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功能饮料是2004年最热的市场消费热点之一。红牛1995年进入中国曾掀起一阵功能饮料的热湖,但“一枝独放不是春”市场拓展非常困难。长时间内,市场上除了红牛外很难找到其他功能饮料的踪迹。2003年是中国功能饮料的转折年,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在“非典”后有了明显改变.“健康”.“功能”,“补充维生素”等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蒋云峰 《中国广告》2004,(9):116-118
一枝独放不是春:功能饮料群雄并起,激活整体市场迅速增长 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睿在发言时特别有感触.红牛1995年进入中国.曾掀起一阵能量饮料的热潮.但是“一枝独放不是春”,市场拓展困难。她将前8年称为“八年抗战”,而2003年是中国功能饮料的转折年.消费者消费意识在“非典”后有了明显改变.“健康”、“功能”、“补充维生素”等概念深得人心。2004年,激活、脉动、尖叫、他她水等众多实力饮料企业的品牌加入这一领域.迅速加大的品牌传播力度也进一步培育了功能饮料的消费意识.广泛传播了功能饮料对消费者的利益点.共同做大了市场。  相似文献   

3.
田涛 《广告大观》2004,(9):103-104
2004年上半年,功能性饮料一下突然成为了饮料市场的最亮点,并成为电视广告的“新宠”。在我们的监测中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几十种产品。广告成为品牌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电视广告投放,共同带动了功能饮料消费的迅速提升,广告迅速培育了这一消费市场,打造了品牌个性,丰富多彩的不同个性品牌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要。  相似文献   

4.
翁耀城 《广告导报》2004,(11):28-30
又是一个“饮料声”嘈杂的夏天,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中国饮料市场中。功能饮料的声音格外地响亮。一时间。喝功能饮料成为一种消费新风尚。但是。我们也发现。品牌繁多的功能型饮料市场定位相似,广告诉求雷同。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于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一个饮料品牌如果要想进行市场突围。分得一杯羹。大到市场策略的制定。小到产品铺货这样的细节的执行。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糖烟酒周刊》2004,(31):B002-B003
2003年乐百氏推出功能饮料脉动,市场销售形势出人意料的好,当年销售额已经窜升到几个亿。进入2004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是群雄逐鹿,狼烟四起,许多知名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开发新产品,推广新产品,“脉动”、“尖叫”、“劲跑”、“激活”、“她&;#183;他”,无论是名字、包装还是宣传都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市场告诉我们,功能饮料  相似文献   

6.
经过2003年的非典,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对饮料的营养、保健功能更为关注,从而使功能性饮料在饮料市场得以迅速成长。因此,不仅饮料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惟恐在这场竞争中掉队,而且很多新兵也瞄准了功能型饮料这块“蛋糕”。以生产糖果闻名的金丝猴股份有限公司借此推出了PM3点乐神康饮料。  相似文献   

7.
袁岳  范文 《糖烟酒周刊》2007,(27):106-107
据CTR市场研究在2006年对全国85个城市(县级市以上城市居民)的固定样本组连续跟踪调查.快速消费品60多个品类的市场规模总体上稳中有升,目化行业的增长率趋于平缓,食品和饮料行业增长较为明显。从品类发展上看,牛奶、白酒、植物油、液体饮料、护肤品、啤酒、乳酸制品和奶粉(包括婴儿奶粉和豆奶粉)8大品类占据全国FMCG消费金额的58%。[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广告大观》2004,(7):23-24
中国的饮料市场一向热闹非凡:从碳酸饮料、茶饮料到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年年看老将不甘寂寞,岁岁有新贵粉墨登场。而进入2004年的第一大新闻,应当算是老牌饮料企业汇源新推出的“他 她一”营养素水。以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首款性别饮料的身份,给业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饮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各种纯净水、果汁、碳酸饮料以及新概念饮品等层出不穷,在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饮料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而在今年的饮料市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有“饮料新贵”之称的茶饮料了,在这个市场上的竞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相似文献   

10.
阮京文 《广告大观》2014,(4):118-118
快速消费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指那些消耗速度陕、使用寿命短、需要消费者不断重复购买的产品,主要包括食品、饮料、日用品、化妆卫浴品、烟草,药品中的非处方药品(OTC)等。由于快消品满足消费者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消费特征为快速、高频与重复购买,因此,快消行业需要通过规模市场来获得利润。这样的消费特征要求快消广告主不断通过营销来树立品牌形象,维持市场声量,与消费者进行情感维系与沟通。  相似文献   

