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古代的蚕桑业起步早,发展快,势头好。从西周公刘算起,陕西兴桑养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陕西蚕桑业发展迅速,至汉武帝时,臻于极盛,蚕桑生产和缫丝织绸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隋、唐、宋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陕西的蚕桑业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元、明时期,发展缓慢,几于停顿。清朝康、乾年间,由于朝廷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上一些得力的措施,陕西蚕桑业再度复兴,发展速度迅猛,规模空前。  相似文献   

2.
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在。《氾胜之书》中相关信息,也提示了关中地方蚕桑业发达的历史现象。文物证明又有出土鎏金铜蚕等。这一发现反映与葬制有关的民间礼俗,也可以理解为蚕桑业关系社会财富积累的体现。有关关中地区蚕桑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准的考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时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代黄河流域的蚕桑业发生了前盛后衰的显著变化,元代前期蚕桑业发展迅速,中后期急剧衰退。造成这一转折的主要原因并非棉花推广的取代,气候变化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元代前期气候温暖,中后期发生突变,从此进入近600年的寒冷期。在气候剧变的影响下,空前剧烈的灾害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蚕桑业,持续寒冷的气候显著降低蚕桑生产的效益。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元代黄河流域的蚕桑业由盛转衰,并由此彻底失去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明代至清代中期,蚕桑业在全国其它地区衰废不举,而在江南地区却趋于繁荣。江南蚕桑业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二者相互交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蚕桑业利润较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轻赋税负担,当地很多农民改稻种桑。其次,国内外市场蚕丝需求量的增长,刺激江南地区扩大蚕桑生产。再次,当地的水土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荡田及旱地的开发,促进了桑树栽植。最后,以蚕月禁忌和蚕神祭拜为主要内容的尚桑重蚕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蚕桑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的蚕桑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民国前期蚕桑事业发展进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一,民国前期蚕桑业的改良,与中国蚕桑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倡导与推进是分不开的,许多蚕桑科教工作者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献身于振兴祖国的蚕桑事业,“其有助于我国蚕丝业之改进甚巨”。第二,蚕桑改良工作的实效为广大蚕农所耳闻目睹,从而得到了他们的衷心欢迎与密切配合。第三,文章论述了民国年间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有助于中国蚕桑业改良和发展的措施,并且具体分析了国民政府所实行的蚕丝统制政策,指出其在加重了对蚕农的控制和对中小民族资本企业的压力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蚕桑管理体制逐步集中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蚕桑改良的推广和蚕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我国蚕桑业的主要基地,是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广西蚕桑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全国蚕桑业中异军突起,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一,蚕桑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地处景色秀丽的千岛湖畔.成立于1989年,1996年实行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担负全县蚕桑生产、收供服务和茧丝绸经营与管理,是一家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网络健全、质量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现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省级农业科技企业,也是全省惟一的省级蚕桑业科技创新中心。内设7个科室、6个蚕茧管理总站、  相似文献   

