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球经济和金融系统目前面临严重的、持续的低增长和低通胀。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八年多来,尽管许多国家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尽了巨大努力,有些国家甚至把货币政策用到极限,但全球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些货币大幅度贬值,不少国家面临巨大通缩压力。在全球金融层面,这次通缩的根本原因是基于1985年《广场协议》和之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强力去通胀所形成的全球货币之锚(或布雷顿森林体系2.0版)难以为继。全球货币需要寻找新的锚。以史为鉴,研究1929年开始的全球货币体系第一次寻锚和1971年开始的第二次寻锚对于分析自2008年开始的全球货币调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全球货币体系大约每四十年经历一次寻锚小周期,每八十年经历一次寻锚大周期。经过共同努力,全球货币可能迈向布雷顿森林体系3.0版,全球合作共赢。否则,市场担心全球经济或面临重回大萧条的巨大风险。全球货币体系的新锚必须要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参与领导。同时,要从单一的货币通胀目标制,过渡到包括稳定增长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多目标管理体系。中国在此轮全球货币体系调整中可以有所作为。特别提款权(SDR)将人民币纳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开启全球货币第三次寻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生动地证实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统一性和紧密的内在联系。当考虑中国如何能够参与全球货币体系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全球货币体系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参与会给全球货币体系的统一带来什么潜在影响?全球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支付系统。它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国际货币的等级制——美元的霸权地位,中央银行的互换协议以及国际货币的发行。此外,它还  相似文献   

3.
声音     
《西部论丛》2006,(1):11-11
我们期望,中国货币体系进一步实施灵活汇率,将改善全球经济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动作和稳定性——G7在2005年12月初的措辞强硬的声明显示美国等国依然会紧握“人民币”牌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下的国际收支问题。分析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过去30年间频繁发生的众多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该体系安排下,汇率调整很难解决储备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赤字和全球失衡问题;无论储备货币国选择国际收支盈余、赤字还是平衡的政策,都难以避免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不稳定。因此,缓解全球失衡、防范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为减少其对美元的依赖而持续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中国的努力或许能促使新国际货币和金融秩序的形成。中国对现存货币和金融规则的挑战的战略出发点是减少其对美元的依赖。最终的目的是国家目标的达成:解决12亿人口的生计问题以及保持8%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速。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视以美元为国际中心货币的全球现有金融结构为过去时。而全球现有金融机构对达成中国的国家目标是不利的。如果IMF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全球经济不平衡,其实是历史上几次国际经济不平衡的重演,产生根源都是主权货币作国际货币为特征的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只是顺差先后集中于不同国家,曾经是西欧和日本,现在是中国等东亚国家。一般性政策会在一段时间缓解失衡,但由于失衡产生的根源仍存在,以后同样甚至更大程度的失衡还会出现,只是那时顺差国可能变成印度或巴西。我国是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局中人",要深刻认识失衡的国际货币体系根源,不要局限于表面现象讨论,防止调整责任再次转移。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逐步地暴露出了现如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在此背景下,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建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其实施意义在于,克服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有助于全球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已经拉开序幕,中国应该参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西洋月刊》5月号】美元作为一种全球货币给美国及其公民带来的好处要比人们想像的多,这种好处远远超过了国际游客所享受到的便利。由于美元在世界上大受欢迎,它已经将其他国家的真正资源转移到了美国。从更广的视角看,通过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运作,美元得以让一个国家维持其本来不可能获得的生活水准。不幸的是,这种聪明的伎俩或许维持不了多久。一旦这种伎俩失效——它最终肯定会失效,那么美元在全球市场上发挥的特殊作用将突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翁兆奇 《环球财经》2003,(5):23-23,64
如果日本经济走强,或者中国不再依靠美国来实现贸易增长,美元作为全球通用货币的牢固地位才有可能改变。但数据显示,当前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3,(17):24-25
2013年对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全球仍处于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下,美国很可能将成为第一个收紧货币的主要国家。随着美联储政策逐步收紧,并于2014年结束量化宽松,以及中国启动“去杠杆化”进程,全球正在迎来后货币宽松时代。  相似文献   

11.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所突显出的信用本位制下无约束的货币泛滥,碳货币既是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具有国际意义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事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则从全球碳交易体系的货币视角提出了"碳货币"本位的全新货币体系的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12.
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对这一惊人成就的反应,归结成一个问题: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将在众多全球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例如气候变化、消除贫困、基础设施、以及改革全球货币体系等。但是我的国家长久以来都更为关注内部事务——长城就是这种倾向最清晰的体现。尽管在认为受到挑衅时,中国偶尔也会表现得好斗,但它并没有称霸的野心。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性货币错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货币表现,而以"美元本位制"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性货币错配的重要根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国际间货币金融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各国货币错配程度,以防止金融风险的扩大和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文章,倡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这一提议立即引起了众多国家的支持,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可美国总统奥巴马却认为,美元仍然坚挺。没有必要设立一种新的全球货币。于是有人高呼,货币战争箭在弦上。美元一国独大的货币体系真的能过渡到超主权储备货币体系吗?这恐怕还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美国是否愿意放弃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目前有没有其他货币能替代美元;超主权储备货币是否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黄涛 《环球财经》2010,(4):50-51
中国并没有造成全球的失衡,今日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乃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缺陷——无锚的美元本位制  相似文献   

16.
正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197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解体和随后出现的金融全球化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性增大的原因。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国家都曾经因为金融危机而导致经济出现大幅波动,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的欧债危机。因此,国家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金融安全网,以保护经济体免受短期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的是全球层面的金融安全网,国家间和区域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DmitryMedvedev)本周提醒了我们:最高官员们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认真的。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King)最近也强调称,这一改革是全球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更早些时候,中国央行(BOG)行长周小川实质上以国际货币体制多元化为主旨的言论,令这一问题更加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全球失衡的表现出发,从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调整的历史角度分析全球失衡的原因,指出当前的这种失衡是在美元本位制下国际分工体系调整所造成的。正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美国,不断向外转移制造业,才使其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而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又可以通过“印刷”美元和利用崛起国家的美元储备对这种贸易赤字进行融资,因此才导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越演越烈。这种失衡在美元本位制下是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19.
张明 《环球财经》2010,(5):81-8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高潮期,短期国际资本出现由外围国家流向核心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2008年第4季度与2009年第1季度,中国出现显著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出。然而,自全球金融市场触底反弹、投资者风险偏好由弱转强之后,在全球定量宽松政策推动的新一轮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重新面临新一轮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根据我们的计算,  相似文献   

20.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日前撰文指出,虽然流动性过剩没有权威的准确定义,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已经是有目共睹。中国所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股价、房价大涨,都应该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输入有关。而追根溯源,这应该与"美元本位"的全球货币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