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元元 《中国外资》2012,(10):224-225
"借新还旧"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近年来已普遍运用于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中。但由于我国法律对"借新还旧"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更缺乏实际的操作标准,使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面临着大量风险,也不利于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入手,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借新还旧"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现实必然性,通过重构"借新还旧"的风险体系,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借新还旧”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近年来已普遍运用于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中.但由于我国法律对“借新还旧”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更缺乏实际的操作标准,使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面临着大量风险,也不利于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入手,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借新还旧”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现实必然性,通过重构“借新还旧”的风险体系,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借新还旧概述借新还旧作为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经常采用的操作方式,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含展期后到期)后不能按时收回,银行又重新发放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厚贷款  相似文献   

4.
由于个别金融机构对贷款借新还旧管理偏松.没有完全按照有关借新还旧要求,不注重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贷款偿还可能性,往往只根据企业抵押手续完备、不欠利息等情况,对到期未还的贷款办理借新还旧手续;有的甚至为了完成不良贷款抓降任务,对根本不具备借新还旧条件的、没有有效抵押、长期陈欠利息的承贷户,仍然硬性进行换据,使部分借新还旧贷款成了风险贷款的“代名词”,造成信贷风险的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5.
在银行贷款借新还旧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应当依法承认借新还旧行为的效力.在办理借新还旧过程中,要具体分析其保证、抵押等担保手续的合法性.借新还旧不是贷款的常态,银、企双方要努力减少直至消灭贷款的借新还旧.  相似文献   

6.
曹昱  刘宝美 《征信》2016,(10):90-92
经济下行环境中,企业资金周转愈发困难,在贷款到期、自有资金短缺时,更期望以续贷的形式进行持续融资.通过对大连市金融机构及企业调查发现,在实际业务办理中,受金融机构与企业续贷意愿差异、展期及借新还旧的门槛较高等限制因素影响,续贷业务的开展无法满足企业现实需求.为了改善企业续贷难的现状,建议通过设立风险共担机制,适度调整展期及借新还旧业务要求等方式,解决当前续贷业务问题,从而满足企业持续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7.
李东卫 《上海会计》2010,(11):48-49,44
在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处于历史低位、经营效益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取消借新还旧政策,以科学的贷款期限管理替代借新还旧政策势在必行。本文回顾总结了银行借新还旧政策的实施,对借新还旧的负面影响及与贷款新规存在抵触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倡导贷款新规理念,改变以往借新还旧做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期,人行广平县支行在对县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检查时发现,各家商业银行在收贷中借新还旧现象十分突出,并且多数不良贷款的形成是由于被停止借新还旧,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是企业为了减轻自身负担,减少利息支出,逃避银行的处罚,以此来增加企业的效益;二是从银行来看,帐面上反映增加了当年收入的利润,也相应提高了贷款质量,而实质上由于借新还旧未能得到有效规范,人民银行也疏于这方面的管理。致使商业银行贷款部分陷入了贷款到期-借新还旧-再到期-再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之中,潜在风险也就不容质疑。  相似文献   

