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近代四川的押租制与地租剥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押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一种地租剥削形式和手段,而四川是全国押租制最为盛行和典型、押租剥削最为苛重的地区。四川押租制始于移民垦荒,它一经产生后,立即成为地主压榨佃农的新途径,迅速流行、发展,蔓延和渗透到各县和几乎每宗租佃个案,与地租同为土地租佃不可或缺的条件。押租额和押祖率持续升高,名目与日俱增,手段花样翻新,其性质也由起初的地租保证蜕变为极其残酷和无孔不入的高利贷剥削,并成为地主任意役使和勒索佃农的把柄。地主通过增押增租、高押高租、明佃暗当,转押租为高利贷,以及贪婪需索、吞霸押租本金等手段,使地租剥削总量和地祖率加倍升高,佃农劳动成果被囊括殆尽,广大佃农加速贫困破产。四川物产丰饶,佃农却是“世界上最苦的”,“天府之国”成了佃农地狱。  相似文献   

2.
宋朝租佃经济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朝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宋朝租佃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地租率由市场决定,对租佃双方都是有利的;在宋朝广大佃农家庭经济条件差,抵御经营风险能力弱的社会条件下,采取分成租佃制是适应宋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随田佃农”也是有利于保障佃农权益的有效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所说地主制经济指整个地主经济体制,即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包括农民所有制及各类官公田地在内的土地关系整体,并由以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地主制经济的内核主要是自耕农和租佃农两种独立的个体经济。地主阶级的封建权势和剥削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随之亦步亦趋,只是有程度的不同,两类农民都不例外。总的发展趋势是,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两大阶级之间,由尊卑贵贱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正一、研究对象和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六篇,简称地租篇。马克思在本篇一开始就指出这一篇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一种特殊历史形式的土地所有权。它与以往的土地所有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资本主义关系所决定、所派生出来的,既不同于封建的,也不同于小农经济的,而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土地所有权形式。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益分配是在国内城市经营实践中广受争议的问题.文章首先讨论了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城市土地利益分配活动的适用性,并运用该理论,探讨了一种新的城市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即国家凭土地所有权获取绝对地租,城市政府经营土地获取级差地租,土地使用者开发土地获取平均利润.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本文试根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的土地有偿使用及其收费标准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一)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存在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要了解地租必须了解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对土地占有的垄断。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①这是法律观念上的所有权。“法律观念本身只是说明,土地所有者可以象每个商品所有者处理自己的商品一样去处理土地。”②而对这种所有权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则只能有什么样的土地使用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劳动条件的土地,其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使用权可以完全分离。“土地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只代表一定的货币税。”③即凭借  相似文献   

