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内需、促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对金融支持消费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消费金融既是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和实现零售转型的重要路径,更是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应有之义。商业银行应把握新冠疫情后消费复苏机遇和消费金融规范化、场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资金成本低、网点覆盖广、客户更优质、风控更成熟的优势,从顶层设计、客群管理、场景搭建、数字风控等方面持续发力,完善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金融对消费稳定、消费扩容、消费升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邓宇 《金融博览》2020,(8):51-55
从最初的孕育和探索,到风口与激进,再到2019年的监管和稳健,消费金融的爆发式增长虽然已经渐渐消失了,但消费金融的红利会一直存在。新冠疫情期间,消费、零售、文旅等各个行业发展均受到抑制,短期下降明显。然而,随着疫情防控取得巨大进展,后疫情期各类消费需求将加速,报复性消费增长成为消费金融的巨大转机。  相似文献   

3.
2020年以来,在金融支持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中,金融政策的灵活性、精准性和直达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既反映了政策工具深化逆周期调节并适时创新运用方式的现实成效,也是对前期金融各项改革成果的成功检验。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助推产业和消费升级成为金融工作的主线,助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金融系统的首责。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服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设银行针对疫情防控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重点客群的复工复产,推出普惠金融“复工助企”计划,具体包含“四专五化十八条措施”,即通过“专门客群、专项政策、专属服务、专享红利”“四专”机制,“线上化、自动化、专属化、红利化、综合化”“五化”服务,着力实施扶微纾困系列措施,为广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针对性金融保障。为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建设银行多举措激发消费潜力,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相似文献   

5.
从“无科技不金融”到“无科技不消费金融”,科技赋能消费金融的优势逐步显现。借着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浪潮,从2015年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消费金融的发展迅速进入“蓝海”竞争阶段。科技赋能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科技手段及专利成果广泛落地于消费信贷的各个流程,极大地拓展了消费金融的业务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消费将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引擎和拉动国民经济的“永动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作为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以居民消费为功能的金融产品,信用卡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注入强劲动能,新发展格局也为信用卡业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7.
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运作机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地区根据其2011年“金融消费者保护法”设立了“金融消费评议中心”,采用评议机制,中立、公平、有效地解决金融消费纠纷,同时承担金融消费者教育功能.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考虑由金融行政管理部门建立金融消费纠纷解决中心,聘请外部专业人士裁断案件,切实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权益.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金融的发展,而金融的发展则离不开人们对金融的消费。但目前我国有诸多的“金融消费者”对金融这份“套餐”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搞不清自己拥有诸如“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等权利,弄不懂自己在消赞过程中应知、应会的金融法规常识。由于金融知识的不普及,近几年来犯罪分子利用假存单、假支票、假货币等形式大肆进行金融诈骗活动,金融案……  相似文献   

9.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前,福建省已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困境之中,但新冠疫情使福建省经济又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全省经济加速下行,集中表现为各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的全面衰退;而金融则充分发挥了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作用,全面体现了金融为民的使命担当。新冠疫情充分暴露了福建省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同时也重塑了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深远改变了市场决策逻辑,预期转弱、风险偏好降低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制约投资与消费需求,对未来经济产生迟滞效应。  相似文献   

10.
<正>场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打击金融“黑产”成为当前推动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三大支柱,也是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的关键所在2021年经济数据显示,消费依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且未来还将发挥重要作用,金融服务新消费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在金融稳消费、促消费的重要实践中,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在金融机构、消费者和消费品牌之间构建场景消费的桥梁,使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对消费各领域精准滴灌,发挥了“连接器”和“催化剂”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启动4年来,总体运行平稳,业务规模稳步扩大,成为我国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介绍我国“银行系”及“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现行消费金融公司在客户、业务、服务、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普惠性特征,但面临产品“类银行化”、放贷成本高、经营地域受限等困境,必须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补充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资讯     
《中国金融电脑》2020,(4):93-95
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3月3日,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召开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总结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工作情况,提出了下一阶段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要求。会议强调,金融部门要按照“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抓落实”的工作思路,把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抓实抓细。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总行的决策部署,始终牢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持防疫和服务两手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统筹做好金融支持防疫保供、复工复产和“六稳”工作,确保特殊时期金融支持有力有效,为夺取“双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相似文献   

14.
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难点与不足一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定不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时,城乡居民金融消费不活跃,侵权行为和金融纠纷不突出,“金融消费”行为未纳入保护范围。现行《人民银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汇》2020,(5):42-43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非常时期”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尤为关键。浙江是本次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疫情,外汇局浙江省分局(下称“浙江省分局”)及时构建起省、市、县三级疫情防控跨境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引导全省金融系统及时保障涉外资金需求,确保业务办理无障碍、资金收付无延时、外汇服务无死角,全面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在全省金融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月23日,已累计通过绿色通道为辖内企业和个人办理防疫物资进口付汇246笔、金额1.23亿美元,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先机。  相似文献   

16.
高维和  向伟林 《新金融》2023,(6):9-14+34
从当前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紧迫性来看,中国消费正处于历史转折处。本文探究了中国消费受到的外部冲击,集中体现在新冠疫情、技术变革、全球化、ESG趋势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在考虑外部冲击的基础上,当下中国消费表现为消费逐渐分化、消费多元转型、消费普遍升级的特征。进一步,本文从金融促进消费信念产生、消费信任构建、消费信心提升入手,从金融政策、信贷、金融产品多样化等角度提供了金融促进消费的几个路径和方法,并提出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更迭和金融技术革新来聚焦新消费服务。  相似文献   

17.
9月24日,京东金融正式对外发布了消费金融战略,提出未来3年,白条用户数将与京东用户体量匹配的战略目标,并同时发布了第二款“白条”产品——“校园白条”。据悉,京东未来消费金融将在扩大用户覆盖面、拓展消费场景上部署,并重点发力移动端。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在疫情期间,凭借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在打赢金融防疫战、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满足民众金融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疫情时代,以金融科技为核心引领的智慧经济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本文将通过梳理河南省金融科技企业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优秀案例,分析河南金融科技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对目前河南省内金融科技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给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山东德州市地处黄河故道、京杭大运河河畔,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近年来疫情给州城经济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工行德州分行充分发挥“金融引擎”作用,率先创新资产服务渠道,依托“技术驱动、服务协同、场景链接、生态融合”,积极推进“网点+资产”场景建设,首家设立“便捷获贷中心”,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提供融资、结算、工商注册、征信查询、个人住房按揭、综合消费分期业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20.
近日,银监会批复同意招行与中国联通筹建“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出资50%。如果说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银行第一个颠覆者的话,那消费金融公司则可能成为其即将面对的第二个“刺头”。在国际上,消费金融体制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最具规模的是日本和美团的消费金融市场,而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慨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