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梳理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模型,以西部民族地区作为实证样本,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协调程度决定于诸多因素,包括公共投资增长速度是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公共投资规模的合理性、公共投资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收益水平和公共投资结构的有效性,并据此提出我国现阶段公共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布局优化上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挤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分析方法从短期与长期、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替代与互补的影响机制.一方面,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具有替代性,增加公共投资会"挤出"等量的私人投资;另一方面,公共资本对私人投资具有正外部性,可提高私人投资的边际产出从而"挤进"私人投资.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方向由这两种对立效应的相对强弱决定.实证检验表明,政府公共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在挤进的同时又有挤出,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挤进效应.政府在公共投资政策的制定和把握上应加强对私人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使私人投资者产生正确的理性预期,将项目投向更有效率、更有作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公共投资的定义入手,探讨了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三种关系;阐述了公共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公共投资促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难点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于长革 《财经研究》2006,32(2):30-41
关于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学术界有颇多争论,虽然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也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文章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并以中国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得出结果:公共投资与产出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文章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出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投资的最优规模,即公共投资占GDP的合理比重为4.5%,公共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合理比重为22%左右。  相似文献   

5.
鹿庚 《发展研究》2010,(2):67-72
如何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国内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能够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案:一是调整公共投资与公共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公共消费的比重;二是调整公共投资中生产性资本支出与消费性资本支出的比例关系,适当提高消费性资本支出的比重;三是调整公共消费中政府自身消费与社会性消费的比例关系,加速提高政府社会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公共消费的区域结构,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6.
资本性支出分权、公共资本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建立一个财政分权框架下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最优公共资本投资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我国全国和省份经济数据为基础对本文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我国公共资本投资构成不尽合理,全国和地方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比重明显偏低;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公共资本投资事权划分也欠妥,资本性支出分权水平明显过高。这些结论对于我国今后财政政策的合理调整、政府间事权的科学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军  张三峰 《财经科学》2015,(12):58-67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不平衡现象,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产业聚集对区域公共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位熵与区域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呈U型关系;在处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后,产业聚集对区域公共福利指数存在非线性的影响,临界值在区位熵为1.23~4.56之间.这意味着初始阶段的产业聚集将对社会服务性公共福利产生“挤出效应”;而在超过临界值之后,政府将调整其公共支出结构,从偏向生产性投资转为偏向公共福利方面.因此,推进城镇化与产业聚集协同发展、引导产业适度转移、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公共福利的供给责任,是提升区域公共福利及其均等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娄洪 《经济研究》2004,39(3):10-19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 ,系统分析了公共基础设施资本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揭示了公共投资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一个模型是包含外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所得结果是 ,无论是纯公共性还是拥挤性的外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 ,都能够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第二个模型是包含由公共投资形成的内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此模型假定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由政府通过征税而进行公共投资形成 ,所得结果是 ,如果基础设施资本为纯公共性质 ,就能产生恒定的内生增长 ;如果基础设施资本为拥挤性质 ,则虽然不能产生恒定的内生增长 ,但能减缓增长率的递减 ,从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模型的结论表明 ,公共投资政策的研究重点不应当是政策的短期逆周期调节的效果 ,而应当是其推进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的结论不仅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而且可以为研究我国公共投资、积极财政、城市化战略、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重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及其最优规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学术界颇多争论,虽然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也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均为利用生产函数法进行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其理论基础略显不足。另外,无论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公共投资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其规模是否有界,其最优规模如何确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运用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分析了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并以中国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公共投资与产出正相关,在合理的规模区间内,政府增加公共投资,则产出上升,政府减少公共投资,则产出下降,。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相关因素,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创新性地估计了我国当前公共投资的最优规模,即公共投资占GDP的合理比重为4.5%,公共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合理比重为22%左右。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与劳动、技术一样,都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又有公共资本和非公共资本之分,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江苏省1990--2003年的数据,测算了公共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0.499,贡献率达到了45%,都比非公共投资要高。可见,为了合理利用公共财政,应注重对公共领域或部门的投资,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使其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