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转移”是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近几年来,清远市抓住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双转移”战略机遇,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2.
季丹虎 《生产力研究》2007,51(2):95-97,128
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文章以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为研究对象,从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考察英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次序。这为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地区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劳动力转移的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俞万源 《经济地理》2011,(7):1113-1118
从劳动力转移角度分析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1978年以来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与非剩余劳动力转移并存、异地转移是梅州市劳动力转移基本特征。人口本地城市化与人口异地城市化并存、人口异地城市化活跃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劳动力异地转移导向下的人口异地城市化促进了梅州市人口城市化与劳动力非农化协调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必须提高劳动力转移能力、增强转移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水平,以促进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在区域一体化水平突破 "门槛值"时才有"产业转移效应".文章研究的重要启示是:中西部地区若以促进城市化为目的,选择"就地转移劳动力"补贴更有效;而若以吸引产业转移为目的,则一方面需要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需要着重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同时,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则需要改变现有的培训补贴方式,由向政府培训提供补贴转为向企业培训提供补贴.  相似文献   

5.
以肇庆市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状况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肇庆劳动力转移状况。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挤出作用分析,研究了肇庆产业变动对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影响,通过对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寻找适应肇庆实际的劳动力转移对策,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多形态、多样化的。文章提炼出三条主要转移途径:一是通过中、高等教育实现的转移,农村学生在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同时取得城市户口,进入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二是受过初级及以下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第三,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基础形成的就地或就近转移。实践中,乡镇企业如果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形成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效应,则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本文以湖北蕲春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产业转移的相关文献,改进了现有产业梯度系数分析方法,并利用其绘制了大珠三角11个市服务业的19个行业的产业区域梯度表,从阶段特征、地域特征和转移方式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珠三角服务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9.
薛国琴 《经济学家》2006,(1):127-127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6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采取了“离土不离乡”的自由迁移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办乡镇企业是此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捷径,是探索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有效形式。具体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9—1988年间是政策允许流动,但流动规模受控制的时期。以1982年为例,当年在农林牧渔业之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200万人,其中跨区域流动的为50万人。(2)1989—1991年间,在农林牧渔业之外就业和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都有所增加,1989年,以上数据分别…  相似文献   

10.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凤兰 《经济论坛》2009,(14):97-100
产业资源总是向高收益的领域流动。香港制造业内迁打开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大门,不平衡的区域经济为珠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必需的地域空间。政府对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进行疏导,构成产业大规模转移最直接和最有组织性的外部动力。珠三角地区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源点区域,由于产业辐射能力受地域空间的影响显著,珠三角三大经济带的产业转移路径存在差异。市场动力是产业转移的源动力,政府应为产业转移清除障碍,构筑必备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1.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也将引起农村劳动力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二次转移”。从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中有关工业发展的假定及疏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与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偏差两方面看,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在理论上也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雅 《经济师》2004,(11):40-41
文章深入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及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是以农业为主 ,从事非农业也主要以兼业经营为主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进而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据此文章从较新的角度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建议 :在农业内部 ,粮食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及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发展大中城市及城市中小企业 ,增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提高农民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钱炳根 《经贸实践》2004,(11):56-57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人口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即农村转移劳动力,可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和农村外部转移两种形式。农村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上是由乡村向所在集镇转移,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外部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劳动力直接迁移至城镇,即由农村居民(以下简称农民)变城市居民;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创业,虽然既离土又离乡,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  相似文献   

14.
笔者对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采取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现城乡平等就业,为农民进得采、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和转移模式视角,利用2006—2021年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考虑地理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达成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的总效应以及直接效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正。(2)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省内转移和跨省转移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都为正值,三类转移模式都呈现出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特性。(3)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同模式对提升本地居民相对收入水平的促进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大于省内转移、跨省转移的直接效应。文章提出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工业、就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发展,六安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富余闲置问题,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限度,劳动力转移也理应如此。然而事实上六安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产生了转移过度现象,盲目过度转移不仅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更导致农村产生了留守儿童与妇女、留守老人、土地闲置和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显然会对地区农业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因而必须引起重视,并积极研究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转型有密切联系。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关系为主线,时间跨度从1979~2012年,对山西11个地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效率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得三次产业内部投入产出逐步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入非农行业就业,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数量也日益增长。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已跨省转移劳动力中的较大比重就业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东部地区转移就业。这必将极大加速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从而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剧。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跨省转移明显地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周慧  林雨 《时代经贸》2012,(10):228-229
文章首先从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规模来阐述1996年到2010年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具体情况,即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是持续扩大的且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有一半以上转至第二产业。接着运用计量模型研究二、三产值的比重以及城市化率这三种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影响,得出三种因素都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的比重。  相似文献   

20.
台湾金融业向大陆转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越龙 《经济论坛》2005,(22):24-26
一、台湾向大陆产业转移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台商首先抢滩登陆“珠三角”和福建地区,形成以轻纺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第一波”投资潮;台商的“第二波”投资浪潮仍以“珠三角”和福建地区为主,但投资领域转向了以石化重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台商投资的“第三波”以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主要落户在“长三角”地区,部分落户在环渤海湾经济圈。持续发生在两岸间的产业转移,推进了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两岸间逐渐形成日益密切的产业分工关系,形成你中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