11.
《广告导报》2004,(8):143-143
红牛进入中国市场8年来,我们的成功与对功能饮料概念的传播、消费需求的培育分不开。从起初的新名词到今日的家喻户晓,中央电视台一直是我们红牛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从我们的广告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开始,红牛开始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困了累了喝红牛”的广告理念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相似文献   

12.
饮料行业进入门槛低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使我国饮料市场不仅出现商业巨头快速扩张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奇特的草本植物饮料,并提出了以绿色养生为特点的新产品,显然饮料不仅要突破它传统的解渴作用,还要达到能满足人们解毒、降火、提高免疫力、远离亚健康等各种保健作用,由此功能性饮料应运而生,根据消费者对功能性饮料的不同理解,各种不同功能的功能性饮料达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从而创造了强大的市场机遇。本文以消费的需求为依据,对饮料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草本饮料的研发、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品牌建设等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3.
蒋力 《华糖商情》2001,(23):22-23
随着饮料市场的升温,饮料行业的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势都在发生显著变化。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进行的CMMS(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调查表明,茶饮料的市场渗透率1999年至2000年急速飙升了71%,与此同时,速溶饮品的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增幅达到53%。业内人士分析,茶饮料和速溶饮品市场的迅速扩大是现代与传统生活方式走向融合的一种必然结果。今年五一刚过,娃哈哈、康师傅、旭日升、宏宝莱……各种茶饮料广告纷至沓来,这使我们相信,茶饮料将成为继碳酸饮料和水饮料之后的第三代饮料主力。而可乐、汽水等传统饮料则开始侧重于“情感营销”,如可口可乐的“亲情阿福广告”,以求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糖烟酒周刊》2004,(33):A012-A013
功能性饮料是今年饮料企业的卖点,但是市场上流行的功能性饮料产品,无论从产品定位、产品的诉求点、产品宣传还是消费人群上,都陷入了雷同的陷阱。  相似文献   

15.
王睿 《广告大观》2004,(9):107-107
红牛进入中国市场八年来,我们的成功与对功能饮料概念的传播、消费需求的培育分不开。从起初的新名词到今日的家喻户晓,中央电视台一直是我们红牛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从我们的广告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开始,红牛开始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困了累了喝红牛”的广告理念也  相似文献   

16.
张红 《糖烟酒周刊》2006,(9):122-122
2006年的饮料市场注定热闹非凡,新一轮饮料大战剑拨弩张.群雄混战的年代到底谁能在竞争中胜出?最近,香港独资企业“深圳太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健型饮料——“K可”系列饮料甫一露面.立即掀起了饮料行业的强力旋风.以锐不可挡之势长驱直入.消费者睁大了明亮的双眼.国内外商家嗅出了“不同凡响”的商机.一场在所难免的“饮料战”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7.
张隽 《市场研究》2005,(4):10-12
功能饮料无疑是2004年最热的市场消费热点之一。红牛1995年进入中国,曾掀起一阵功能饮料的热潮,但“一枝独放不是春”,市场拓展非常困难。长时间内,市场上除了红牛外很难找到其他功能饮料的踪迹。2003年是中国功能饮料的转折年,消费的消费意识在“非典”后有了明显改变,“健康”、“功能”、。补充维生素”等概念甚嚣尘上。开始深入人心,乐百氏“脉动”的成功振奋人心之余,更让厂家赚了饱。  相似文献   

18.
<正>一、背景随着社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与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相应的发生了很大改变,在饮料市场上也一样,消费者对新的产品的接收能力也越来越强,尤其是对一些有特殊功能的价格较高的饮料产品的接受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无论是大企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还是小企业(广贝、东一堂)要在市场上更好的立足,都必须准确了解消费者消费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夏天,娃哈哈集团推出了“非常咖啡可乐”。娃哈哈集团试图运用差异化策略,使产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饮料市场上能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但是差异化策略的运用是有原则的,那就是不能使自己的产品脱离产品应有的消费价值。娃哈哈“非常咖啡可乐”将咖啡与可乐融合在一起的做法忽视了两种饮料的根本差异,这种差异包括饮用方法、文化内涵、固有消费群体等,“非常咖啡可乐”步入了“差异化误区”,娃哈哈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失败,直接影响到了其它营销策略效果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消费方式的转变,饮料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使得街边店式销售方式的利润一降再降。进入大型卖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众多饮料厂商的共识。饮料作为快速消费品,其特点是低价、一次性消费、重复性购买。产品特点决定了消费者购买模式。据调查显示,有70%的顾客去超市不知道买什么品牌的饮料,可见饮料消费者大多数属于冲动型购买。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