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在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金砖四国"(golden bric)的概念,从而奏响了"金砖四国"迅猛发展的奏鸣曲。2005年,G7财长会议首次邀请了金砖四国代表列席;2008年5月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首次"金砖四国"外长会议。"金砖四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广泛被各国接受。在"金砖四国"方兴未艾之时,日本学者门仓贵史又提出了"VISTA五国"将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国家。由此对VISTA五国的讨论也被推上了浪尖。  相似文献   

2.
《光彩》2012,(5):44-44
传统的"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将变为"BRICS",中文名也改称为"金砖国家"。2012年3月28日至29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第四次会晤,讨论全球经济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两大议题。此次会晤的最大亮点是在金融领域加强了一些比较务实的合作。本期介绍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这四个"金砖国家"的经济概况和商机,希望能对外向型的中小企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金砖四国",自高盛将之命名,就被全球投资界认可和追捧。短短数年,"金砖四国"已从投资领域逐步登上更为重要的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4.
就“金砖四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言,最戏剧性的变化已经成为历史。大量资金从“金砖四国”相关的金融产品流出,“金砖四国”的说法已不足以引导投资理念。  相似文献   

5.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大国被称为"金砖四国".过去几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本文分析了四国1992-2007年间各自的商品贸易概况并对其进行了对比总结,发现四国的商品贸易均以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在发展,但是发展的模式、方式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2009年6月,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传统"金砖四国"(BRIC)机制建立。2010年11月,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四国"合作机制。12月,"金砖四国"决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由此正式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这也使得金砖国家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金砖国家现有的贸易规模,利用贸易增长速度、竞争优势指数等反映五国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了五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揭示了各国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关提高贸易竞争力建议。  相似文献   

7.
“4C”支持“金砖四国”投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宝林 《新财富》2006,(12):25-26
中国、俄罗斯、巴西及印度(金砖四国)近年来经济表现十分强劲,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2004年汇丰资产管理推出的金砖四国股市基金,不到一年就集资超过30亿美元,使该基金不得不“封盘”,暂停接受新的投资。MSCI金砖四国指数的表现也不负众望,由2000年初至令上升了2倍多,而同期MSCI世界股市指数只上升1倍(图1)。那么,未来金砖四国是否还值得憧憬呢?  相似文献   

8.
张为付 《国际贸易》2008,(10):51-57
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近年来“金砖四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取得较大的成功,并且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金砖四国”的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占国内固定投资比重、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绩效指数、潜力指数、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指数、签署国际双边投资优惠协议数量、双边税收优惠协议数量等指标比较,发现中国、俄罗斯是四国中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开放度高于巴西和印度两国,这对于中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会     
"金砖四国"首次峰会落幕备受瞩目的"金砖四国"首脑峰会于当地时间6月16日在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叶卡捷琳堡圆满闭幕。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领导人就当今全球经济形势和发展领域的紧迫问题以及"金砖四国"  相似文献   

10.
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的报告显示,金砖四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金砖四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额为166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的贸易额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超过10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金砖四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额将增至4万亿美元,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45%以上。金砖四国对外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份额已经从2000年6.3%上升至2008年的12.8%。  相似文献   

11.
传统"金砖四国"面世首个10年增长不俗。由2001至2010年底的10年内,四国每年平均经济增速为6.6%,是美国的四倍。然而,BRIC的第二个10年并非坦途,各国经济均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  相似文献   

12.
金砖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利益上有很多分歧,如何绕过矛盾和分歧,如何做到和而不同,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这些都在高度考验着金砖国家的智慧。BRIC(金砖四国)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已经问世了近十个年头。在过去的十年中,按照购买力平价的衡量,金砖四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30%,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也在迅速增长。这种全球经济势力转换的速度,恐怕连提出金砖四国概念的美国高盛公司的奥尼尔都始料未及。特别是在南非的加入后,金砖已然成为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徐刚 《新财富》2006,(12):50-50,52
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开始高速增长,并有可能在未来5年内超越或接近当前600亿美元的中国FDI年流入量,伴随着中国ODI的崛起,不仅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率高企、货币政策环境复杂,投资周期性波动较大、投资效率不高等情况将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由此受惠的东亚、非洲和独联体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源泉,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将被打破,中国的ODI将成为一个比“金砖四国”影响更为深远的全球投资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1990—2015年金砖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年度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方法并使用额外工具变量,对比分析了金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往模型中存在的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二是样本选择问题,以往研究没有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分开来,导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具体效应不明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作用迅速;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但国际贸易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通过"金砖+"扩展金砖合作"朋友圈",探索适合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方式,同时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后危机时代,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竭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金砖四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四国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无疑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基于此,比较分析金砖四国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战略异同,对四国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合理路径,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宁优俊 《中国市场》2011,(5):105-109
众多学者研究表明腐败对经济增长存在大小不等的负面影响,但也有一些国家存在高速经济增长同高腐败现象并存的"双高之谜";本文选择"金砖四国"作为"双高之谜"的研究目标国,选择影响经济增长的腐败及其他相关变量,在Mo建立的经济增长与腐败关系模型基础上建立分析模型,利用1994—2008年年度数据,实证分析腐败对"金砖四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实证结果显示"金砖四国"存在"双高之谜"并非必然,也不显著,腐败对巴西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是消极的,而对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影响却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远景五国     
盛斌  魏芳 《中国海关》2010,(9):52-52
01下五块"金砖"? "VISTA五国"是由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学者门仓贵史在2006年11月提出的,他认为"VISTA五国"将成为继"金砖四国"之后下一批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根据该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国(G7)的经济规模最多扩大2.5倍,"金砖四国"会扩大20倍,而"VISTA五国"的经济规模预计可扩大28倍,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18.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近10年来,印度经济飞速发展,与中国一并成为"金砖四国"中的两块"金砖",被誉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国家之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前全球经济的最大新兴市场体,"金砖四国"无论是市场消费总量还是发展潜力都堪称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引擎,汽车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同样成为金砖四国发展的核心。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4年内,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汽车销量将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并将以每年3%至15%的速度增长,超过成熟市场2%的年增长率。  相似文献   

20.
龙珽 《中国海关》2011,(4):56-57
创下连续20年经济增长7%的奇迹,且未来5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越南成为"金砖四国"成熟后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