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菁  周淼 《广告导报》2004,(6):55-56
我国现有啤酒企业400多家,啤酒产量发展迅猛,位列全球第二,其中年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有23家,其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当前,国内颇具实力的啤酒品牌有: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珠江啤酒、哈尔滨啤酒、惠泉啤酒、金威啤酒等(如下图:中国主要啤酒品牌)。  相似文献   

2.
关注点:中国是啤酒生产大国,也是啤酒消费大国,全球啤酒市场的变化无疑也会关系到我国的啤酒产业。  相似文献   

3.
《糖烟酒周刊》2006,(6):68-68
由济南啤酒集团生产,济南东方红商贸公司全程行销策划的健生活菌生物啤酒,定位于中国保健啤酒的新标杆,力求在高端市场。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中国保健啤酒第一品牌。掀起啤酒行业的保健风暴。  相似文献   

4.
《糖烟酒周刊》2005,(14):A027-A027
中国啤酒高层论坛在京召开,英博看好中国啤酒市场,华润六个方面阐述公司发展,巩固北京市场 燕京目标瞄准奥运会,重啤提出未来集团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金良 《糖烟酒周刊》2004,(49):30-30
华南啤酒市场,是啤酒厂家争夺的重点。其中广东啤酒市场是重中之重,因为当地的啤酒消费量大,啤酒的利润率高。在广州销售的啤酒品牌达80多种,但是还没有占有率达50%以上的品牌,可以说这一地区的包容性很强,所以广东市场将成为众多希望做全国品牌的企业首选要拓展的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6.
《电子外贸》2005,(5):14-16
以资本为纽带,将中国啤酒市场的主流厂商以及近年来进入中国的外资啤酒巨头进行划分,归纳出中国啤酒行业九大“啤系”。可以预见,伴随未来几年中国啤酒行业并购整合的进一步升级,这些出身名门的“啤酒贵族”将成为引领行业的生力军.中国啤市“整合终结者”亦将从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各项法规和政策,引导啤酒行业淘汰落后的低效低能产业线,支持啤酒企业推出精品、特色产品,符合高端化的需求趋势。啤酒产业展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中国啤酒产量和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啤酒企业高度关注数字化和高端化的商业布局。然而,转型中的啤酒行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从财务视角分析了啤酒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趋向,旨在使啤酒消费朝着精品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促进啤酒行业的产品加速向高附加值、细分、个性化的方向转变,提高中高端产品的比重,促进啤酒企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球领先的啤酒酿造商,英博啤酒集团同中国啤酒酿造企业的其他成员(包括安海斯一布希、青岛啤酒和珠江啤酒)一起,参加了日前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在武汉召开的“理性饮酒,做良好企业公民”的论坛活动。英博集团作为发起成员之一,积极支持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向与会代表宣读的啤酒产业健康宣言。宣言指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积极倡导理『生饮酒,做良好企业公民理念,以促进啤酒工业健康稳定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对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从20世纪初期啤酒的引入开始,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啤酒产业从无到有,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年产销量超4200万千升的啤酒生产大国。从全国范围看,啤酒销量虽持续增加,但外资参与竞争、啤酒企业经济效益呈规模效应、增长趋势变缓、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东部地区的增长。啤酒寡头企业纷纷将自己的战略版图延伸到西部地区,包括新疆。  相似文献   