8.
金融风暴影响下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蚕桑业的主要基地,是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广西蚕桑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全国蚕桑业中异军突起,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一,蚕桑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明清随着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蚕桑业迅速发展,形成以太湖、杭州、嘉兴等地区为中心的丝织品生产基地。江南所生产的丝织品通过内地航运和陆路运输到广州等地,再经这些口岸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而在海内外市场对江南丝织品需求的刺激下,江南的蚕桑生产技术不断改良、生产规模扩大,出现了以蚕桑生产为主要行业的专业市镇,强化了江南社会中市镇与农村的关系,也加快了江南蚕桑生产的商品化过程,为江南农村近代化奠定了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海安县素有栽桑养蚕的传统,蚕桑生产在县域经济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调整、90年代的发展以及近几年的巩固提高,蚕桑业已经成为海安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内容,海安也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享有"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实用科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农业,作为经受全球化经济挑战的最后堡垒,必须加快内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稳定中求发展。我们先具体分析一下农业生产结构中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入世后,欧美特别是美国逐步将放弃对我国的服装进口配额,我国的服装与玩具的出口能力提高,棉花作为生产服装的主要原料,需求量将有大幅增加。丝绸作为我国特有的服装面料的消费增加,也进一步刺激蚕桑业的发展。所以,种植优质的棉花,提高蚕桑养殖的产量将是农业生产的热点。随着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普及和发展,中药加工工艺的日臻成熟,国际市场对中成药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中药材种植也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2.
清中叶之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墨守成规的思想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蚕桑业逐渐开始衰落,有志之士认识到蚕业生产技术改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实业救国的背景下,清末太湖地区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蚕种改良和兴办蚕桑学校的浪潮。这些蚕桑学校不但是蚕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承担者,还在改良蚕种的制造和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近代太湖地区的蚕种改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和加入WTO后对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蚕桑业、茶叶、蔬菜、水果、竹笋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郑场镇栽桑养蚕有悠久的历史,在明代以前蚕桑业就很发达了。这里虽然蚕桑生产几起几落,却始终发展不断,并已逐步形成规模。其特点是;桑园广、蚕农多、单产高、产量大。 一、充分利用荒地,大力发展桑园。郑场镇27个村中,有18个村利用荒山和石旁田坎等零星土地,发展蚕桑2400亩,有连片桑园10个(少的有10多亩,多的有50多亩)。凉风村兴隆村民组利用石旁田坎种植田边桑达50多亩。底坎村斗垒子村民组唐洪游在40多亩荒山上栽桑4万多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向称以农立国,农桑并举,蚕桑事业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不待言。我国历史上蚕桑业之发达,不仅表现在蚕桑生产、分布之普遍,技术经验之高超,茧丝及其织物交易之隆盛,而蚕桑文献资料之众多,更是其明证。我国蚕桑文献资料主要反映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所谓经、史、子、集等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二是某些专门篇章的论述;三是蚕桑生产、经营的专科著作,这部分是主要方面,是我们先民蚕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结晶,也是古人推广和传授上述技术经验的重要手段和凭籍。  相似文献   

16.
陈少华 《中国农史》1998,17(4):97-100
本文通过对太湖地区农书传承的研究,表明太湖地区的农书传承为《齐民要术》的传世、区种法的总结和蚕桑业的推广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太湖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太湖地区较为先进的农业发展,也为此地人士总结农作经验,撰写各类农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代苏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在其转移的过程中,虽然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但本文的研究证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仍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农业收入亦占农家总收入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江西"绿色"稻米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对江西“绿色”大米生产的现状以及发展“绿色”大米生产的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稻米生产的对策和措施.文章认为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标准化;通过观念创新,实现种植规模化;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粮食产业化;通过组织创新,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必须大力发展种粮大户,实现水稻生产主体的创新;大力支持扶植粮食生产合作社和粮食行业协会,实现水稻生产服务主体和水稻生产管理主体的创新;以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绿色”大米产业化生产,实现水稻产业化经营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开发桑蚕副产物增加产业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桑养蚕在我国是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现在世界上已畅销 1 6 0多个国家和地区。蚕桑业是我国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 (蚕丝、中药、陶瓷、茶业、景泰蓝 )之一 ,是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 ,倍受关注的产业。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 ,蚕桑业已成为受惠产业 ,正在全国各地兴起。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导入 ,人们对动植物产业的评价越来越集中在其经济效益上。蚕桑产业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只有卖原料茧的单项收入 ,这制约了其经济效益 ,如将栽桑养蚕过程中的副产物充分利用起来 ,不仅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还可使蚕桑业得以持续发展。二十世…  相似文献   

20.
江南无锡本非蚕桑之区。鸦片战争后,世界市场对生丝的需求,促进了无锡蚕桑业的发展。随着国外丝织机器的改进,对丝质要求的提高,上海、无锡等地机器缫丝业应运而生,茧行、茧栈随之出现。本世纪20年代无锡成为全国最大的茧市之一,成为江、浙、皖、鄂、鲁等省蚕茧贸易中心。茧市的形成,促进了蚕桑业的扩大。农民出售鲜茧给茧行,解决了无锡农民手工缫丝技术低及蚕丝业与农业争夺劳力的矛盾。在丝厂的倡导下,农民改良了蚕种,提高了蚕茧品质。早期的茧商成为无锡丝厂的主要创办者和经营者。茧栈的出现,使丝厂减少了运营资金,分散了风险,增加了融资渠道。茧市的形成,在促进无锡农村市镇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无锡成为区城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