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新华 《秘书工作》2010,(12):61-61
第一次结识《秘书工作》,是在1997年刚参加工作时。虽然办公室也订了这本杂志,但我当时并没有特别在意她,因为感觉这样一本国家级的刊物,对我这个最基层的文职人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相似文献   

2.
方士的长旅     
瓦当 《中国企业家》2013,(23):122-123
我曾询问一位著名的评论家,他写过一批在文学圈内颇为叫好的当代作家论,为什么唯独没有写过张炜?这位评论家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好写。对此我深以为然。近几年来,由于特殊的机缘,我与作家张炜较多近距离接触,交谈、聊天之际心灵每每被其震荡。我迷惘于不知道他思想的边界在哪里。这在我接触的中国作家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正如《南方周末》记者朱又可在采访张炜时所发现的:“张炜有多张不同的面孔,或者,他的面孔会变”。  相似文献   

3.
在相识的朋友眼里,我是一个官,因为我曾在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上坐了5年,接着在文化局长的位置上一坐就是7年.在做官的同僚看来,我又是一个文人,每年有百十篇"豆腐块"或"自然段"式的文章见诸报刊.于是有人便不解,你做了官,怎么能写出鞭挞官场的文章?你写了这么些文章,怎么还能把官再做下去?  相似文献   

4.
《经营者》2000,(5)
<正> 10年前,一位18岁的高中学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接连推出3本文学作品集。一时间,《中国青年报》、《文学报》、《作家报》、《信息时报》等全国100多家报刊在头版显著位置争相刊发或转载了这一消息。"少年作家"、"天才作家"的赞誉接踵而至。后来漓江出版社又一口气为他推出8本散文、小说集,另外出版一本报告文学集《少年风流——记小作家熊万里》。几年后,熊万里又在《文艺报》、《作家报》、《中华读书报》、《投资与信息》等报刊上刊登个人广告,拍卖书稿《熊万里个性散文  相似文献   

5.
赵炜 《秘书工作》2007,(10):7-9
谈到"和谐办公室建设"这个话题,《秘书工作》杂志社的同志约我谈谈当年总理办公室是怎样和谐运转的.我感到这个话题很有意义,选择周总理办公室也很有代表性.因为周总理作为一国总理,担负着大量艰巨、繁重的党务、政务和军务工作,极其紧张而繁忙,他的办公室是最繁忙的办公室,配备的秘书和工作人员也比较多,人数最多时曾达到二十余人.由于任务重、人员多,就必然涉及协调分工、相互配合、和谐运转的问题.这里,我就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总理办公室的一些情况,供大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丁伟 《中国企业家》2007,(24):131-131
"历史只有重复没有创造,只有成败没有是非,这可能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大智慧"《死亡》是本刊选登冯仑这本《野蛮生长》的最后一篇。在这个系列将与读者说再见的时候,《中国企业家》对冯仑作了如下访谈。  相似文献   

7.
《随想录》     
枕戈 《审计月刊》2005,(11):53-53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巴金不是一般的作家, 不是“人民币作家”,不是附庸权势的文人,不是名不副实的雅士。他有的是对人民的热忱,对读者的忠实,对事业的追求,对文学的责任,对人格的锻造,对品质的修炼。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家。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 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他的《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倾心创作的。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并大胆自剖:“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再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  相似文献   

8.
郭凯 《经营者》2005,(11):86-86
我似乎从来没有见过书名这样长的书——《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这是一本小书,但在国际企业界却相当有影响,因为它批判了曾广泛流传的《致加西亚的信》,对员工如何发挥主动性进行了突破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5,(16):106-108
这个阶层20年来的惊人变化,因为有了这些读书人而变得面目可爱这篇文章的题目据说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如果诚实一点儿,我就会说,事实上,这题目的出现是因为我碰到了宁高宁。他说两年前自己曾写过一篇叫《黄金屋》的文章,谈论读书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正拙著《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理论篇、实践篇)出版后,不意引来《秘书工作》的"青睐",一篇洋洋洒洒的访谈录把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老秘"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继而又再三约我写些经验体会之类的文章。这可叫我犯难了:不写吧,人家这是信任我看得起我,再说拒绝这样一份读者众、影响大、质量高的权威性刊物,未免显得有点不识抬举;可写吧,又觉得肚子里那半壶子水已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小人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山居笔记》中写过一篇名为《小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余先生总结了小人的几大特征,并得出结论"小人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畸形,更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方式和生态方式。"我以为秋雨先生的这篇文章实在是高明。有感于此今天我也来谈谈小人这个话题,权当是求教于方  相似文献   

