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周增荣 《价值工程》2010,29(18):120-120
跨入新世纪,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住区的规划建设如何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市场的需求。我国当前城市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违背了我国现代住区建设的目标要求。分析了国外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思想和理念,指出其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价值,可以为我国的住区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城市主义与现代住区规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当前城市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违背了我国现代住区建设的目标要求.分析了国外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思想和理念,指出其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价值,可以为我国的住区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很多新型居住区应时而生。文章从绿色建筑工程和绿色住区的标准入手,基于国内外绿色住区标准评价,构建生态影响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赋权,通过实际案例比较和评价,研究我国绿色住区建设规划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汪坚强  管力  李海龙  郑善文  戎卿文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3):中插14-中插19
通过规划管控手段推进住区绿色发展是实施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现行居住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中尚缺乏生态管控指标,致使住区项目在土地出让和建设开发的规划许可中缺乏绿色生态方面约束.对此,通过分析美国LEED-ND、英国BREEAM COMMUNITIES、日本CASBEE FOR CITIES和我国《绿色住区标准》四大代表性绿色(生态)住区评价标准,结合我国部分绿色生态城区的前沿探索,发掘住区生态建设的核心要素及其对规划管控的启发,研究构建居住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指标,以期对城市住区生态建设的管控和引导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蒋黎晅 《基建优化》2004,25(1):49-51
文章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及其相对应的住区建设模式,认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住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同时住区建设也将反作用于城市化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城市化与住区建设的互动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之二政策与行动:为了明天的发展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后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制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动...  相似文献   

7.
冯婧  龙德才 《城市问题》2006,(4):99-102
以宁波市北仑区拆迁安置小区调查为基础,在分析安置小区的区位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安置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规划角度对安置小区的住区布局原则、住区开发规模、住区服务配套设施、住区社区归属感营造、住区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总结南宁市生态住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住区区域生态层建设、住区自身生态层建设、和谐住区的构建三个方面入手。对有关南宁市生态住区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商品流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圩市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载体。商品流通对需求、消费以及生产具有深刻的影响,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发达要求和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建设应立足于农村现代流通的发展。把握了城镇化进程中圩市流通现代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才能够更好地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0.
颜玉芳  刘玉亭 《价值工程》2020,39(7):113-115
社区邻里中心是探索新时代人居环境建设和住区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对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高效配置、居住品质的提升、和邻里精神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邻里中心思想的溯源,梳理邻里中心理论的演变,指出邻里中心的本质是邻里精神的建设;其次通过美国和新加坡两国邻里中心的案例分析,总结各自的特点,得出经验启示,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背景对其进行评价;再次从我国住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切入,选取苏州工业园邻里中心做具体分析,总结其规划特点并进行评价;最后针对广州城市和社区发展的独特性,对其展开邻里中心本土化应用的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5,(28):179-180
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特征的探索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加有利于创造个性的居住环境。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本文在阐述景观生态学和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住区环境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与整体塑造,最后分别从道路景观、庭院景观、广场景观、植物景观、水景景观等方面对城市生态住区环境景观的分类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磊 《民营科技》2013,(5):197-197,87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全国对建筑类的要求有了明确的方向,尤其对我国的桥类建筑。现在,人民对于物质上追求更加显著,车水马龙的现象到处都是。所以公路建设和桥类建筑的需求成为当今社会更新城市硬件的一种趋势。所以,对于我国路桥工程提出新的要求。但如何针对科学建设路桥,又成为人们现实所遇到的首要问题。这里主要是探讨预应力混凝构件施工质量控制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可使问题更加的清晰化,为建筑同行提出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高密度居住空间具有人与公共资源矛盾凸显、疾病扩散风险、个体健康要求增加等相关健康的多方面挑战。面对这样的背景,通过格林模式的指导,将医疗建筑学研究层面的循证设计(Evidence-based Design)应用于规划层面,通过住区规划布局分析、社会学因子影响、外部空间物理环境性能、流行病学评估四个方面的研究,构建健康视角下循证规划(Evidence-based Planning)——高密度住区规划应用研究框架。该研究框架能够促进居民健康的规划导向,在既有高密度住区现状中总结现状规律、发现规划问题、提炼关联模型、建立策略体系,并用于指导未来的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4.
翁奕城  谢纯 《价值工程》2012,31(8):40-41
本文针对当前生态住区实施促进机制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借鉴国外生态型住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住区的发展现状,从市场调控机制、行政管理机制两个方面探讨我国生态住区建设的促进机制,以求推动我国生态住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并在今后四大任务中提出了“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立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意见。这对我国的物流业和物流节点的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它是物流运作的载体;是物流网络的节点;是物流资源整合的平台;也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现代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对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要大力扶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住区评价体系是衡量社区综合生态状况和环境性能并控制其规划建设的工具.通过对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居住版本、英国建筑物环境评估体系的社区版以及《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制定背景、本国生态住区建设特点、核心理念以及对生态住区内涵理解的异同,得出三个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各自优势,借鉴国外两个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影响了中国当代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现代住区存在的不适应当代居住需求的问题及其根本原因,指出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多个"两难结构"是其制约原因,并分析了其对住区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寒冷地区高层低密度住区风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层低密度住区规划布局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影响住区规划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应用流体力学原理,分析了住区组团空间通风性能的风场和风速等因素,结合寒冷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了住区组团布局中通风与防风设计方法,进而从空间形态、绿化配置与通风的关系提出了改善住区宅间热环境的措施,探索了地域性住区的生态化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世纪之初,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住宅建设高速增长,从人本主义出发,论述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智能技术、环境均好、便捷舒适、老龄设施等方面未来住区的模式,寻找合理、舒适、健康的住区建设途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  相似文献   

20.
根据空间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不同,住区可分为在他组织驱动下产生的统一建造住区和在自组织驱动下产生的自助建造住区两类。前者具有被动、同质、批量化等特征,而后者则更多倾向于主动、自发、多元化。为实现他组织与自组织协同共生,需探究两者的复合作用在空间系统演化中形成的动力机制,建立多重匹配关系和多源开放体系。以印度印多尔市的阿兰若住区为例,从由政府和开发者决策的住区结构规划、用地布局规划以及由住户决策的住房建筑设计三个层面,分析其从住区规划到住房设计的生成过程,提炼形塑住区空间的他组织规则和自组织规则,旨在构建一种住区开放设计模式和面向操作层面的开放设计方法,以协同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权益并合理引导我国住区形态演化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