9.
1.不良贷款认定标准在变化,掩盖了部分不良贷款的风险.根据<贷款通则>,不良贷款指"一逾两呆"贷款,系指符合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列为逾期、呆滞、呆账的贷款.在2000年4月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1999年末贷款质量、盈亏等真实性进行检查时,对借新贷款还旧贷款的贷款质量认定又提出了4个标准,同时满足这4项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列为正常贷款,其余为不良贷款;2000年8月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2000年1-6月份新发生不良贷款检查时,对"借新还旧"贷款又作了规定: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产品库存和应收账款没有增加、资产流动性和综合还贷付息能力没有下降,其"借新还旧"贷款可视为正常贷款;最近,人民银行总行出台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也对"借新还旧"贷款认定作出了与第一次真实性检查相一致的认定标准.两次真实性检查及<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虽然均强调按"一逾两呆"贷款标准认定不良贷款,但对"借新还旧"贷款标准的认定,是对"一逾两呆"贷款认定标准的改变,实质上是贷款管理上的让步,使得一部分已周转失灵的不正常贷款作为正常贷款管理,掩盖了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刘青 《济南金融》2006,(1):60-61
<正>在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借新还旧贷款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违规业务,直至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公布并施行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规定了借新还旧贷款可以认定为正常类贷款的四个条件,才开始对借新还旧的合规性予以承认,但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办理借新还旧贷款的条件一直未予明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借新还旧贷款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违规业务,直至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公布并施行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规定了借新还旧贷款可以认定为正常类贷款的四个条件,才开始对借新还旧的合规性予以承认,但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办理借新还旧贷款的条件一直未予明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银行业借新还旧信贷政策演进历史与选取个案借新还旧操作历史为前提,对借新还旧政策的供给、需求、成本、效率、时滞五方面重点展开分析,为尽快终结这一政策的历史使命作了较为有力的制度经济学论证,并从信贷意识形态创新、制度创新及改进金融生态的制度环境建设诸方面提出了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借旧还新业务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贷款借新还旧是指贷款到期后,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不超过原贷款本金数额的新贷款用于归还旧贷款本金的业务。当前这种业务方式在各银行普遍存在。借新还旧对营销优质客户,降低不良贷款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贷款借新还旧只是一种临时性、补充性的信贷管理措施。借新还旧使贷款到期现金收回率降低。大量贷款包括部分新增贷款到期后,采用借新还旧维持期限上的正常状态。贷款到期不收回,采用新贷款回收老贷款方式,无实际的现金回收过程,违背了信贷资金的运行规律。掩盖和积累了信贷风险。借新还旧不利于信贷结构调整,使部分贷款丧失了风险处置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4.
在银行经营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借新还旧贷款的大量存在,使借新还旧在一定程度上已演变成不良贷款的人为“调节”器,其结果是一些实质上的不良贷款混入正常贷款,隐蔽性贷款风险日益聚集,导致贷款质量考核严重失真。因此,严格控制和规范贷款借新还旧已成为如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和及时揭示、化解信贷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借新还旧:从违规到合法商业银行通过借新还旧将到期未归还贷款转为正常贷款由来己久。由于借新还旧属于以贷还贷,违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过去曾引起广泛争议,并一度被人民银行视为违规行为,致使其花样翻新,形式日趋多样化和隐匿…  相似文献   

15.
“借新还旧”与信贷资产质量赵世干,邓锡署一、"贷新还旧"是信贷资金供给制的产物"借新还旧"这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贷款形态,是与信贷资金供给制紧密相联的。信贷资金供给制是"借新还旧"形成的根源,"借新还旧"是信贷资金供给制实现的形式。在传统的计划...  相似文献   

16.
建设银行总行为了规范“借新还旧”(下亦称:转贷)的操作,在2000年10月在2000年12月,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贷款“借新还旧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借新还旧”规范管理的补充通知》(下称“补充通知”)两份文件,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对借新还旧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全行借新还旧这一日常信贷工作中大量发生的业务有了一个规范操作的依据,尺度更清晰,操作性更强,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7.
每 到年末 ,各地信用社都会出现大量借新还旧贷款合同。借新还旧 ,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一是掩盖了信贷资产质量和盈亏的真实性 ,加大了上级主管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难度。二是助长了基层信用社负责人和信贷人员片面依赖借新还旧消化不良贷款的风气。三是纵容了部分借款人的逃废债行为 ,恶化了信用社经营环境。我们认为 ,不宜提倡和推广借新还旧 ,但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建议采取以下规范措施 :第一 ,严格控制借新还旧的范围。原则上只对属于周转性贷款 ,借款人在借新还旧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 ,能按时支付贷款利息的…  相似文献   

18.
一、产生的根源 “借新还旧”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无非是借贷双方各为其利而给”借新还旧”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借新还旧可将逾期债务转化为正常债务,减轻借款人压力,为其摆脱经营困境赢得时间,还可避免戴上信用不良的”帽子”。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在贷款到期无法收回时,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其年度考核成绩下降、下一年度的信贷规模缩小、个人经济收入降低等一系列反映。而借新还旧则可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9.
一、借新还旧贷款的成因分析从总体情况看,当前借新还旧贷款呈现了"三高三低"的特点:一是新规则实施以前发放的贷款借新还旧比例高、新规则实施后新放贷款比重低;二是二级分行权限内的比重偏高、报省分行审批的贷款比重低;三是资信条件不高的客户比重偏高、优良客户比重低。经过归纳借新还旧  相似文献   

20.
"借新还旧"及其条件质疑"借新还旧"这一概念在传统的信贷教科书中根本找不到,其频繁地出现在金融行业的文件和具体的操作中,是近两年的事。特别是自去年国务院和中央银行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作为重要的监管对象以来,"借新还旧"作为解决部分所谓"准正常"贷款真实形态问题的补充途径,其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并且有扩大和蔓延之势。但是笔者个人认为,"借新还旧"政策本身及其约束条件存在一些漏洞,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