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股市是一种“非均衡二元结构”的格局:一方是具有绝对控股权、持股成本低、股份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另一方是处于依附地位的、股份可以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国有股“一股独大”使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完善,国有股的“非流通”性导致中国股市投资行为扭曲。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的关键,是坚持“市场发现价格”的新理念,并通过向“散户”折价配售国有股对其进行补偿。社会公众股是“改变游戏规则”的风险承担者,要保护他们的基本利益,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2.
资本市场二元结构难题及破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资本市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二元结构问题制约着股市的良性发展 ,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是股市全流通。国有股减持和股市全流通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但两者绝对不是等同的。对中国资本市场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的不仅仅是国有股减持或股市全流通 ,而是企业内在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有股不流通,无法实施“国退民进”战略,在竞争行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地位无法改变,企业经营机制得不到改善;国有股不流通,国有股难以形成合理价格,导致流通股价格泡沫较多,股市波动太大;国有股不流通,国有股大股东侵害流通股小股东利益事件就难以防范,影响股市发展。所以对国有股减持流通讨论直到现在没有停止。随着上市国企增多,国有股数量增多,国有股流通问题形势逼人。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本规模已达到3251.09亿股,占总股本比例51%,国有股所含净资产达到8186.7亿元。再不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随着国有大盘股的上市,积累的问题会越难解决,股市和国民经济发展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  相似文献   

4.
国有股减持与股市风险化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股市高风险的深层原因在于股市中的上市公司缺乏投资价值,而这又源于上市公司的国企病。要根除上市公司的国企病,关键在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作到这一点,就要求对国有股权进行转让或减持,以分散股权。国有股减持的方法有许多,我们则认为专门为国有股减持与流通设计一个“G股市场”方案是可行的选择。其核心内容是:设立国有股权投资基金,然后,向投资发行基金单位,用发行基金单位所筹措的资金购买国有股;同时,开辟国有同法人股的流通市场(G股市场),向机构投资售卖国有股。  相似文献   

5.
占沪深两地股市总量近三分之二的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不得上市,是我国股市目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之一。首先,这种状况不符合公司法关于公司普通股可流通的一般规定,违背了同股同权的原则,本身就构成股市运作不规范的重要表现;其次,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的不能上市使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无法改变,政企分开的改革目标不能实现;最后,在国有股长期不能上市情况下,它的潜在市场价值与流通股市价之间的差异有扩大趋势,这对股市健康发展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未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年复一年积累起来的巨大数量,已经成为悬在我国股市头上的达摩斯剑,如果不能适当处理,随时可能对股民心理与股市行情造成发性灾难性后果。解决国有股上市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我国股市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国有股一般独大导致上市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股票不能实现全流通。国有股减持问题一直是业界和管理部门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股转债的角度提出国有股减持的办法,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7.
国有股权不能流通负面效应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入手,主要分析占有绝对比重而又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有效企业治理结构难以确立;股票市场功能难以深化,而且从制度根源上内生了中国股市的过度投机,并提出相应的根本举措和必然选择———优化股权结构,推动国有股流通。  相似文献   

8.
股改正在艰难地接近尾声。除了300多家至今依然按兵不动的问题公司之外,其余1000多家上市公司或已完成股改,或正步步推进,势态逐步豁然开朗。可以想像,全流通已经令社会投资者看到了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一线曙光。然而,全流通看似遥遥在望,国有法人股的悬念依然颇多。上市流通几成定论,各种愿望则期待揭晓。 巨额资金的涌入与撤离,一直使内地的两大股市动荡不安。各类投资者终于可以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资本市场。资本的踊跃既可使股市水涨船高,也可使之水落石出。股价原本就是由资金的供求所决定的,一旦投资者获利的动机强烈,那么股市的投机炒作也将如火如荼;一但出现风吹草动的传闻,那么股价的猛烈下跌又会挫伤投资者的信心,使股票交易相对的冷淡。内地A股市场就在这一涨一跌之间吐露出投资者的利益欲望。 跌跌不休的内地股市曾经上演了无数的悲喜剧,而新近再度开市的股市同样见证了暴涨与暴跌的场面,数千亿资产就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体验了追逐的快感以及虚假的繁华景象,涨停板上荣光无限,跌停板上死去活来。当前市场上短线资金的异常活跃让人怀疑其中是否有人投机坐庄操纵股市,而国有股的渐次放量又将再度激起内地资本市场的阵阵涟漪,让手持股票的人们跃跃欲试。 国有法人股之前占据了内地两大股市的大半壁天下,全流通使之改变了身份,与普通的公众股无异,但种种无法预知甚至出人意料的因素又使之神秘莫测,会不会掀起更大的风浪也未可知。如果全流通没打任何折扣,那么国有上市公司的命运将从此改变,股权的转让与更替渐入常态,中国资本市场上波澜壮阔的运动也将无可比拟;而一旦受制于政策的干扰,那么,深沪股市又将在阵痛之中戚戚低迷,无以复加。 无论如何,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的股权收购已成定局,似乎除了并购与控股,一切都无关紧要,只有投资者热烈追捧,各谋其利;而一旦被外来投资者收购,其结果则不仅仅会带来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转变,而且还将主导今后每一场资本运动的走向;不仅仅会牵动相关部门的紧张神经,甚至还会激发起局外人士莫名的民族情绪……  相似文献   