12.
雷晓宇 《中国企业家》2007,(20):106-106
做成功者的儿子,其实不用证明——他投胎都投对了就是最好的证明郑渊洁当然看过王朔那本父子互换角色的《我是你爸爸》。他1999年离办退休手续还差一个月从出版社辞职,就是受了王朔有一个"最牛的证件"——北京市城镇人员失业求职证的影响。"我觉得对于作家来说,要没有这个证书,他就不是真  相似文献   

13.
"像那珍珠粒粒晶莹无瑕,像那星星颗颗闪烁光芒,上海钢球厂工人满怀豪情,让银星钢球流向四面八方……。"在钢球厂内,广大职工都十分熟悉这首由职工们自己谱写的《上海钢球厂厂歌》,它唱出了钢球工人的心声,道出了钢球工人的情怀。"不少单位高薪聘请,都被我拒绝了,我在钢球厂工作30多年,怎么舍得离开它呢?"这是一位老工人的心里话。"许多朋友代表乡镇企业来游说,许多巨款现房邀我加盟,我不为所动。因为,我的事业在钢球厂。"这是一位工程师的态度。一位青年技术人员曾写道:"钢球厂,你是一本书,一本正在写着的书。我既读你,也写你……,我写你的成长,我写你的精神……,我愿为写你付出青春。"这些朴实无华、满含深情的话语,体现了职工对  相似文献   

14.
谈谈为刊物写搞的体会欧利我是四川开县温泉镇乡镇企业办公室的一名专职审计人员,众事财会、审计工作10年,我写的稿件被《中国乡镇企业会计》、《农村财务会计》共选中刊登了21篇。特别是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第1期上刊登了《好稿件与好编辑》一文后,收到许多同...  相似文献   

15.
此文本应该是一篇人物通讯,哪怕是写成一篇人物消息,也能更符合编辑的要求,因为要发表在《封面人物》栏目.岂可不写“人物”?定下这样一个题目实属无奈,因为主人公李运德再三强调,不要写他个人;他希望记者写写他的企业,介绍一下饱含企业员工辛勤汗水的产品——“滨北”牌水泥。  相似文献   

16.
人狂有病     
《英才》2005,(2):97-97
《英才》:看你的头衔里还有作家协会会员的名头。焦家良:我改变自己命运的那个时代——上世纪80年代, 正是诗人、作家在社会上受推崇的时候。我当时也希望用文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英才》:文学梦真的改变了你的命运? 焦家良:也不完全是,文学并没有完全改变我的命运,但文学给了我想象的翅膀,创意的空间。《英才》:什么时候发现这一点的? 焦家良:下海之后,随着企业的发展,感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文学和经商其实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拙著《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理论篇、实践篇)出版后,不意引来《秘书工作》的“青睐”,一篇洋洋洒洒的访谈录把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老秘”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继而又再三约我写些经验体会之类的文章。这可叫我犯难了:不写吧,  相似文献   

18.
李荫臣  张云鹏 《秘书》2011,(1):40-43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了一本《为什么读经典》的书,他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下简称《考察报告》)就是一篇公文中的经典作品,不仅每一次阅读都给人以新的收获,而且对于如何写好调查报告有着极大的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19.
韩超 《中国企业家》2012,(22):16-17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21期特别策划《推着莫言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消费莫言"这个词突然大量出现在网上。一般意义上我们把购买并阅读作家的作品当作"消费某某"作家的解释,但是现代社会,一个作家的出产,并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这么简单。让我们套用"本格"和"位格"的概念来  相似文献   

20.
150年前,马克思写了历史巨著《资本论》,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前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提及工人阶级掌握"国家资本"的重要性。所谓工人阶级的"国家资本",就是归工人阶级掌握的归国家所拥有的那种资本,即"国有资本"。但是,本着尊重实践的原则,整部《资本论》却只论及当时的"资本"一般与"私有资本"家族,而没有论及工人阶级国家的"国有资本"及其家族,因为那个属于工人阶级国家的"国有资本"及其家族存在的时代,尚未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