且不稳定的。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不显著,货币供应量对股价的影响显著。最后,根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前状况,提出提高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焕木  杨乃芬 《北方经贸》2007,(12):101-10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执行和效果之间的枢纽,在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尤为重要。文章选取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年贷款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变量。以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运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理论,通过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对1990-2006年的数据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明显的时滞,而且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年贷款量增长率相比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整个金融的大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再呈现出单一的性态,资金流动已经由原来的银行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之间扩大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部门之间。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指出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转变传统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操作多关注资本价格、疏通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借助一系列中间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至今,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货币传导渠道、汇率传导渠道、财富传导渠道、中央银行信息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货币政策影响投资、实际产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等实体变量的方式和传导过程。本文旨在于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梳理,来探讨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已逐渐形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却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分析股市发展分别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政策传导产生的影响及根源,指出我们应该如何消除负面的影响,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目前西方众多经济学者中,由于各自观察的角度和强调的因素不同,使得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出现多流派的观点。如果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的角度,一般可以将货币政策传导分为货币渠道(包括利率途径、汇率途径以及资产价格途径等)和信用渠道两个主要途径,进而也就形成了“货币观”和“信用观”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1.
研究作为我国调控房地产价格基本工具的货币政策,对破解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分析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基础上,以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表示货币政策,以房地产价格作为传导中介,按照两阶段传导机制和效应分析模型,阐明了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消费、投资、进出口的传导机制和效应。  相似文献   

12.
余敏 《市场周刊》2004,(6):63-64
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在货币传导机制上争论颇多,凯恩斯主义学派主张以利率作为货币传导机制,而现代货币主义则主张以货币供给量取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水平主义则认为货币供给曲线不是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所假定的垂线,而是一条水平线。因为中央银行控制不住货币供给量,所以他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只能是利率。我国的传导机制必然要向利率转轨。  相似文献   

13.
赵隆生  唐元  郭志刚 《商》2014,(8):131-131
货币政策是一国央行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有关调节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动性的措施。目标、工具与传到机制共同构成了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本文以货币政策中的传导机制为探讨内容展开研究。首先,简述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中的传导机制主要概况;其次,依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四个传到渠道,即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汇率等的有效性开展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就分析结果展开探讨,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分析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信贷传导渠道是最具有效性的,但其它三个渠道的有效性明显表现不足;最后,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就如何提高并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近年来 ,虽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但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阻塞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不够明显。应以规范货币政策传导主体行为 ,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提高股票市场有效性等途径 ,提高我国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现状和特点,并据此提出在现行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体制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的种种问题,进而提出了减小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阻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孙明珠 《商》2014,(11):164-16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政策手段作用于机制内的经济变量和主体而期望达到最终经济目标的过程。而货币政策的传导会随着经济与资本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而变的愈加复杂。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崛起,并逐渐成长为我国最大的资本市场,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分析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对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商场现代化》2006,(14):286-288
近两年来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实践证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愿和行为。从基础货币的投放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再到对实体经济发生作用,需要经历一个很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就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构筑了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的桥梁,才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与目标之间形成一个有机完善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为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如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问题,再好的货币政策操作也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中央银行在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中,货币政策在操作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在商业银行内部受阻,影响了货币政策实际效应的发挥。加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和创新,要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完善和扩大资本市场,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优化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俊 《现代商业》2012,(34):50-53
本文对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理论进行了梳理,重点就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作用机制和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选取代表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键指标收集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分为三部分:货币市场途径,资本市场渠道,汇率传导渠道。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汇率政策将变得更有弹性,再加上2007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会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变化引起出口的变化和国际金融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