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底线思维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底线思维缺乏的表现,包括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政治方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培养大学生底线思维的思路: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学生道德底线思维;通过法律教育培养学生法律底线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政治底线思维;并要在学生党员中进行反腐教育。  相似文献   

2.
从1月7日开始,香港启动第二轮政改咨询,此次政改咨询讨论确具有很大空间,但前提必须坚守普选的法律底线和政治底线。人大"8?31决定"已经作出明确规定的问题,不可再变,不能再作为第二轮咨询的内容。这是坚守普选法律底线和政治底线的必然要求。所谓"公民提名"、"政党提名"、"三轨制提名"明显违反基本法和人大决定,而时下正在讨论的"名单制提名"、"白票守尾门"、"最低投票率"方案,也有抵触普选底线的问题,不宜在咨询期间讨论。反对派必须放弃两个幻想:一是所谓"否决普选可以马上重  相似文献   

3.
正"三个区分开来"的要义是既要容错又要守底线中央党校王东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护和支持改革创新。同时,"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又是辩证的,核心要义是既强调要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这三条底线是:鼓励先行先试,底线是知错即改,不明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关于"农民财产权"问题,强调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底线".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表示,保障农民财产权实现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说的是做人的底线.引申到社会层面,亦是同理.无论道德、情感,抑或社会规则、法律层面,底线都是最低标准,是最起码要遵循的规则,是逾越之后需付出巨大代价的最后屏障.如果不是到了关键时刻,应该很少有人会去讨论"底线"问题.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这两个字却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国社会俨然已经迎来了必须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分".  相似文献   

6.
<正>"师资培训"是服务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当下部分地区的师资培训确实出现了一些有悖于培训原本目的的乱象。探寻这些乱象出现的原因,我们不妨回到"师资培训"的原点,纵观国内外教师的在职教育培训,良好的师资培训虽然具有不同的标准,但引领师资培训应有一定的底线意识。具体来说,当前教育体制下引领师资培训应有三种底线意识。创造意识挖掘资源条件养成培训文化认同如果师资培训机构只注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传播主流教育思想,而不注重基层教育经验的归纳、提炼和互动,就会造成师资培训机构"眼高手低"的病症。纵观教育系统的师资培训,当前深刻的体制流弊很容易使师资培训机构成为主流教育思想"中转站"  相似文献   

7.
"严于律己"是"三严三实"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阐述"律己"的内容。要做到"严于律己",就应当始终坚守法律红线、纪律底线、道德防线。同时,"严于律己"对党的建设问题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制度和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脸猫 《东北之窗》2011,(21):96-97
自从有了微博,各种信息和事件一下子奔涌而来,让人始料不及又招架不住。继"微博私奔"和"微博约架"等事件后,近日来又出现了"微博骂战"——点名道姓的实名制骂战。这次,当事双方分别是女艺人黄奕和霍思燕。对于这场骂战,各种传闻都有。不过对于当事人双方,却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意义。不管这场骂战背后的真实究竟如何,可以说这两位女艺人已经输了,因为她们失去的是基本的底线。生活中需要底线,娱乐圈中更需要底线。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区域治理法治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法治秩序,为"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法治保障。要实现其治理法治化,首先要提供一个活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讨论区域治理的对象——区域公共事务;其次需要利用该平台产生治理法治化的依据——法律,解决区域治理的合法性;再次是在"一带一路"区域内各国家应当达成运用法律的共识,在意识层面保障法律作为对区域公共事务治理的依据;最后是建立"一带一路"区域治理机构,按照区域治理依据来具体执行区域治理事务。  相似文献   

10.
底线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最低标准,底线来自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新闻道德底线失守频频出现.加强思想教育与道德修养是守住新闻道德底线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1.
《江苏科技信息》2019,(36):64-66
刑法分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以讲授具体罪名为主,在授课过程中常常需要引入大量的案例来辅助理论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授课时数又非常有限。另外,为了培养法学应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这就需要对教学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借助一个高效的平台对既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文章研究的"对分课堂"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创业研究绿色化趋势探析与可持续创业整合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积极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创业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的绿色化趋势。本文首先按照Elkington提出的三底线原则评析了创业研究从单纯关注经济底线朝着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底线的转向所引发的研究新态势,然后对照Timmons的创业三要素模型比较分析了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创业活动呈现出来的不同"机会—团队—资源"关系,据此梳理了可持续创业研究的基本发展脉络,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创业整合框架,并从"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来阐释可持续创业,最后指出了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的不仅是专家,更需要各行业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主要承担着培育能工巧匠传承使命。实现中国梦,一方面需要培养优秀人才,一方面需要培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中华传统精神,应贯穿在职业教育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正确指导和教育中职学生通过"工匠精神"来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创新意识、三观、提高专业水准,凝心聚力,为祖国培养出具有传承"工匠精神"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4.
正全民守法,尊崇法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也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多年来,随着法治建设和普法教育的持续开展,宁波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距离"使守法成为全民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仍存在一定差距,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在认同感和敬畏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宁波法治宣传教育存在着对象和地区不均衡现象,制约着普法成效,促进全民守法的长效机制亟待完善。而且,法治宣传教育与解决群众法律问题和困难的结合度还不够,普法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5.
正"茶博士语: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枉法,指执法者曲解和破坏法律。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进行管理,这是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活动的一条最基本原则。然而,时至今日,一些执法者逾越执法行为的底线,实施违法裁判的行为仍然存在。希望执法者举一反三,切记要依法行政,绝不枉法。"  相似文献   

16.
邵卫 《魅力中国》2011,(21):57-57
大学生具备健全、优良的法律意识是其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能指引其做出与现行法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而当今的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如何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来改变这一现状,这需要学校与社会形成互动,多方位地让学生接触法律;充分利用《法律基础》课这一教学手段使大学生树立权羊lJ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诉讼意识等,力争将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这一系统工程做好、做强。  相似文献   

17.
正长海县结合依法行政要求,与东北财经大学联手对县、乡各层级领导干部集中脱产培训。此次培训从10月26日至11月22日,旨在促进基层领导干部增进公平待人的法律角色意识、公正执法的法律服务能力和公开制约权力的法律责任。基层领导干部提高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是当务之急。县委和高校就从基层实际需要出发,在人员选拔上梯次培养乡科级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和优秀一线干部"三支队伍"。参加培训  相似文献   

18.
王禹 《中国集体经济》2014,(31):159-160
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文章试图从审计环境的角度挖掘中美政府绩效审计差异的成因,吸取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透明体制"的设想。通过公民意识、职能转型、法律建设等层面促进政府绩效审计"透明体制"的建设,以制度化的公开监督来弥补当前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独立性不足的短板。  相似文献   

19.
"公物赠与"遍及国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及其它与"公"字沾边的单位组织行为之中,法律规定凸现盲区,形成涉公物"财产黑洞"和"权利黑洞".赠与的正当性是赠与行为的道德与法律底线,赠与行为的正当性表现在目的适利、赠与人适格、数量上适度、质量上适德、程序上适规、动机上适善.基于我国国有财产及集体公物流失严重的现状,应当借《物权法实施细则》制定之良机,对物权法中涉及公物处分权的原则性规定予以具体化,彻底堵塞因"公物赠与"和"公物受赠"而诱发的法权"黑洞".  相似文献   

20.
宪法信仰是公民对宪法所蕴含的民主、法治、人权、分权等价值不懈追求的精神体现和反映,它是一国宪政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公民宪法信仰的普遍确立需要通过制定"良宪"、宪法的切实实施、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以及激发公民意识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