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理论界关于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四个方面:(1)家族企业的产权;(2)家族企业制度存在的原因;(3)家族企业组织制度的经济绩效;(4)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前景。这四方面的研究较好解释了中国家族制的企业制度安排以及变迁与创新,但不足之处是借鉴国外理论居多,而打破“中国家族制企业”黑匣子来研究的文献较少,因而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还有待进一步寻找。  相似文献   

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兴盛到衰落,其本质原因是制度因素,即: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创新不足和制度变迁不足。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是抓住制度这个主要矛盾,即增加制度供给、推进制度创新和强化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3.
李彬 《经济师》2009,(1):21-23
制度变迁的实际发生不仅取决于引起变迁需求的外部利润。而且还受制于影响变迁供给的诸因素。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适应了企业初创时期的组织需求。但这种产权制度安排却无法实现现代产权制度安排的外部利润。将逐渐成为企业持续发展,乃至生存的严重障碍。产权制度变迁成为必然。产权制度变迁的需求诱致、制约因素以及变迁的路径是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变迁演进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孔冬 《经济经纬》2005,(4):98-100
这里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来诠释我国民营企业软环境供给创新。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软环境供给创新过程的分析,认为我国民营企业软环境供给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几次变迁,已经成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路径替代两种基本范式为分析框架,指出基层供销社在政府主导供给下,其制度变迁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性,容易被锁定在低效率状态.要退出这种低效的"闭锁"状态,必须实施动态性制度创新,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从根本上改造和创新基层供销社.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只有交替运用这两种制度变迁方式,才能保证制度的及时,准确的供给,章运用制度变迁的这一基本规律对我国的农业制度变迁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必须加大农业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力度,强制性的农业。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的金融制度在金融组织、宏观调控、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方面还存在制度缺陷,因此需要有创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来推动我国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变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金融制度变迁方式在我国不大可能实现,而地方政府最有可能成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成为连接中央政府制度供给和微观主体制度需求的重要中介.因此,我国金融制度创新与变迁可行的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给过剩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制度变迁是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相互作作用的过程。理论界对制度供给不足讨论得比较多,但往往忽视了制度供给过剩的问题。在一些集权和政府管制较多的国家,制度供给过剩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现象。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或者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容易产生制度供给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制度供给过剩也管制需求密切相关。研究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给过剩问题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变迁是属于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类型,也是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对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变迁分析需要侧重于供给方面的因素,重视制度环境这一外生变量。然而在我们国家,决定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际路径并不只是局限于制度环境所包含的相关众多因素本身,而且还包括其不断变化的具体内涵,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一种载体,相当程度上是这些变化具体内涵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0.
论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失现象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宇文 《经济与管理》2003,(1):22-23,37
本文以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失现象,并针对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制度缺失现象提出了现实性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