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加快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深化社会分工;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平台,扩展了农村劳动力的选择集,促进人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变迁,加快农民群体分化。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民群体分化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的农民群体分化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一个协调互动的演化过程,在这一协调演化的动态均衡过程中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和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富裕农民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产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但是,必须清楚的是,小城镇本身只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载体和“平台”,衡量小城镇建设水平和成效,应该以为农民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吸纳了多少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多少非农收入为标准。小城镇建设规模的大小也应该以此为依据。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又片面追求规模和气派,势必将人为地抬高农民进城的“门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这实际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目前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中出…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与相关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城市化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为主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源自“推—拉”合力,其顺利转移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途径。根据对进城务工农民预期收益模型的分析,政府应因势利导,制订合理的公共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以便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普遍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我国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有利条件,也带来新的挑战。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向城镇,从传统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重视和谐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遇。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探讨农村劳动力构成变迁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打工构成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农业剩余劳力出现并增加,城乡发展水平差距,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民自由度提升,是农村劳力进城打工的主因。城乡关系涉及现代化诸多层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内在要求与重要标志。当前城市化水平很低,乡村“三留守”问题严重,城乡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城镇化应以人为本,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一是让农民自由转移至非农产业;二是让农民自由迁移至城市定居;三是为那些不愿或不能定居城市的农民在农村提供较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使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总之应通过制度保障,实现城乡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切实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定溶 《农村经济》2004,(12):91-92
农民进城就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镇化水平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但目前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从而制约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与速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应以体制改革为先导 ,以完善管理和服务为基础 ,以增加就业岗位的政策促进为前提 ,以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为动力 ,由此来降低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与成本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推动农民群体分化,农民群体分化进而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了推动农民市民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以城乡统筹方式分担农民市民化成本,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城镇居民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和组织共同分担支持,真正体现城镇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市民关注农民,实现农民群体分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8.
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强调城镇化,是因为农民融入城镇就业与定居门槛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城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通过加快小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可以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制定本培训规划。一、规划制定背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  相似文献   

11.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 ,加上农业人口过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生产效率低下等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及人均收入水平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 ,差距日益拉大 ,“三农”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重要途径 ,而发展农区畜牧业则是实现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应当加快发展。一、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内涵的理解1、…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经历了“低度城镇化”向“过度城镇化”的转变。早在六七年前,笔者就提出了“低度城镇化”和“过度城镇化”的命题。上世纪80年代,因土地成本较低,大批乡镇企业在原来社队企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但乡镇企业总体布局分散,它虽吸纳了众多劳动力就业,但没有实现人口空间上的稳定转移,农民只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影响了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因此称之为“低度城镇化”,即缺乏城镇化支撑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亘古未有的深刻变革,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突破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8亿多农村人口中,已经有超过2.6亿的农民进城就业,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成为焦点现象.如果不把农民培育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农民,广袤田野谁来耕耘,就会成为世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破解城乡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与农村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相一致,使农村非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相一致。通过协调城乡之间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生产要素与非生产要素的流动配比关系,促使城乡人均占有资源要素逐步达到协调平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具体政策措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进城。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实现农民工与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须趋势。农民进场面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是农民进城务工,如何能在城镇找到打工就业的岗位,或是通过创业的艰苦奋斗,实现劳动致富的理想,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本刊特向读者推荐《“时间差”经营法圆了他的百万梦》一文,希望大家能从经济值的事例中得到启迪,开拓自己的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6.
“富裕农民,必须转移农民;转移农民,必须提升农民。”今年以来,盐城市把加快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坚持城乡统筹,“五化”(即知识化、市场化、组织化、城镇化和产业化)联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世纪工程”,全面掀起技术大培训、市场大开拓、劳务大出征“三大浪潮”,农村劳务输出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1-6月份。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93万,总数达127万人;实现劳务人均收入369元,同比增长14.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1.7%,劳务增收占农民增收的比重达39.8%。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引导农民进城,转移农村人口,成为我国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然而当前的土地政策-家庭承包制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进城的制约。因此,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农地股份公司制将成为引导农民进城,推动农村进一步繁荣、稳定、发展的农地制度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8.
李晓方 《农业经济》2022,(6):107-109
农村土地的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和农民增收。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这种发展趋势会造成我国农村耕地利用效率的降低甚至会由于无人耕种而变成荒地,不利于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建设和市民化发展,如何使二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呈现趋同状态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发展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揭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协调发展的问题,并找出可遵循的发展规律,以便加速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政策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对于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着重大贡献,贵州省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诸多限制因素,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劳动力转移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快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财政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白城市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以来,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已达120万人次,进城务工农民人均年收入4100元,人均年增收676元,约占全市农村人均总收入的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