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董芳 《理论观察》2012,(4):37-38
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交际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运用文化对比的目的就是发掘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以求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并预见到在交际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消除“文化本位主义”思想并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并”的原则。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也是解决文化冲突.增进理解和了解的重要能力。此外,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应该遵循礼貌这一普遍原则,然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衡量标准及表迭方式,本文依据Leech“礼貌原则”,通过比较英汉文化中礼貌观念的异同,深入剖析了东西方文化中“礼貌现象”的不同内涵,以期减少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增强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程亚慧  黄南南 《魅力中国》2013,(34):296-29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然而,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在交往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障碍和摩擦,在理解、处理问题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日常生活与交际方面入手,列举出几个我们常会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使大家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最后结合跨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几条有效地方法来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杜亚敏 《魅力中国》2014,(23):215-215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文化相互交织,使人们必须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从目前新课程高中英语的教学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及老师只注重学生基础语言的学习,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对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便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外贸形势异常严峻史上英国“世界工厂”的回顾,对其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界工厂”的成就,及其所面l艋的困境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之上巩固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提高中国“世界工厂”的水平,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面临着巨大冲击。本文通过对历对“世界工厂”简单下了一个定义,并深入分析了中国“世着重对我国现行的贸易指导理论和战略的弊端进行了揭示,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尧 《魅力中国》2014,(3):285-285,287
空间是跨文化交际中“无声的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空间语所传递的信息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空间语,就有可能引起交际障碍或者冲突。本文试图从分析空间语的文化特性入手,探讨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从而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浯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对人的思想感情影响有多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大题目。从研究和谐语言入手,探讨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既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无稽之谈,而是一项需要引起全民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时常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规避“文化休克”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文化整合;努力减少文化休克发生的次数,以期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促进和维护国际间跨文化交流新秩序.  相似文献   

9.
唐琛 《新西部(上)》2014,(19):147-148
本文分析了“体演文化”教学法对提高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效能水平的作用,探究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演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事件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创建或设计带有目标语文化特征的语境,让学生浸润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通过结合目标语境进行反复演练目标语言与文化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理解和掌握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及技能。  相似文献   

10.
任何交际活动,都不可避免的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与时间这一要素息息相关。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时间观念。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各自时间取向,主要来源于不同的哲学基础和历史背莆。而不同的时间取向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折射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充分认识到差异尊重彼此的时间观,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冲突是提高跨文化交际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调查结果表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建议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加强英语课堂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创造跨文化交际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唐琛 《新西部(上)》2014,(10):147-148
本文分析了“体演文化”教学法对提高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效能水平的作用,探究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演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事件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创建或设计带有目标语文化特征的语境,让学生浸润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通过结合目标语境进行反复演练目标语言与文化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理解和掌握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及技能.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是基于两种不同文化的交际,而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语用失误会影响语言交际的得体性,而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跨文化交际中母语负迁移因素导致的语用失误表现为母语语法负迁移下的语言语用失误和母语文化负迁移下的社交语用失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学习,通过科学的语言学习减少母语负迁移;另一方面,充分认识文化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任文娅 《魅力中国》2011,(20):283-283,187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随着全球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加强文化沟通与合作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在研究跨文化交际基础上,对文化冲突进行了再分析,并对新挑战下时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元敏  刘改琳 《西部大开发》2011,(5):130-130,142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最大障碍,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语用能力,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100名学生所做的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显示出:社交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这说明从社交语用失误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高职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技能。本文结合实际分析跨文化冲突与障碍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研究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l生,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特点,结合国外语言教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性研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的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日语作为一门外语,强调教学应兼顾语言及文化两个属性,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本文立足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重要性,阐述了日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缺失,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三改、一开”论述了跨文化日语教学的构建策略,以推进高校日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欢  吕少勤  吴芳芳 《魅力中国》2013,(29):141-141
中西文化和语言存在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我国外语教学正逐步进入“低龄化”,我国各地普遍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外语课程,而双语幼儿园和少儿外语补习班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老师们和家长们都在关心何种教学模式是最适合现代少儿英语的教育,如何帮助少儿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丹 《魅力中国》2014,(16):177-177
站在国际的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在中国也已有30多年的发展史,尽管发展的历史不是太长,但是发展的速度、成果却十分惊人。本文基于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20.
索凌飞 《魅力中国》2014,(27):196-196
由于中、德两国的文化迥异,两国的“送礼之道”也呈现出不晓得文化差异。理解并熟悉异文化的“礼道”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入手,对中、德两国的送礼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并希望能够以此为中德文化交流提供启示跟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