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2008年浙江海宁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海宁——金庸故里隆重召开,金庸先生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讲话。与会专家学者主要从金庸小说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情趣,作品内蕴、人物形象及其渊源与其他名著的比较,金庸小说的价值评定、传播和修订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内地接受金庸小说经历了从大众阅读到经典命名的过程,是民间狂欢式的阅读促使学术界的部分精英以审美的眼光定位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最初的评议赏析到审美研究,到最后的“经典化”命名,充分体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在自己的阅读中领悟到了金庸小说所蕴含的某些审美意义,体会到了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内地接受金庸小说经历了从大众阅读到经典命名的过程,是民间狂欢式的阅读促使学术界的部分精英以审美的眼光定位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最初的评议赏析到审美研究,到最后的“经典化”命名,充分体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在自己的阅读中领悟到了金庸小说所蕴含的某些审美意义,体会到了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研究史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阐述了1955年以后,金庸小说在香港陆续发表,次第进入台湾和大陆,同步辐射东南亚和欧美华人圈,经历了从大众阅读到经典命名的过程.通过厘析各家学者的观点,认为金庸小说打破了习惯的文学史叙述结构,在当下多元文化的多重立场中认识金庸,研究金庸小说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比武招亲母题有巨大开创性.除了渊源于佛经文学和明清小说,也离不开民国武侠小说的影响.武侠小说突出女性的主体地位与性别文化坐标的微妙变化,也表现复杂地方势力的背景揭示与招亲的曲折.金庸小说中穆念慈、完颜康的比武是一条明线,而黄蓉、郭靖的初识与友好,可以作为“招亲”的另一种形式.两相相较,后者没有张扬的明确目的,却有如影随形无法预测的危险性.这又较民国早期小说家更增加了现代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本土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光大。金庸以他的15部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确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人类、超现实与现实这三种关系,努力追求诗意人生、理想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的中华,也提供了一个精神的中华,这形二实一的中华凝聚着世间难以匹敌的美,既是他笔下的,更是他心中的。金庸是当得起“创造者”的称号的,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更新的中华。  相似文献   

7.
金庸小说的悲剧艺术相通于世界,又极具民族与个性特色。其类型大致有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小人物悲剧和命运悲剧四种。悲剧成因多数来自于人的自身,悲剧主角不存在好坏的截然分野,悲剧冲突各有合理性与片面性,悲剧结局具备民族与文体特征。对于最后一点,文章从“大团圆”“庄与谐”“意象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金庸小说热进行了剖析,首先分析了金庸小说传播的信息魅力在于,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融于一体;其次,满足了受众复杂多样的心理需求,能够与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高度契合;再次,充分利甩大众传媒,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齐兴并举,获得了令他人难以企及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金庸小说热进行了剖析,首先分析了金庸小说传播的信息魅力在于,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融于一体;其次,满足了受众复杂多样的心理需求,能够与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高度契合;再次,充分利甩大众传媒,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齐兴并举,获得了令他人难以企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金庸小说研究热闹非凡,而其散文研究却冷冷清清。金庸散文有独到的艺术特色:语言浅白而富于变化,构思简练却又暗藏机锋,重民族形式又加以创新,于博古通今中熔铸情思。金庸散文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对“金庸研究”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研究热闹非凡,而其散文研究却冷冷清清。金庸散文有独到的艺术特色:语言浅白而富于变化,构思简练却又暗藏机锋,重民族形式又加以创新,于博古通今中熔铸情思。金庸散文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对“金庸研究”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金庸的小说带来了武侠小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作品的思想性的重视,他的武侠小说具有浓重的中华民族儒家传统文化底蕴,作品中的主人公心忧天下,为挽救民族危亡,不顾身死,表现出了巨大的精神价值和崇高的悲剧意义.同时,作品又体现了现代新文化思想的精髓,金庸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开明的民族观,作者不以某个民族为中心,具有世界大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的历史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小伟 《嘉兴学院学报》2003,15(2):36-40,44
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其作品均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所以充满了历史意识。此文对金庸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为三类,继而渐次论及其历史演进观念中的革除暴政、反侵略思想和宗教、民族融合思想。  相似文献   

14.
叙事角度多用限制叙事,叙事结构以人物性格为中心,叙事时间变化多样,叙事背景往往有真实的历史年代.这些构成了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也是金庸小说比一般的武侠小说胜出一筹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经典化"是金庸小说研究中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学院派的推进以及金庸自身的主观努力是当前两种最具效力的"经典化"途径,然而这两种途径显著的文化诉求使金庸小说显现出"被经典化"的人为痕迹。在这两种途径之外,金庸小说的经典化还存在第三种途径——民间途径,即通过民间代代相传的广泛阅读使金庸武侠文化沉淀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前两者显著的主观建构性质,金庸小说经典化的民间途径以"自在自为"的方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言情话语是金庸小说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旧武侠小说中的点缀和附庸的地位进入到作品的中心,成为话语主题。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情爱故事、情爱典型和情爱描写,并且在大部分小说中,男女情爱都和主人公命运紧密关联,言情话语已经上升为了小说的艺术本体。与此同时,也使武侠小说实现了类型超越和综合,可称之为“侠情小说”,由此也引起了读法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浅谈金庸小说的回目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回目的特点,一是丰富性,多种多样,几乎包括了古今中外各种小说回目的形式特点;二是创新性,用诗、词做标题,古今小说回目中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走近文学家金庸”,“走进金庸世界”,“金庸小说风行天下”三个方面,深入地阐释了金庸作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述了金庸及其作品在汉文化圈和世界范围的影响;金庸度其作品正以经久不衰的魅力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文化意蕴不仅表现于故事情节中,而且渗透于人物名号、风物处所、武功招式名称等每一个写作环节.其中处所名号的文化意蕴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金庸为处于现代文化虚根危机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式,从传播学视角而言,金庸现象的出现与传播环境息息相关,是特定的传播时代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香港特殊的文化际遇孕育并形成了金庸热;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内地,由于社会转型的变化,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而出现了金庸现象;金庸满足了20世纪全球华人对中国文化根基极其强烈的反思意识和认同渴望,为我们审视自己民族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