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不同的纳米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不同实践领域的具体反应过程,能够了解到分子筛的纳米化的应用效果,即可以抑制催化剂快速失活,从而保证炼油和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反应环节的顺利完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纳米分子筛在炼油以及石油化工生产领域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实践带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介绍了原位合成法、脱铝法、脱硅法、水蒸汽处理法等几种常见的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方法,并详细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总结了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制备研究进展和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分子筛由于其特殊的孔结构不仅为选择性催化提供了空间限制作用,为反应物和产物提供了丰富的进出通道,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一种由水热合成法合成ZSM-5分子筛的方法,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日,吉林石化研究院开发成功异丙苯生产用MCM-49分子筛纳米催化剂。据称,该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短而规整的孔道和较高晶内扩散速率,可改善催化剂性能,提高合成异丙  相似文献   

5.
王绍伟  金鑫  王颖 《河北工业科技》2011,28(4):247-249,259
在不添加任何模板剂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晶化条件,仅凭Na+诱导晶体形成,采用水热合成法直接制备出ZSM-5分子筛,并对合成的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照射、扫描电镜扫描,表明该分子筛具有典型的ZSM-5结构。该分子筛经转型后,通过TG检测其酸性,并用于环己烯水合制备环己醇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反应4 h后,环己醇...  相似文献   

6.
陈建峰 《化工管理》2001,(10):15-16
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选择备受国际工业和理论界关注的超重力技术为突破口,于1995年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了超重力反应沉淀法(简称为超重力法)合成纳米颗粒材料新方法,在国家“863”计划等的资助下,探索了气-液超重力法、液-液超重力法和气-液-固超重力法合成纳米颗粒的新工艺,并开发出实验室小试合成技术(在国际上未见报道),是一项具有开拓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并在超微颗粒工业化制备技术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特点为:增加了均相成核的可控性;组成达到分子、原子尺度的均一化;有助于缓解国内重要资源匮乏问题,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的纳米颗粒材料;工程放大较易;生产能力大(可提高4-20倍),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强,可生产多品种。主要有纳米碳酸钙、纳米碳酸锶、纳米碳酸钡、纳米高效阻燃剂等,其中纳米碳酸钙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微孔分子筛由于其优越的水热稳定性,科学家们考察了不同种类的微孔沸石分子筛应用于脱硫反应。微孔材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一种常用的微孔材料,它们是具有微孔结构的结晶度很高的硅铝基材料。目前已经很早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来获取。它们具有如下特点:均一分子级别的孔径(0.3~1nm),优秀的水热稳定性,良好的选择性以及反应活性。沸石分子筛在催化裂化反应或吸附反应等大量应用。除此以外,由于微孔分子筛具有良好的可改性特点,可以通过浸渍法或在合成过程中引入杂原子和通过离子交换等方式实现进行功能官能基团的嫁接,使得它们可以在催化裂化、吸附脱附、膜分离等领域发挥了不同的用途。  相似文献   

8.
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乙炔法和非乙炔法两大类。乙炔法是应用最早也是最成熟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操作温度和压力高、乙炔有爆炸的危险、工艺流程长等缺点。非乙炔法有吡咯烷酮法、γ-丁内酯法等,其中具有工业化前景的γ-丁内酯法,该法具有操作步骤少、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现以改性Y分子筛为催化剂,采用γ-丁内酯法两步合成N-羟乙基吡咯烷(NHP)。该方法不仅提高了产物的收率,而且大大缩短了整个胺解反应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千百年来,由于金在空气中很稳定,不易被氧化,因此它一直被用于造币、首饰和其它艺术领域,在催化反应中鲜有应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Haruta等~([1])发现用共沉淀法制备的负载在Fe_2O_3和Co_3O_4等氧化物上的纳米金粒子具有很高的低温CO氧化活性,金才受到人们的关注,随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载体的种类和性质、纳米金粒子的尺寸及分布是影响纳米金催化剂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而微孔分子筛(如  相似文献   

