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侯丽艳  许彩云  赵洋 《经济论坛》2003,(21):29-29,23
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规定“各境内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以期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发挥独立董事独立客观判断的作用,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看到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对解决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权力滥用问题,对于保证董事会决策的公正、合理,对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不难发现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司制改革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进程,但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要从维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定位合理和投资者信任的独立董事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发挥董事会作用以及建立健全董事、经理的束激机制四个方面,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张庆 《经济管理》2006,(21):29-34
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问题,利用合成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效果较弱。要提高独立董事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必须在产权改革和股权改革的基础上,加强独立董事市场的建设,并提高独立董事行权的能力和意愿。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持续状态,大股东异化与中小股东的边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如何通过电子工作网站将投资者、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独立董事搭建成一个虚拟组织,为有效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信息透明化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5.
设立健全的独立董事制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鹿亚芹  李名威  张存彦 《经济师》2002,(10):119-119,121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致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损害。 2 0 0 1年 8月 2 1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旨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制度能否真正起作用 ,关键在于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健全  相似文献   

6.
独立董事制度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设立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绝不要过于依赖,第一,独立董事是经济人,在效用最大化行为原则和许多现实条件的约束下,独立董事难于与中小股东激励相容,独立董事积极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动力有限;第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由于董事会的机制限制,独立董事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能力也十分有限.本提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关键要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二,健全公司股东利益保护的法制,特别是有关重大经营信息披露的时限与责任规定;第二,降低大股东持股的首位度,形成股东制约股东的机制;第三,加大对重大的股东侵权案件的查外,既追究侵权的法人机构的责任,更要追究当事的自然人违反诚信义务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独立董事制度:理论、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孔翔 《经济导刊》2001,(4):11-19
新世纪伊始,关于在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话题逐渐热了起来,独立董事制度之所以逐渐在我国企业界,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受到重视,是有深刻的背景的,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很快,截至2000年底,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1104家,但是,发展速度过快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尤其以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上市公司:内部人”侵害全体股东利益,控股股东或控股集团公司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声誉。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董事会中内部董事与控股股东代表的比例太大,缺乏对大股东及“内部人”进行有效约束的机制。为了对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控制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引入某种平衡力量或制衡机制就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董事制度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通过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引入一定数量和比例的独立董事,运用他们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对公司的执行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促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8.
朱俊 《发展研究》2006,(5):65-66
独立董事制度源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是英美法系国家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物,功能与大陆法系国家(德国除外)监事会制度相接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投资者非常看重公司董事会中是否包含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及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发挥作用如何。因此,公司要想迈进国际证券、金融市场就不得不迎合这一要求。且在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故笔者认为可以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使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相互合作共同实现监督职能,从而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防止损害中小股东的关联交易等。  相似文献   

9.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舶来品”,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滥权、中小股东保护机制缺失等治理背景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行权能力及激励约束机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独立董事可以看成是剩余控制权进一步社会分工的结果,股东拥有终极控制权,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的职业监管者,监管的对象是代理问题,而其本身与股东、政府、公众、董事会构成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独立董事制度本土化的过程就是解决独立董事与本土上市公司各利益主体间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浅析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董事制度理论上可以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但在我国的实践中,这种制度虽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发展还不够健全,要想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实现制度化功能,必须具有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制度环境。本文对中西方不同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探讨了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中国银监会降低财务公司的进入门槛以来,企业集团争相组建财务公司,旗下上市公司或加盟,或与之发生交易,但境内股东看好,境外股东看坏,上市公司为此备受困扰。现从上市公司角度,结合财务公司过往情况,探讨财务公司的风险,并在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下,按风险属性,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以期上市公司更好地维护自身的长远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消除市场误解。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借鉴Fama和French(1998)公司价值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从公司内部现金和股利价值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将独立董事引入公司董事会能够显著提升公司内部所持现金的价值,明显降低了股利对公司价值的贡献。这一证据表明,独立董事有效地抑制了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牺牲投资者利益、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文章还发现,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的负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多由熟人推荐、任命受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出于风险和薪酬等因素选择主动辞职,完善独立董事选择和退出机制需逐步解决上市公司股权问题、扩展独立董事的来源渠道和改善股东大会的表决机制,这已成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独立董事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   总被引:98,自引:3,他引:98  
本文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类似,在OLS回归中,我们未能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变量具有内生性,在控制独立董事内生性情况下,我们发现独立董事变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以往研究未能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很可能源于模型设定偏误。在稳健性分析部分,我们采用了多种指标来反映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本文结论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15.
既定数量的独立董事是大股东之间以法规要求作为约束条件博弈的结果,加上独立董事提名平均分配机制的存在,导致了独立董事数量的超额或不足.以2005年和2008年沪深证券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为总样本的经验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超额的公司均衡点临近股东持股比例差的均值显著小于独立董事不足的公司.在考虑了其他相关控制变量后,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均衡点临近股东持股比例差显著影响独立董事数量.此外,控股股东性质和公司规模也对独立董事数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2013—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自愿性信息披露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并考察公司内外部治理因素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自愿性信息披露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②公司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机制影响自愿性信息披露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关系,具体而言,市场化进程、非国有产权性质、高管股票激励能够强化自愿性信息披露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而控股股东持股、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行为、高管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不显著;③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自愿性信息披露能够缓解第一类代理问题和外部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近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利益侵占假说",大股东可能通过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进行"隧道挖掘",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作为公司治理的可能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发展迅猛。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之下,机构投资者有能力、有动力抑制大股东的挖掘行为。选取2008年沪深两市A股的183个样本,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关联担保存在抑制效应。同时,我们发现,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即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绝对控股股东越不倾向于采用关联担保方式进行"隧道挖掘"。  相似文献   

18.
证券立法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信息披露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度基础,也是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基石。在资本市场中,公司信息披露不仅对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保护投资者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是通过公司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可以了解到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状况,保障他们合法地获得上市公司、政府证券监管部门及其他市场主体可能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各种信息的权利。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虚假信息披露、隐瞒信息披露、延迟信息披露,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最为突出的原因是: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会计准则与制度的缺陷、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此,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必须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9.
曾德明  姚璇 《经济经纬》2006,(2):107-109,149
机构投资者对经营者薪酬的直接监控和间接监控作用,缓解了因股东和经营者利益冲突而造成的代理问题。机构投资者通过对董事会构成两因素(董事会成员数量和成员类型)施加影响,使董事会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公司高管人员,从而奠定有效激励与约束高管团队人员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的现状,我国的股票期权激励应从优化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发展积极的机构投资者;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外部董事比例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