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由于农民工承受着多重的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群体冲突,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承受着多重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这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政府尚未将住房保障清晰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外来农民工始终被排斥在城市公共资源共享范围之外,很大的阻力源于市民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及心理层面上的自利意识,它不仅给农民工心理造成“相对剥夺感”,导致社会动荡.影响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农民工城市族群再生的异质共存。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文章认为,有必要通过提高公共权力机构利益协调能力,强化市民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建立农民工利益表达组织形式等途径,引导市民从心理上认同,并在理性上自觉支持农民工城市住房权的实现,以此缓解农民工沦为底层人群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张力。  相似文献   

3.
促进城市市民与进城农民工和谐相处,既为顺应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趋势所需,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途.文章通过对厦门市集美区进城农民工权益保障状况、融入城市社会愿望以及本地市民时进城农民工态度等现状的调查,从中浅析有碍于两大群体和谐的主要因素,粗略梳理有利于两大群体和而谐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鲍海歌 《北方经济》2009,(21):69-70
一、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是没有城镇户口而在城镇工作的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外出的农民工对城市的整洁、绿化、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市民日常生活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刘婷  李若衡 《特区经济》2014,(10):148-150
受传统户籍制度与现实工作生活影响,农民工到底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的边界模糊,属于被边缘的群体,引发了农民工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危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术素质的提高、年龄结构的变化,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并享受与城市人群同等的各项社会权益。积分入户政策从制度上肯定了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路径与各种社会权益,是中国户籍改革的一大进步,既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市民化的实现,还可有效解决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致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转向在城市发展中就业,形成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城镇接纳能力和政策制度等三大困境的限制,致使其长期无法融入城市当中,难以顺利的转化成为市民。随着产业升级水平提高,目前各地城市中农民工的转型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改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梯度推进农民工落户城镇试点以及大力推进农民工基础知识教育、综合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谋生模式、生活习惯、自我发展微循环三大跨越。  相似文献   

7.
金学明  丁凯 《浙江经济》2007,(15):29-29
农民工群体介于城市市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目前全国大体数量在1.2亿-1.4亿左右,并且逐年递增。然而,这样一种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结构性力量,却因为自身的外来性和流动性,经常遭受“社会排斥”,并在社会结构中呈现出“城里人”一“乡下人”、“体制内”一“体制外”的等级关系。面对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意识到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享受农民工给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对农民工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改变农民工的城市"边缘人"地位,首先必须赋予农民工平等的社区参与权.但是,农民工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和市民心理方面的社会排斥是诸多因素中的更深层原因.因此,我们要改变农民工低度社区参与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社会排斥入手,同时也要从农民工自身解决他们城市融入问题.反社会排斥,构建农民工城市社区参与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享受农民工给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对农民工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改变农民工的城市"边缘人"地位,首先必须赋予农民工平等的社区参与权.但是,农民工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和市民心理方面的社会排斥是诸多因素中的更深层原因.因此,我们要改变农民工低度社区参与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社会排斥人手,同时也要从农民工自身解决他们城市融入问题.反社会排斥,构建农民工城市社区参与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现象已有30多年历史,已从一代农民工发展至二代、三代,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市民",他们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还处于艰难的过渡时期。因而,加强对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是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却缺乏平等的城市社会权利,无法融入城市,次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转移就业、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因此,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性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生  李翠霞 《特区经济》2012,(4):299-301
以农民工为主体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居住条件是农民工与市民交往的前提条件,城市中的农民工只有通过购买"入场券"的方式,才可能接近市民,最终完成向市民的转变。最后,从制度建设、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保障房布局、构建城市社会网络等方面相应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约因素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时玲 《特区经济》2006,(6):136-137
“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的社会歧视、各种正式组织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容纳不够、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匮乏及自身的局限性是造成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原因。为了提升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促进其与城市的融合,我们应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清除并杜绝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与做法,将农民工纳入其居住的社区和所在地区的工会组织中,实现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由内聚式团体网络向开放式团体网络的转变,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为我国现代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与工作却受到各种各样的制度性、社会性的歧视与排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待遇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城市融入作了界定,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认为,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进程与农民工进城热度成反比,进展缓慢。制度、体制层面对农民工的歧视仍是影响其城市融入的决定性因素,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也阻碍了其城市融入的程度。所以,要推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合,需要综合考虑,多维度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从法律角度保障城市农民工权益应做到:建立和健全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加快司法改革;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建立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7.
消除对城市农民工的歧视 推进城乡统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一、城市农民工的阶段属性和对城市发展的贡献1.城市农民工是处于边缘状态的边缘人所以称之为城市农民工。这个称谓,形象地刻划出进城打工者无奈而尴尬的社会地位城市农民工长期受户籍制度、单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虽离开了土地,但又不能进入城市。他们已成为一个与农民和市民均不同质的群体,构成我国目前社会结构第三元。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进城以后,人与户口发生了分离,其户口所在地虽然管其户口,却管不到人了。因为天高地远,鞭长莫及,而农民工虽然身居城市,但因其不具有城市户口,因此也难以真正进入城市管理体系中来,于是农民工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社会结构变迁中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特征的描述 ,结合社会整合与发展的相关理论 ,在对青年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区中的个人素质、社会地位及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互动状况加以比较的基础上 ,揭示了青年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问题化”倾向的现象 ,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对我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作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皖西农民工迁移与市民化意愿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批农民工迁移定居城市向市民转变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必经过程。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定居意愿强弱受城市的拉力和推力、农村的拉力和推力影响,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其衍生的就业制度和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本研究通过对皖西农民工的调查,分析农民工迁移定居城市的内在机理,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由于对农民身份的排斥、自身的职业特点、原有乡土关系的断裂造成社会歧视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给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的城市教育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本文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主要从社会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互动以及社会歧视的多方面视角讨论农民工子女的产生原因,并讨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教育问题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