10.
三、纳米包装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 1.通常 , 纳米微粒 (膜 )的制备方法包括 : 物理法、化学法和膜模拟法 . 物理制备方法主要 涉及到蒸发、熔融、凝固、形变和粒径缩减等物理变化过程 , 具体包括 : 粉碎法、蒸发凝聚 法、离子溅射法、冷冻干燥法、电火花放电法、爆炸烧结法等 , 化学制备纳米微粒 (膜 )的过 程通常包含着基本的化学反应 , 在反应过程中 , 物质之间的原子进行组织排列 , 这种组织排 列决定着物质的存在形态 . 化学法主要有气相化学反应法、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喷雾热导 法、溶胶 - 凝胶法、 r射线幅照法、相转移法等 , 应用于纳米集成体系的组装技术有 LB技术 , 自组装 (self- assembly,sa)技术、静电组装 (electrostaic- assembly ESA)技术和模板组装 (template- assmbly ta)技术等 . 2.上述各种单一微粒的构建方法各有利弊 , 而选用和构 建一合适的方法对制备二维有组织纳米结构和开发纳米材料特殊性质和纳米科学基础理论的 研究尤其重要 . 寻求产量大、成本低、无污染、尺寸可控的制备方法 , 为产业化服务 .  相似文献   

11.
由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完成的“纳米晶钛酸锶钡的微波水热合成方法”日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03105866.3)。该发明涉及一种纳米晶钛酸锶钡的微波水热合成方法,克服了目前纳米钛酸锶钡粉体制备工艺中存在的不足。方法具有反应时问短、工艺流程简单、结晶完好、粒度分布均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合成乙二醇乙酸酯常用的是乙二醇和乙酸直接酯化法。一般以甲苯为脱水剂,采用Lewis酸催化剂,典型的催化剂有负载铁的分子筛、氯化锌或氯化铁等。该方法的缺点是反应生成水,而目的产品与水互溶,又与未反应的原料互溶,形成一系列沸点相近的共沸物,产品分离困难,一般需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一种双微孔一介孔复合分子筛技术日前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双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是在酸性体系中复合而成的新型催化剂载体材料,其合成过程简单、经济、环保、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复合模板剂P123及Tritonx-100合成新型SBA-15介孔分子筛,分别利用N2等温吸附、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表征。介孔分子筛比表面积可达600 m2/g,单位质量的孔容积大于1 mL/g,平均孔径为7~8 nm,孔径分布窄,孔道长程有序,结晶度较高。通过与单一模板剂合成样品的比较可知,辅助模板剂Tritonx-100能有效地改善孔径分布及孔道排列,通过实验找出了最佳模板剂配比为n(Tritonx-100)∶n(P123)=4∶1。  相似文献   

15.
S(Se)化合物纳米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无机材料纳米棒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其化学制备方法中的模板法、溶剂热反应法、电沉积法、化合物热解法等,及纳米棒的性质和纳米棒在光电化学领域的应用,并指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科海拾贝     
大连化物所合成纳米金催化剂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黄家辉研究员团队和乔波涛研究员团队与燕山大学孙科举教授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兼具高活性以及高稳定性的纳米金催化剂的合成新策略,为新型高稳定高活性纳米金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纳米多孔金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大的储存容量等特点,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介绍了制备纳米多孔金的模板法、去合金法和电化学法,分析和比较了三种制备方法的优势和缺点,另一方面介绍了纳米多孔金在电分析和光分析领域的应用,指出了纳米多孔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分子筛脱水是深冷装置中应用相对广泛,技术相对成熟的脱水系统。文章阐述了天然气脱水对深冷装置稳定运行的重要性,研究了分子筛脱水系统的工艺原理,分析了入口温度、吸附周期、再生气的流量、温度等因素对分子筛脱水效果以及分子筛使用寿命的影响,为分子筛脱水系统各工况的选择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传统水热合成TS-1分子筛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TS-1分子筛重排改性工艺。该工艺具有制备重复性好的优点,经重排改性后的TS-1分子筛晶粒具有空心结构(商品牌号为HTS),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活性可提高2—4倍,催化环己酮氨肟化反应的活性亦有大幅度提高,且已成功应用于巴陵石化公司己内酰胺的工业化生产中。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HTS用于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的研究中,考察了成型黏结剂、反应温度对HTS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原位聚合法在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聚合法多适用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针对原位聚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粒子的表面处理和在基体中的分散、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结合,以及复合材料各方面的性能改善等方面上,综述了近年来原位聚合法在纳米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