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消费导刊》2013,(6):J0006-J0006
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虽然拖累了世界经济,但却加速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进程。继欧美等国相继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案,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央行、银监会、保监会)也在去年分别设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门机构。然而,上述“一行三会”以及司法部门在处理消费者权益纠纷时,多数时候所依据的却是各自的专门法律法规而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过,这种维权的尴尬即将成为过去。4月28曰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首次规定了“从事证券、保险、银行业务的经营者”的义务,这意味着金融服务将纳入《消法》调整范畴。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韩流”的在华风靡,韩国美食也越来越为中国消费者所熟悉。近年来,在中国主要大城市里几乎随处都可以感受到韩国美食持续增强的影响力,韩国食品成为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新宠。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际贸易正在快速发展向无限竞争时代。在面对和克服对外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与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韩国国内产业发生着相应调整,消费者主权也得到了显著增强。韩国消费者政策,正从过去的单纯对消费者损害进行救济的层次,逐渐向果断解除防碍消费者自由选择的原有的法律上和产业结构上的限制,建立如制造物责任制度等消费者安全制度、加强对商品消费者的信息提供服务、支持21世纪型先进消费者教育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为逻辑起点,结合金融消费者权利范畴,考察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及制度安排,针对我国金融监管和消费者保护现状,提出明确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监管目标、设置专门保护机构、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建立金融消费投诉和争议处理机制等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北京工商》2003,(3):66-69
北京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中心2002年共受理各类消费者投诉20309件,投诉热点集中在六类商品:手机、家具、建材、电脑、食品和家电(空调、电视机、电热水器);三类服务:房屋中介服务、洗染服务和家庭装修服务。 1、手机:2648件 存在问题: 11.经营者缺乏诚实信用观念,有法不依,未按有关规定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6.
我们上海市工商局消费者投诉中心(以下简称投诉中心)于1998年10月10日成立。同日,上海市“88315”投诉热线开通。1999年10月,按国家工商(总)局要求,上海市“88315”投诉热线正式更名为上海市12315申(投)诉、举报热线。2000年10月,投诉中心作为一级事业法人从市消协独立出来,成为上海市工商局和上海市消费者协会共同受理消费者申(投)诉、举报、咨询的专门机构。同年,上海市工商局、消协以12315平台为依托,实现了12315网络系统市局—分局—工商所“三级互联”。投诉中心下设受理部、综合部和接待室。目前在编人员26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  相似文献   

7.
我局“12315”投诉举报处理网络自1998年建成以来 ,积极适应日益繁重的执法维权工作需要 ,采取政府牵头 ,部门联动的方法 ,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形成了打假维权的整体合力 ,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一、政府牵头 ,社会共建 ,高起点构建“12315”投诉举报处理网络我局“12315”网络是在1998年建立的“工商3·15”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建立之初 ,我们就深刻认识到 ,消费者投诉举报面广量大 ,仅靠工商部门 ,不仅力量不足 ,而且职能之外的投诉举报调查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一些严重危害消费者…  相似文献   

8.
本案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职业打假人就投诉举报处理程序问题提起行政复议案中的典型案例。本案中,被申请人在受理相关申诉后,未在法定期限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并书面通知消费者,且对消费者举报事项转办后未及时与消费者沟通,致使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作者建议,对类似案件,各级工商复议机关以及各级工商机关应树立理性应对打假维权组织和个人行政复议申请的意识,进一步规范有关业务部门申诉、举报、政府信息公开与信访事项的办理程序,做好向申请人的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复议案件材料查阅工作。  相似文献   

9.
5月19-20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生产企业“打假维权协作网络”同时启动。国家工商局局长王众孚、副局长甘国屏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特区及较大城市工商局分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局长和负责人近百人与会.会议期间,还举办了“百家企业打假维权真假识别展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职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五年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把行政执法与调解权益纠纷紧密结合起来,共处理消费者投诉、…  相似文献   

10.
翟帅 《商业科技》2013,(26):185-185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演化,金融监管日趋完善,但消费者的金融权利保护机制却没有相应提升。实践中,金融机构利用优势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声誉和消费者的信心。鉴于此,有关机构也建立了专门性组织,如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了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1.
《工商行政管理》2011,(7):25-25
中消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红灿3月15日在"加强消费维权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消费领域民生"——纪念2011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研讨会上说,我国各级消协组织自成立以来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263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6.5亿元。  相似文献   

12.
攀枝花市东区工商局向阳村工商所地处该市攀钢工业核心区,全所仅五名工作人中,负责着长约8公里、宽约3公里面积内的工商行政管理任务和消费者纠纷投诉的调解处置工作,可谓任务重,工作杂。但他们始终坚持“有条件努力干,没条件创造条件认真干”的工作方法,从小事入手,推动全所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2003年他们更以“打假维权、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辖区民众”为工作之本,谱写出了灿烂的华章。  相似文献   

13.
陈扬 《中国物价》2004,(2):47-48
日本、韩国电信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主要为公平交易与反垄断机构、电信行业自律组织及消费者保护机构,下面分别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周晓虹 《消费经济》2002,18(1):46-4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问题也日益严重,“假冒伪劣商品”一词成为近20年来历久不衰的流行语,消费者的投诉与年俱增,投诉内容也越来越复杂,2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王海打假"这一话题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开始就备受争议,不但引发社会各界对假货现象、消费者权益的关注,更引发了对消费者这一概念界定的思考。本文将通过对王海现象的分析试图界定消费者这一概念,以有助于解决类似"王海打假"的经济、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光彩》2014,(1):4-4
2013年12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当事人自行和解后一方反悔,消费者又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的,应当作为独立的投诉处理。  相似文献   

17.
1986年,广西梧州市消费者协会挂牌成立,1996年6月,又成立了梧州市工商局3·15投诉指挥中心。20多年来,梧州工商建起了一个中心,三级联动,分级执法和一会两站的消费维权体系,全市901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12315联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现存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加倍赔偿的规定不明确,与《消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消费者组织不发达、社会保护乏力。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设立审理消费者权益争议的专门机构,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开展法律援助,支持消费者诉讼,依法制止和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以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催生的职业打假现象的产生,其具有的正反两面性不仅成为理论中的争议问题,更是司法实务中的难点问题。认定"职业打假人"的"生活消费者"身份,支持其惩罚性赔偿的请求成为实务审判中的难点,大量存在职业打假案件也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综合考量相关因素,两面看待职业打假行为,合理引导职业打假案件非诉化解决。  相似文献   

20.
市场投诉是企业危机事件的主要形式之一,企业危机处理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并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生死存亡。在应对市场投诉的危机处理过程中,企业应遵循及时反应、勇于承担责任、合法合理、顾全大局及变危机为机会的原则。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前提下,企业对市场投诉的危机事件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包括迅速成立临时专门机构,全面负责投诉危机的处理;做好危机沟通的工作;处理好与媒介的关系;借助权威性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力量化解危机等。当然,企业要建立一套切实、行之有效的市场投诉危机处理程序,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它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企业决策层对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持续支持和长远计划。但是,只要企业充分认识到了现代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提出的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努力、防范于未然,即便危机一旦发生,也能比较从容不迫地采取有效措施并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