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中心城市极化背景下开发区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尤其是中心城市极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的开发区在诸多方面受到冲击,困扰开发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多,破解的关键在于功能转型及相应的结构调整。论文基于中心城市极化这一前提,从我国开发区的成长背景及发展历程的总结、认识入手,分析开发区与母城的功能和结构关系,以及中心城市极化对开发区的影响,并以案例解析的方式,提出中心城市极化背景下开发区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的思路。论文认为,开发区的建设是城市职能的延伸和对城市产业的提升,是城市地域的扩大和再开发;开发区与中心城市形成了城中区内置型、边缘区生长型、子城区扩展型和独立区发展型四种结构关系类型;中心城市极化影响到开发区的区位、形态、结构甚至性质。论文还具体指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因为没能顺应形势变化去适时调整开发区发展思路而面临了诸多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因中心城市极化而导致的功能和结构问题。对此,应认清开发区与中心城区即将融为一体这一空间演化趋势,在功能上由单一的工业区向综合性城区转变,在空间上构建块状分区的整体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环境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当前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建立城市功能空间紧凑度模型来从城市功能的角度评价中国35个城市空间形态的环境绩效,并以此来探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城市外部形态、城市内部结构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环境绩效的几个主要因素,规模合理、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形态的环境绩效最优.  相似文献   

3.
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西部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动力。在各类产业快速进入的背景下,以此为契机合理选择空间形态,安排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将大大有利于城市建设以合理的形态和功能分布展开,进而减少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大建大拆。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六大特征,可选择与空间布局直接相关的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三个特征作为标志,确定8项指标进行评价,进而科学规划和指导城区的各种功能配置,从而实现对西部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城市功能从缘起上就是人类聚居的一种聚落形态。城市体现了多种功能。它可以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更加具体的,还可以是金融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等。有些城市的主要功能还会随同历史变迁和城市规划等变化或者衰落。一般来说,大城市均为多功能城市;较小的城市,有可能是单一功能城市。比如英国的剑桥、牛津为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5.
韩国汉城都市区的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城市化过程中 ,当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 ,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自城市中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在郊区化阶段 ,城市性用地由中心城向外不断扩大 ,原先受农业支配的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地域。与此同时 ,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 ,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而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都市区的出现是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但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 ,都市区也出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6.
多中心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对步行城市思想的产生背景做了概括总结,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实践做了梳理分析,进而从内涵、价值两个层面对步行城市及其与步行系统的关系做了阐述,以上述理解为基础,结合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协同规划的步行城市建设策略,对步行系统与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公共空间、公共建筑以及骑行系统的协同规划意义做了论述,结合墨尔本步行城市建设实践总结并提出了上述五个纬度的协同规划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住宅高度形态的三种类型,即低层、多层和高层住宅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美国、德国和日本住宅高度形态的现状,得出城市住宅高度形态合理选择的结论如下:低层住宅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住宅形态;多层住宅次之;高层住宅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住宅形态。然后介绍了我国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住宅高度形态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与国外城市住宅高度形态的差异。最后提出了我国住宅高度形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对城市步行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步行交通出行在山地城市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提出在把握未来山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趋势基础上,结合山地城市生态化发展来分析其步行交通的特点,强调生态和谐的步行交通规划,将自然生态、人工生态、人文生态融为一体。通过进一步解析生态和谐的规划目标,结合重庆市步行交通体系规划研究案例,提出了山地步行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尝试构建山地步行环境与设施设计与管理的指引,从类型指引和细部设计指引两方面指导下阶段具体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后”的城市,与过去两个世纪工业城市的差异足以使其用全新的内涵来解读,其表征着一系列新兴城市功能和形态.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在若干方面是工业城市的延续,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功能和形态.经营性城市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特征;多中心网络化成为其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空间结构也表现出扩散的特征即地理空间的蔓延和经济空间的重构.对先行国家工业化后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性总结,于我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与演变为线索,对相关理论进行疏理和评述,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及技术四个层面对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机制展开剖析,提炼出欧美商业步行街发展的社会文化机制、经济机制、政治机制以及技术机制,同时指出其对我国商业步行街发展的启示,为我国商业步行街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峡地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三峡地区城镇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探讨了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正式批准成立以来,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明显。临空经济是良好的区域经济加速器,但是武汉城市圈发展临空经济还存在着诸如机场基础建设不完备,各城市产业结构相似性高,外向型经济发展薄弱等问题。为能使临空经济的区域经济推动效果最大化,城市圈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加强政策指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内城市的产业集群分工合作,打造武汉城市圈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14.
交通性公共空间分为联通性道路空间和生活性道路空间。分析了联通性道路空间盲区和生活性道路空间盲区的特点,探讨了公共空间盲区的成因,分析了交通性公共空间对城市犯罪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通性公共空间盲区治理的基本思路。指出联通性道路空间盲区治理的重点在于治理机动车辆的违规行驶、停放和行人的随意穿越;生活性道路空间盲区治理的重点在于治理人车混杂和人车拥挤。最后从合理的安全性规划设计、科学的交通管制手段、即时性的交通安全防控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交通公共空间盲区治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窦彬彬 《价值工程》2010,29(19):237-238
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国土资源部只在一些城市进行过试点,并没有推广。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发展热潮,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日益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显突出。滨海新区作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土地等方面享有先试先行的优惠政策。本文就滨海新区推行该流转方式的客观背景、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上海市中心区交通特征基础上,根据非机动车交通出行特征,强调了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建议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镇密集区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密集区均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当今,其又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区域.城镇密集区的等级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而决定城镇密集区等级的要素很多,但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针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通过聚类分析,证实了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等级层次;以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呈现以苏浙为制造业基地、上海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当地和周边制造业,其"中心效应"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功能。研究结论为大都市圈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采取错位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20.
Recent studies of public space in US central cities tend to focus either on (1) market‐driven placemaking (privatized parks, hipster shops) in gentrifying enclaves or (2) street cultures (community gardens, hip‐hop) in low‐income neighborhoods. Neither focus adequately frames the ability of African Americans to shape public space as the white middle class returns to central cities. In this case study of downtown Detroit, I theorize a dialectic: the history of clashes between racial capitalism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public space reappears in the contradictory design of market‐driven placemaking, which suppresses and displays cultures of resistance. White business and real‐estate interests showcase downtown spaces to counter news of disinvestment and suffering in low‐income neighborhoods. The legal and political legacies of civil rights and black power struggles—combined with consumer demand (black culture sells)—force them to involve black entrepreneurs, professionals and artists in placemaking. This placemaking subordinates the black urban poor, even as it incorporates their street cultures. The contradictions of placemaking shape possibilities for resistance, as shown in mundane subversions and street protests that use the downtown spotlight to call for social justice citywide. This analysis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on public space at a time when new movements are challenging public order in the financial core of US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