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MBO在世纪之交掀起了一股热潮。2002年底,知名MBO专家——上海荣正咨询公司总裁郑培敏曾放言,2003年将是中国的“MBO年”。然而事情并不像倡导者们设想的那么简单,2003年初,财政部一纸关于“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的建议,使异常火爆的MBO降温许多。当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允许管理层收购仍可继续进行,但明令不得越过“红线”——“严禁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卖自买国有产权”。2004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防范MBO可能引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也作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2003:中国上市公司MBO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有关上市公司MBO题材的红红火火与证券市场的不景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MBO基金”、“反向MBO”、“另类MBO”等时髦词汇被各大媒体争相炒作,业内人士预计:2003,将成为中国的MBO年。 究竟上市公司MBO在中国前景如何?是否存在可复制的模式和版本为企业家提供参考?企业在实行MBO之后绩效会产生何种变化?尽管MBO的话题被越炒越热,但很多正在进行MBO或有MBO计划的企业家对上述问题却并不甚明晰。 为此,《新财经》本期邀请中国专业经营者持股的咨询机构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推出“2003·中国上市公司MBO报告”,以专业的视角剖析中国目前上市公司MBO的成功案例,未来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可行性分析,以及MBO对企业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MBO遭遇政策黄牌 据报道,2003年3月下旬财政部在发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财企便函【2003】9号)中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MBO遭遇政策黄牌 据报道,2003年3月下旬财政部在发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财企便函【2003】9号)中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版MBO: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案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BO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反叛,又是一种创新。它是现代中国经济的最热门话题之一,是目前国有资产退出方式的又一新尝试。文章由中外MBO的产生渊源引出,通过粤美、胜利、宇通三家上市公司实施MBO过程研究,并对比西方MBO的操作方式差异,将中国版MBO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特色"逐一突现  相似文献   

6.
MBO是否原罪?     
杨亮 《北方经济》2005,(1):36-37
2004年岁末的严冬,对于"伊利"这个曾经在资本市场最耀眼的绩优蓝筹股来说异常凛冽.就在2004年12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开出MBO五大禁令,明确规定大型企业不能搞MBO,一些中小企业可以探索,即中央决策层首次为MBO立法两天之后,中国证监会对伊利管理层涉嫌挪用3亿元公款进行隐性"MBO"的调查也告完成.2004年12月20日,伊利股份发布公告承认5位高管被拘.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和国外的实践看,管理层收购(MBO)不失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中国MBO存在收购价格的起点不公平和运行规则不公平问题,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财政部作出"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的决定无疑是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国的“MBO年”!近期,海内外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中国MBO领域,希冀分食中国千万亿资金容量“大餐”!这个提前到来的MBO热潮,着实让监管层手忙脚乱:一方面是各路诸侯采取迂回方式,规避政策阻碍,筹建看似合法的MBO基金;另一方面是对游离在监管之外的私募MBO基金无计可施,因为我们还缺乏一个相关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有企业在经历了简政放权到现代企业制度各阶段的改革以后,始终无法回避的就是产权问题。在国有股减持风波之后,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管理层收购(MBO)走入了中国改革家们的视线。究竟在国有企业"国退民进"的过程中,中国式的MBO该如何走,能走多远?本文试从MBO具体的操作实务来探讨我国国有企业实行MBO的现实可操作性,并结合四川剑南春集团MBO的实例分析我国国有企业MBO定价偏低的弊病,展望MBO在中国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MBO资金迷雾     
国内的MBO融资是一项"技术含量"相当高的活,往往要游走在相关法规的边缘在国内的MBO案例中,受让资金的来源一直是受到非议最多的问题。对于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交易金额,管理层的收购资金从何而来?在以往的MBO案例中,收购资金来源往往讳莫如深,或者以"自筹或向金融机构融资解决"寥寥数  相似文献   

11.
谢先凯  余凯 《新财经》2003,(1):86-89
2002-2003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无论是风头正健的MBO,抑或眼花缭乱的代人“买壳”,都成为了中国信托机构发挥、实践其无尽想像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顾云 《西部论丛》2005,(6):67-68
2005年4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业内人士认为这份文件既表明了国资委对以往的MBO改制效果的承认,也显示了国资委对未来合法MBO放行的态度。它表明,在历经混乱、治理与争议,2003年3月又被财政部紧急叫停之后,中国的MBO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必将带动中小企业新一轮的管理层对国有企业产权的收购热潮。  相似文献   

13.
MBO作为企业产权的一种交易方式,进入中国后,似乎引发的对财富的重新分配是一场产权制度的革命,这就使得MBO在中国从一开始便蒙上了金色财富的光环,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一次资本盛宴。据有关媒体报道,前不久财政部向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MBO虽然暂停审批,其所引发的思考依然在延续。 编者  相似文献   

14.
韩德宗 《浙江经济》2003,(19):52-53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西方国家曾掀起了MBO的热潮。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MBO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普及,1997年以后进入了中国。作为一种企业并购的新方式,一种制度的创新,MBO在中国究竟是否可行,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寻踪MBO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一经在2002年被理论研究者赋予了“国有资本退出新渠道”的色彩,就注定要继续成为2003年的财界主角,因为在我们这个对现代企业制度如此渴望,对国有股本独大劣根性体会如此之深的转轨国家,MBO实在是一个颇有效率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MBO即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具体讲就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创新,MBO运用财务杠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值得在中国推荐的企业并购新思路,但在我国现有经济环境下,对MBO存在着种种制约.本文通过对MBO中西方对比分析,阐述我国企业开展MBO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肯定MBO本身的积极意义的前提下,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使MBO成为改革的有益工具.在考虑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实际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我国MBO对于西方MBO的从内涵到外延变异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管理者收购、企业家职能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者收购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代理人问题",企业藉此能够建立一种努力与收益相对称的、以股权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文章首先分析了MBO与企业家职能的关系,认为MBO是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回归;其次对MBO与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MBO是求解所有权与经营权以及约束与激励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其结果是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利益分配的改变,而MBO与企业经营绩效提高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最后文章透析了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的MBO,指出对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MBO的意义在于通过经营者持股解决从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的二次创业问题;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目前应充分关注具有控制权的管理者以较低价格收购公司股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9.
我国股权激励模式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风 《西部论丛》2006,(3):49-50
目前,中国有多少家国有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已无从统计,至于上市公司,据上海荣正咨询董事长郑培敏介绍,历年来披露过股权激励相关信息的有60余家。其中,又以2003年披露相关信息的公司数量最多,超过了30家。按照这些公司在2003年年报中透露的信息,他们所实施的股权激励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股权期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业绩股票、员工持股、延期支付、MBO等七类。  相似文献   

20.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一绿在2002年被理论研究者赋予了“国有资本退出新渠道”的色彩,就注定要继续成为2003年的财界主角,因为在我们这个对现代企业制度如此渴望、对国有股本独大劣根性体会如此之深的转轨国家。MBO实在是一个颇有效率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