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价值链理念以顾客需求为起点,对价值创造各环节进行分解。价值链理论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为企业的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及运作管理等职能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论述价值链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价值链管理中的价值动因分析、作业链的绩效分析、业务流程的优化分析,讨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要素,建立了价值链管理中价值活动安排优化模型,给出了优化价值链管理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企业采用战略外包所能为其带来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链的战略外包策略着手,分析非核心业务与核心业务的战略外包模式,得出企业采用战略外包这种方式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价值链管理的企业倾向于使用战略外包模式进行经营,同时,企业采用战略外包可以为企业带来差异化和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战略管理理论中,资源基础学派认为,企业独特的以及难以模仿的战略性目标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即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是否拥有一定的战略性资源.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即使拥有同样资源,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却极大.与资源学派相反,以活动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重点关注企业如何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竞争优势,即关注的是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连续、互动、系统的过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提高,但技术进步却十分缓慢,症结到底出在哪一个环节呢?目前国内对创新效应的研究大多是单一环节的,本文借鉴Stephen Roper等的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三个连续递进的多环节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把创新价值链延伸到了企业绩效。文章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1993-2008年期间,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技术市场的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新源的内部研发转化为新产品的效应显著,但外部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效应不显著,新产品转化为企业绩效一环的效应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论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价值链理论,将企业作为整体无法判断其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在价值链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本文将企业价值链划分为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几个战略相关的环节,并对这些环节的关键成功因素逐一进行了评价,建立了一套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战略业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武林  谢质彬  王琦 《特区经济》2014,(12):109-111
竞争策略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谋求利益的重要手段。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并在该产业中建立竞争优势是制定竞争策略的根本。本文在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顾客价值空间维度,结合产品成熟期中小企业的竞争特征,着重从产品效用和价格两方面着手,探究基于效用和基于价格的基本竞争策略。结果表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在运用基于效用维度基本竞争策略提高产品效用价值的同时,应采用基于价格维度的基本竞争策略降低产品售价。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企业战略有效实施,保障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文章将战略管理的流程划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分解、战略执行、战略评估和战略调整五个环节。在对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管理等战略目标分解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适用于我国企业的三阶段战略分解法,并设计出各阶段方法的详细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森工企业为例探索资源型企业如何才能从履行社会责任中获利。通过14个森工企业的案例分析,总结为履行社会责任,森工企业选择何种战略来平衡和改善经济绩效与生态绩效,进而构建战略选择在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间的调节效用假设,基于138份有效数据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履行社会责任对生态绩效有积极影响,但会损害森工企业的经济绩效;但森工企业并非一筹莫展,它们会采取有限多元化战略和价值链整合战略来进行有效应对,有限多元化战略和价值链整合战略在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的关系间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以森工企业为代表的资源型企业从履行社会责任中获利。  相似文献   

9.
石盛林  陈圻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1):14-20
文章以江苏272家民营制造企业为样本,探讨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所构成的演化路径,以及组织资源对竞争战略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竞争战略呈现“没有明确战略一供应链和低成本战略一差异化战略”的演化路径。在竞争战略演化中,有形资源对竞争战略演化影响不显著,无形资源对差异化战略演化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源对低成本战略演化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人力资源是江苏民营制造企业竞争战略演化的主要推动力,无形资源的作用逐步增强。提升江苏民营制造企业竞争优势,需要加大对员工培训、技术、品牌等的投入,更好地发挥有形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目前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电信的产业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发现在新形势下电信的企业价值活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目前企业间竞争焦点由网络设施的投入范围转向业务经营与创新.因此,中国电信应尽早实现从基础运营商到综合运营商的转变,将网络资源优势转化为业务经营和创新的优势,实行业务外包,发展增值业务;加强上下游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1.
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资源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本文认为研究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就是研究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形成的关系、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持续的关系。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决定了竞争优势的形成,而企业资源的不完全模仿性、不完全流动性和不完全替代性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企业"异质性"的根源为主线,认为企业异质性的根源存在一个由物质资本资源到人力资本资源,再到组织资本资源的演进过程。那么相应地,由于企业竞争优势源自企业"异质性",论述企业"异质性"根源的过程,就同时也是描述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过程。以此为基础,本文认为企业能力理论与企业知识理论是在探索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阶段,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是与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并行的两个理论。  相似文献   

13.
来玲 《理论观察》2001,(5):103-104
高等院校图书馆是重要的图书情报服务部门,在为校内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应以学校科研人员为后盾.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为企业开展具有竞争情报策略的深化服务.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胡延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5):106-110
基于行业竞争性均衡力量视角下的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互动理论,在行业框架内引入市场竞争均衡的思想来考察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互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回答了竞争性行业内的企业真实决策与财务决策如何在行业内被共同地决定,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同一行业内企业财务结构特征与非财务特征的多样性。文章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15.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自企业所控制的资源或能力的异质性。文章把资源基础观拓展到产业链竞争框架下,从微观治理视角分析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内涵和源泉。产业链竞争是通过选择产业链治理结构,不断扩展产业链分工程度,引领产业链上各企业持续寻找和占领新利润增长点为目标,最终形成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动态竞争行为。产业链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应对环境变化设计合适的产业链组织模式来协调、保护和控制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交易行为,以确保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优越的经济绩效。由于市场摩擦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企业在应对市场摩擦时采取多样性的治理机制,它们构成了产业链竞争优势的不同源泉。  相似文献   

16.
负债到底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绩效?抑或其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一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00—2006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负债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绩效的影响在时间上存在非对称效应,即负债在短期内可能恶化了企业的相对竞争绩效,而在中长期内可能改善了企业的相对竞争绩效。因此,企业在进行负债决策时,需要对短期的产品市场竞争绩效与长期的产品市场竞争绩效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17.
企业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实施转型的前提是明确企业转型动因,而转型因子的识别是明确诱发转型动因的前提。文章定义了转型因子的概念,并从持续竞争优势分析入手,建立双层因子识别模型,通过定性分析初步识别出一般性因素和待转型因素,然后采用HMM对待转型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最终识别出企业转型因子。转型因子识别是企业转型研究的关键,对于转型决策和转型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提升石油产业竞争力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产业的竞争力分为外显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石油产业竞争力较弱。外显竞争力方面,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中外石油企业财务指标上的差距;潜在竞争力方面,主要表现在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力的不足。创新是提升石油产业竞争  相似文献   

19.
超竞争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0):80-84
全球竞争背景下,如何获取企业竞争优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是截然不同的,文章指出在当前超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能力和环境匹配,获取短暂竞争优势的机制,继而持续不断的开发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隔离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隔离机制在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后能够形成一道屏障,使其核心能力不易被模仿和移转,从而维持企业在较长时间内的竞争优势。社会网络和制度化的环境促使企业间通过相互模仿与复制,产生异质同形性,使企业难以维持竞争优势,因此建立基于竞争优势的隔离机制变得十分重要。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知识、品牌、企业文化、管理能力因其形成过程的不可模仿性与因果模糊性,天然具有隔离机制的特性,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