9.
“全流通”如箭在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中国股市7000万投资者来说,“全流通”,这个曾经透不过气来的话题,似乎已不再是那般沉重了。 2003年11月下旬以来,沪深两市均爆发出强劲上扬的走势,元旦之后,更有了加速的势头。2004年1月14日,沪深股市在没有任何突发利好的情况下突然上涨,出人意料地创造了中国股市历史上第八次单日井喷行情。 对于这一轮突如其来的行情,市场人士众说纷纭。从有关争论来看,市场普遍认为管理层在减持国有股问题上,已达成了某种共识,“让利于民”已成为基本原则。这唤起了人们对2004年股市的种种期盼。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流通问题上,政府部门如果能充分顾及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再向市场高价减持国有股,确实会对眼前的股市构成某种利好。  相似文献   

10.
回顾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改革是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框架下进行的,按照这一改革框架,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按照所有者的性质进行了划分,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都属于国有股权。国家对国有股和法人股有明确的规定,即要保证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控股地位。为保持上市公司的国家控制权,作出了国有股暂不上市流通的初始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保证国有股控股地位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股市的二元结构,即纯粹市场化的流通股市场和非市场化的国有股市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反思了从经济理论角度,探讨了国有股减持为何一度呼声很高,后来却在现实中遭遇严重挫折而被迫停止,分析了关于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流行理论,如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全流通”理论,存在哪些缺陷并导致了同原设想相反的实践后果,未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反而导致不稳定。本文指出依靠一次性出售国有资产,难以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长期来源,阿根廷、俄罗斯私有化加速了社会保障体系瓦解。本文还论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方向,怎样借鉴美国股市、公司丑闻的教训,防止泡沫投机危害促进股市稳定发展,还提出了建立国有股流通稳定基金的政策设想,主要应按经济规律促进国有股的适度流通,实现有进有出的国有资产结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2.
<正> 国际社会对国有股出售的叫法并不一致,有的叫私有化,如俄罗斯,有的叫做民营化,如英国。OECD认为,国有股流通是一种官方释股行为,国有企业上市过程就是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尽管各国对国有股出售的叫法不完全一样,但目标基本相同,即都是通过转让国有股权改进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向本国居民或者其他投资者提供获取国有股权的机会,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因此,本文中的民营化、私有化和国有股流通(出售)含义相同。国有股退出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减持国有股,二是国有股全部退出现有企业。上市流通是国有股减持的手段之一,但是减持国有股并不是一定要求将国有股上市流通不可。国有股流通一般涉及到  相似文献   

13.
曾晓洁  冯科 《新经济》2004,(12):48-50
国有股的全流通是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顽疾。经过市场这两年的走势,人们越来越发现如果不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中国证券市场将无法健康稳健的发展。国务院年初出台的《关於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九点意见”),其中关于全流通的论述已引起市场高度重视。在第三部分第6段中,《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有股流通与股票市场制度修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股票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行政政策催化的“人造市场”,是不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存在着许多制度性缺陷。集中表现为:国有股“一股独大”、类别分股、国有股东缺位等。国有股流通可以解决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明显制度性缺陷。本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国有股流通解决制度缺陷、流通中的财富再分配和流通的价格确定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ETFs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志 《资本市场》2004,(8):24-28
通过ETTs实现国有股减持与流通,可以借鉴香港盈富基金的成功经验,以设立ETTs的方式,达到分期分批逐步减持,变国有股流通过程为投资过程、国有股减持由专业机构运作等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杨晓峰 《经济论坛》2001,(22):47-47
中国股市建立之初,股份制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许多人将其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提并论,以至中国股市的第一批开拓者,只能采取一些折衷的办法,从而留下了许多现在处理起来相当棘手的难题,其中国有股的流通问题一直成为悬在证券市场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有股的流通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否则将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一、国有股不流通转让的弊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便是股权结构不合理,非流通股占了70%;在非流通股中,国有股又占…  相似文献   

17.
在后股改时代,上市公司国有资产的收益主要表现为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分红所得。当然,国有股的流通使得国有股价值可以按市场计算,而且,国有股市场还会随着证券指数的上涨有较大提高;但是,市值增值及溢价只能是账面收益。因此,国有股管理要围绕着分红收益及市价估值而展开。1.上市公司国有股年度分红的估值。我国A股证券市场2003年有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978家,分红的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有442家,平均每股分红额为0.14元;2004年有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1043家,分红的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有577家,平均每股分红额为0.141…  相似文献   

18.
<正> 同股同权的问题提出 同股同权指国有股、法人股与社会公众股并轨流通,并享有同等配送权力。这一问题的提出,对扩容过度已相当脆弱的二级市场,是一个长期重大利空因素,股民对此犹如惊弓之鸟,其突出表现在今年1月中旬。那天是第三周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股市纷传国有股、法人股的配股将以权证的形式进行转让,如果国有股、法人股一旦上市流通,就意味着股市上200多种股票的流通面值要突然增加5倍多,在当前新股上市供过于求的严重失衡情况下,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证券管理层一再吹风:国有股、法人股与公众股的同股同权问题迟早要解决,并声称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常痛不如短痛”,可见,证券管理层决心坚定,但股民们是难以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股票上市不等于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明确国有经济中哪些属于应该上市发行股票的企业;凡需要上市的国有企业,其国有股不必占控股地位,且应进入全流通;应该在明确法人代表责任的前提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股减持应重在解决现有国有上市公司的问题,尽量少搞新发和增发,避免老问题远未解决,新问题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20.
从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成立算起,我国证券市场已有10年的发展史了。在这10年当中,证券市场规模空前壮大,截至去年8月底,沪深两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接近50%。如果仅从表面上看这一数字,确实令人欢欣鼓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其中之一就是占上市公司总股本68%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人为的造成我国股市所特有的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怪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真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和利用股票市场传递信息。因此,国有股的流通是一种大势所趋。 一、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