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与翻译研究的多学科性一样,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研究同样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本文选用朱生豪的译本(1995)和梁实秋的译本(1996),拟从诗学象似性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做个例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将诗学象似性融汇于心,竭尽全力在译作中重现与原作中相同或相似的象似效果,以准确地传递出原作中被人忽视的细微情愫以及隐藏于形式中的意义。本文试验性地将莎剧翻译同诗学象似性相结合,希望能为以后莎剧翻译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周文 《企业家天地》2007,(8):156-157
本文从朱生豪的生平入手,分析了朱生豪的写作风格以及他翻译莎剧的中译本的语言实例,得出了朱生豪翻译的语言特色在于他着重文笔的流畅,志在翻译的"神韵"。  相似文献   

3.
“嘉兴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南湖文化名人”系列,这次共出版9种图书,按传主生卒时间来排,分别是陆贽、项元汴、李日华、朱彝尊、蒲华、沈曾植、褚辅成、沈钧儒、朱生豪。这9位嘉兴历代名人中,按其最主要的成就,大致来说,陆贽、褚辅成、沈钧儒是从政的;项元汴是负有盛名的大收藏家、大鉴赏家;李日华、蒲华是书画名家,李日华本人也是学者;朱彝尊是诗人、文学家,沈曾植自然是国学大师;朱生豪是翻译家,我个人认为也是文学家。因此,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闻名的悲剧,莎士比亚一生深受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圣经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欧美作家,莎士比亚也不例外。人、祈祷、爱、伪善和报复构成了《哈姆雷特》这部巨作的主要圣经文化母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为例,深入地分析了造成莎士比亚悲剧的根本原因。认为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导致了悲剧主人公的死亡,因此莎士比亚悲剧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悲剧。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用情至深,语言优美、精练,既有传统诗歌的影子,但又摆脱了传统的限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极富有韵味和节奏性,而其节奏又恰好突出了在意思上表达重要的词,因此,他的诗读起来非常悦耳而且意思明确。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意象比比皆是,对它们的解读是理解这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化界和学术界曾大打莎士比亚著作权争议之战,莎士比亚一度被炒作为一个难解的历史文化之谜,中国也深受其影响。笔者认为,在莎士比亚著作权争议中,最大的偏激之处在于争论者过于关注莎士比亚之“实”。区分莎士比亚之“名”与莎士比亚之“实”有着特殊的意义,应更多地关注莎士比亚之“名”,而少纠缠于莎士比亚之“实”。  相似文献   

8.
就Delabastina双关翻译理论,比较分析了《哈姆雷特》两个汉译本的双关语翻译,并总结出朱生豪和梁实秋在翻译双关语时常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的译者对文化有不同的阐释和再现。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梁实秋和朱生豪《李尔王》的译本中插科打诨的话进行比较,从而说明读者接受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4月23日,是一个书墨飘香的日子。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是深有含义的。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的伟大生命就是在这一天开始或结束——这一天,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这一天,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这一天,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和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相似文献   

11.
对莎剧的意象翻译走过了从朱生豪的"足救时弊、普及莎剧"到梁实秋的"存莫真",再到方平的"形象性"地传达"原汁原味"的历程。不同的翻译目的使得译者在翻译中表现出对"象"和"意"两个方面不同的关注与侧重,进而产生不同的意象传递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进入康雍乾盛世以后,秀水朱氏家族中的诗人表现出由进取转为退缩的迹象。反映在诗歌上,便是从积极探索外部世界转变为深入观照和审视自我心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朱彝尊的从弟朱彝爵,其《鹤洲残稿》中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悲生意识。他笔下的山水已被诗人主体化了,传达的是诗人的内心境界;还有不少描写贫穷生活的诗歌,但悲苦之吟中不乏悠闲之韵,表现出的精神境界是超脱的。就思想和艺术的同一性而言,描写真挚、抒发真情是朱彝爵诗的一大特点。但过于注重个人命运和内心体验,儿女情浓,风云气少,则是朱彝爵诗词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3.
朱彝尊丛考     
围绕朱彝尊,有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在其逝世300周年之际,作为纪念,考订若干相关问题:朱国祚与“朱国祯”两个历史人物的厘析;《曝书亭集》关于“越”若干时候的用法考察;朱彝尊以古人姓名作对句的影响;《静志居诗话》卢文弨辑本序及李符墓表非朱彝尊撰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易卜生和曹禺的家庭剧都成功塑造了一批出走型人物。易卜生笔下的突围人物以易卜生式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为探寻动力,在对现实问题的揭示中昭示出走人物的决绝态度,表现出对个体与自我精神向度的开掘;曹禺笔下的出逃人物以个性解放、自我拯救为动力,在对现实问题的解答中昭示出走人物的迟疑态度,表现出对群体与社会物质向度的拓展。这种与他们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戏剧张力。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戏剧一向关注人神的关系,强调命运观念,崇尚人的尊严。对于特洛亚战争,许多剧作家多渲染战争的悲壮、英雄的光荣。欧里庇得斯却能从这场伟大的战争中发现它给希腊和特洛亚所带来的无尽的灾难,因此,剧作家在许多作品中都表现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真诚忏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阅读莎翁碑文入手,论述了莎士比亚较合理的生日;解读了碑文的深层含义;以详实的资料论证了碑文是莎翁临终前为自己写的;分析了碑文新颖别致的格式和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辑录、考证的方式,对朱彝尊散在各处、存有疑惑的文献和涉及其著述的若干文献做了一些收集和辨正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朱彝尊《书鉴诫录后》;第二,朱彝尊为宋荦临曹全碑卷;第三,朱彝尊佚文《纳兰性德致张纯修二十九简跋》;第四,朱彝尊《蕃锦集》钱澄之《引》;第五,朱彝尊《腾笑集》姜宸英序。  相似文献   

18.
金庸武侠剧之所以备受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于它和观众的接受心理实现了有效沟通。通过宣泄、代入、补偿等心理效应,体现了它作为通俗文化产品应有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9.
庐剧作为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历史发展中曾有过自己的辉煌,受自身和外部因素制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庐剧的传承发展面临困境。应采取重视剧目的创作、导演及演员的培养,加强商业化运作,实现多元化发展等措施,实现庐剧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学海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4):51-54,86
中国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一大批坚守"活体传承"的坚韧守美者,徐为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徐为剧作选》既具有反封建意义和教育价值,又体现了多元的美学追求,让我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中国戏曲的走向:运用王国维的"以歌舞演故事"应有剧限,那才会不失戏曲的本质;寓当下性的戏曲性,与剧本要有严格的思想蕴涵是不矛盾的;戏曲的美学基础就定位在观众"接受美学"的欢笑与泪水之会通的共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