10.
华东地区的上海及江浙地区是各大啤酒巨头十分看重的战略要地,一方面该地区与华南地区相似,消费力极强。如2003年,浙江啤酒消费总量在170万吨以上,人均年消费量达44升。已经成为国内第二大啤酒市场,远远超过全国人均19升的水平。另一方面,华东地区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品牌,很多市场空白没有被占领,因此啤酒行业的巨头纷纷布局华东。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啤酒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随着国内啤酒业几大巨头的整合力度日益加大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啤酒业的“洗牌”运动十分明显,国内啤酒厂数量从以前的上千家迅速下降到了不到400家,其中剩下的大多也是举步维艰、引不起买家兴趣的小厂。青啤、华润和燕京三大巨头三分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尤其在当前外资大举杀入的情况下,大联合、大并购将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啤酒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高端啤酒的利润高于中低端啤酒数倍,中高端啤酒市场成、勾啤酒企业争相发力的目标。预计到2013年.全球高端啤酒市场总容量将达到6550万千升,比2006年提高74.7%。亚太地区将增长125%,达1550万千升,主要受中国市场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5,(14):A028-A029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啤酒论坛上。对今后10年到20年中国啤酒行业将如何发展,啤酒工业协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认为,今后啤酒行业将出现以大中型啤酒集团为主,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大中小型企业并存的局面。中国大中型啤酒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取得跨国啤酒集团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实行强强合作,越做越强,成为中国啤酒发展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4.
梁剑 《华糖商情》2001,(20):29-29
在浙江的城镇与乡村,除了不少的地方品牌外,还能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外来品牌,青岛、燕京、蓝带、KK、百威、嘉士伯、珠江,这些省内其他地区的、外省的乃至外国的啤酒在浙江几乎都有市场。消费者以一种兼容的态度接纳了外来牌子,市场本身也并不欺生,给外来品牌留下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外来品牌表现良好的浙江并不是一个啤酒小省,浙江的啤酒产量在全国的排名中一直位列三甲,钱啤、金狮等也都是有全国影响的牌子。在本省啤酒发展的同时,外来品牌也能表现良好的原因,用浙江经销商们的一句活说就叫“大肚能容天下啤酒”。  相似文献   

15.
《糖烟酒周刊》2005,(4):A003-A003
日前,青岛啤酒宣布在华南地区推出高端啤酒青岛“原生”啤酒。与新啤酒同时揭幕的还有张艺谋和杨丽萍以“原生态为主题”为青啤打造的广告巨片。金威、珠江、华润、燕京等啤酒企业相继宣布了在华南的建厂投资计划。这些新的啤酒项目将在未来一两年中建成投产,华南地区新增啤酒产能将达130万吨以上。其中大多数是面向中高档市场的纯生啤酒。  相似文献   

16.
徐娜 《糖烟酒周刊》2005,(42):62-63
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越卖越低,生产和销售高档啤酒(零售价格6元以上)成为众多厂家的救命稻草。尤其是地方啤酒品牌,目前的产品零售价格跨度一般为1.5元—10元。它们期望通过高档啤酒的增量来增加企业利润。在价格战和促销战把企业拖到无利甚至亏损边缘时,企业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一旦开始运作高档啤酒,企业才发现问题多多,高档啤酒做起来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  相似文献   

17.
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集团.尤如一匹腾空而出的黑马.突然携手国际啤酒巨头南非SAB闪电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开始在中国进行圈地运动式的并购.大跃进式的狂飙.转眼之间.华润啤酒集团(以下简称华润雪花)的规模得到了空前飞速的提高。时下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有近40家.啤酒总产能达560万吨。2003年雪花单品牌啤酒的销量超过了80万吨,2004年突破110万吨.2005年更是达到了158万吨的销量.2006年有望突破200万吨.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量超过百万吨仅有青岛,燕京、雪花。华润雪花以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其它中国啤酒巨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霸业.堪称是中国啤酒业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8.
啤酒行业向来不缺乏故事,第一梯队有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三家企业,这几年打得难解难分。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采用积极扩张的策略,十年的时间从几十万升激增到近千万升的产能,雪花的并购狂潮加剧了中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的速度,使国内啤酒企业从2000多家下降到目前不足300家。  相似文献   

19.
并购.让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包括“第一集团军”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啤酒”,以及处于第二竞争梯队的“金星啤酒”、“珠江啤酒”、“金威啤酒“、“重庆啤酒”、“黄河啤酒”.”蓝剑集团”等等.都通过资本并购、异地自建工厂等扩张手段.获得了规模竞争优势。但是自2004年青岛啤酒总裁金字国先生率先提出“整合”以来.”整合”成了各啤酒业巨头思考和行动的头等大事.包括像A—B啤酒集团、SAB啤酒等在内国际啤酒巨头.亦掀起了对中国并购或者控股啤酒厂的“整合”。包括业务链的整合、市场链的整合、管理链的整合、人才的整合.尤其是品牌整合.更是成了愈来愈多啤酒集团继“规模并购“之后的“重点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20.
白云生 《华糖商情》2001,(32):20-21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在今年入世以后,进口啤酒的关税将下调为目前的58%。另外,为了保护本土企业,政府曾给一些国企提供的诸多扶持政策如贴息贷款、购并负债免息挂账等也会随之取消。洋啤,将和中国啤酒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