7.
租佃关系新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是一项新的租佃关系研究的结论部分。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学者发现,几百年来(特别是在清代),中国的地租额和地租率有着大幅度的下降(其幅度多在20%以上)。在探讨了与此有关的那些问题——它意味着粮食亩产量的下降。还是租佃制度的一种“修订”?农民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有关的政府政策和法律又是如何——之后,本篇就有关地租率、旧的土地制度以及农民文化的若干问题提出几点余论。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8.
兰玲 《特区经济》2011,(8):150-153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两权分离,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限制,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农村土地斗争符合了广大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要求,实现了农地个体私有下的两权统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芳娜 《特区经济》2010,(12):175-176
土地是农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拥有土地是农民与社会其他人群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农村家庭的核心秉性。由于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由于各地经济加速发展,需要征占农民的土地,一部分农民因此失去了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以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阐述了地租的产生及其最终的归属和分配问题,可以为保障我国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农业、手工业与农村曹树基认为,土地产权中不同性质的永佃权问题需要做具体研究.从1927年后浙江省推行二五减租实践过程看,既有欠租撤佃的"相对的田面田",也有欠租也不可撤佃的"公认的田面田".由于两种"田面田"的地租率不同,而"公认的田面田"主反对"二五减租",成为浙江"二五减租"的最大障碍.[1]李德英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佃农地主结构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复杂的租佃关系,探讨了该地区佃农比例高于其他地区的原因.[7]她还通过对一些县级档案资料和土改档案资料的分析研究,指出近代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是该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产物.从制度上看,租佃双方的经济关系比清代以前更趋平等.[3]赖晨指出被长期描述为50%~80%的近代赣闽边区的地租.其内涵实际仅为土地一季的"正产"量的比率,边区土地的真实地租实为36%左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和本身终结前夕的中国封建租佃制度发生了诸多新变化,除了租佃范围继续波浪式扩大,突出表现为三"化":一是租佃形式多样化,其中又以"卖(典)田留耕"租佃、押租衍生租佃和地主提供生产资料的"帮工式"租佃最为引人注目;二是租户佃户结构多元化。租户、佃户遍布农村各个阶层,租佃关系错综复杂,不过原有的封建租佃格局和基本性质并未改变;三是"佃农贫农雇农化",不仅"佃贫农"取代"佃中农"成为佃农的主体,而且相当数量的佃农由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生产者沦为只剩劳力的产品分成制雇农。这意味着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租佃制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和本身终结前夕的中国封建租佃制度发生了诸多新变化,除了租佃范围继续波浪式扩大,突出表现为三"化":一是租佃形式多样化,其中又以"卖(典)田留耕"租佃、押租衍生租佃和地主提供生产资料的"帮工式"租佃最为引人注目;二是租户佃户结构多元化。租户、佃户遍布农村各个阶层,租佃关系错综复杂,不过原有的封建租佃格局和基本性质并未改变;三是"佃农贫农雇农化",不仅"佃贫农"取代"佃中农"成为佃农的主体,而且相当数量的佃农由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生产者沦为只剩劳力的产品分成制雇农。这意味着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租佃制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相似文献   

13.
构建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先是确立了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剥削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农民单一的土地个人产权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 ,而且容易导致农民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农民很快又丧失了土地) ,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于是 ,通过合作制改造 ,形成了以人民公社形式存在的单一的土地集体产权制度。这种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对于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4.
正永佣制度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反过来促进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封建宗法制度的松解和农民的人身解放,有利于佃农个体经济的壮大和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永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永佃制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西夏五种土地所有制中的个体小农土地所有制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西夏的个体小农土地所有制主要是通过开垦荒地而形成的,西夏小农生产者所受的封建剥削沉重;个体小农是国家与贵族、地方、僧侣地主争夺的剥削对象。  相似文献   

16.
因为政府赋有分配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的特定职能,所以都市土地所有权永远在政府掌控之中,这就是都市土地地租存在的社会基础,这也决定都市土地或者都市地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都市土地或者都市地产价格构成和其它商品价格构成也不一样。其它商品的交易是商品所有权的全部转让,商品的价格构成是生产成本加利润。  相似文献   

17.
月泉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134-142,150
总论与区域经济方行近年来以致力于“通古今之变”,清理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脉络,本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封建经济论稿》一书,收集近年来的论文15篇,涉及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阶段、地主经济、农民经济、封建租赋、地租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封建土地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封建经济结构与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有关中西比较和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的不同观点今年继续争论。黄宗智回应彭慕兰对他的反驳,重申他的中心观点: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劳动生产率递减,生存压力也显示于弑女婴与大量的卖妻鬻女现象之中;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地主雇工经营与出租土地的比例我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过渡的社会形态,它具有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具体到农业上,地主一方面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另一方面又购置牲畜农具雇工经营其一部分土地。地主雇工经营和出租土地的比例究竟如何?下面根据一些材料作一估计。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和“三农”问题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深入分析它们的实质和根源都跟土地有关,其治本之道在于完善土地市场。该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指导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转,调整土地收益的分配。该文提出在部分土地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确定土地使用费征收客体,以及按照地租的不同类别进行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和“三农”问题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深入分析它们的实质和根源都跟土地有关,其治本之道在于完善土地市场。该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指导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转,调整土地收益的分配。该文提出在部分土地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确定土地使用费征收客体,以及按照地租的不同类别进行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