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公共权力观念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利用在山东省进行的调查材料,概括了当前农民对村,乡和国家三个层次的公共权力的期望,评价和参与意识,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离村频率,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农民在公共权力观念方面的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村级组织陷入了“有民主选举,无公共权力合法性提高”的困境,乡镇基层政权正面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农民对国家的信任是目前农村基本稳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传统社会权力干预对土地收益分配的影响,梳理中国地权的历史谱系演进并为现代地权制度中的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提供启示。研究方法:理想型建构法,分析性叙述法。研究结果:(1)以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对私权利不同程度的干预,建构了哑铃型与纺锤型两种理想的地权形态;(2)不同地权形态下的“权力—权利”互动模式可以总结为均田薄赋、经界并税与隐占兼并;(3)地权的历史谱系演进呈现为在王朝治乱周期下,形态由哑铃型向纺锤型的转换,这不仅呈现出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干预强弱转换下的表层循环特征,也潜藏着权力干预弱化与权利演化的深层特征。研究结论:建国以来的“权力—权利”结构体现为“中央—地方—农民”的关系,面对结构失衡产生的城乡差距扩大,中央应通过将横向社会反馈纳入纵向政府问责来约束地方政府的权力干预,并通过推动城郊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及差异化征税、远郊区农地国有化向农民还权赋能,走向“权力—权利”结构的制衡。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关于196封农民来信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196封农民来信的分析,对当前乡村社区冲突的一般规律做出解释。集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冲突缘何而起,如何展开及演变,农民在冲突中表现的政治意识的成长,以及冲突对构造乡村新型权力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权力代表着行动者调动资源的能力,具有互相控制和作用的双向属性。从权力视角来看,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是资源的主导方,通过占据权威性资源,单方制定出了土地征收补偿费的范围窄且标准偏低的强势游戏规则,故我国土地补偿费分配制度是一种资源集聚方的单维规范。从权力视角构建我国土地补偿费分配制度的途径包括:分步分阶段建立初级的社会保障制度;征地过程中政府仅需扮演协调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决策实施、政策监督等职能分流至第三方介入机制,从而放活管理机制,实现国家管理权力的集中化;建立听证制度和村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村庄权力研究进行了回顾性梳理和前瞻性讨论,认为20世纪的村庄权力经历了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国家政权内卷化背景下的村庄权力、人民公社时期的村庄权力以及“乡政村治”背景下的村庄权力。不同时期村庄权力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既有的关于村庄权力的研究大都是在国家/社会的二元框架下展开的,也有学者试图进入村庄内部进行村庄权力结构分析。在今后的村庄权力研究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将村级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要正确认识“乡政村治”背景下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公共权力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权力天然会异化,但异化并非公共权力的天然属性,防治公共权力异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不解决的社会发展难题。文章在剖析权力寻租、权力递延、权力上瘾、权力染黑等当代中国公共权力异化现象的具体形态及危害的基础上,从社会发展语境、改革生态、阶层利益博弈状况、官德建设现状等方面揭示了当代中国公共权力异化的深层现实原因,并从大力提升社会自主性,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规范、公正的阶层利益协调机制,着力完善官德建设的他律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消减当代中国公共权力异化现象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中央政府采取了强化自身权力和农民土地权利的方式制约地方政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农民制约乏力、信息不对称、司法制约不足、人大监督虚化等问题,不能实现对征地权力的有效制约。据此提出保护农民自组织化行为、创新信息渠道、加大立法监督、实施司法审查和构建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社会团体等措施,增加地方政府征地行动成本,削弱其行为动机,实现对征地行为的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9.
交易费用、产权公共域与农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侵害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分析交易费用、产权公共域以及产权侵害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土地征用的实践,探讨了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问题。交易费用产生土地产权公共域Ⅰ和公共域Ⅱ,农民组织谈判能力的缺乏导致农民无法有效获取公共域中的土地产权。要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就必须降低土地征用中非正常因素产生的交易费用、提升农民的组织谈判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利益均衡分配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宏观层面的土地利益分配注重审视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的关系,比较而言,微观层面的土地利益分配主要聚焦于乡村社会内部。研究冀中南案例村庄的集体耕地征收事实发现,纵向地看,征地利益分配实践主要经历了失衡阶段、调整阶段和均衡阶段;横向地看,征地利益分配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民之间、干群之间和村组之间。农村地利共享秩序建构有其内在逻辑,以农民利益为核心,在外部权威有限介入、村干部内生整合与农民权利意识提升的耦合作用下,农村土地利益分配可以实现地利共享。然而,地利共享秩序的长期维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分配方案的民主化与共享秩序的制度化。基于此,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成员资格认定标准,推动土地利益分配矛盾“公共化”,并有效激活农民主体意识,进而建构乡村社会场域的“地利共享”秩序,可以为化解村域层面的利益分配矛盾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