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我国股市是否是强式有效市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骁 《经济师》2001,(10):36-37
文章对我国股市是否是一个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 ,对有效市场的三种类型进行了定义并加以区分 ,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沪、深股市的 10只股票进行实证分析 ,计算出每只股票在重大消息公开后的 β值 ,并与其历史进行比较 ,最后得出结论 :我国股市既不是一个强式有效资本市场 ,也不是一个半强式有效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2.
林略  徐毛毛 《技术经济》2011,30(6):60-64,91
基于不同的认购方式和承销方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工具对中国A股市场的抑价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实行的二级市场配售制度能较大程度地降低IPO的抑价率;2005年到目前采用的二级市场配售与上网定价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方式不仅提高了IPO的抑价率,同时还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效率;包销方式下的新股发行费用大于代销方式,代销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IPO(即首次公开发行)的显著作用是使资源配置合理化,但是,由于我国的IPO市场存在很多扭曲的现象,如IPO的抑价现象、IPO首日超额收益等,造成了IPO效率体制的低下,所以引进高效率的市场发行体制是必然选择,加入了数量歧视能力的询价体制被证明是提高IPO效率的有效机制.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结构"体制以及行政制度的束缚,询价制度在我国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通过对我国股市2002-2004年(即固定市盈率阶段)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仅仅改进发行体制而缺乏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变,是无法真正提高IPO效率的.  相似文献   

4.
吴佩  姚亚伟 《当代经济》2008,(3):130-132
本文通过构建影响我国A股市场新股IPO抑价的多因素模型对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IPO发行抑价主要与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有关.要降低新股的IPO抑价水平,需要提高新股发行的信息披露程度、缩短新股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时间间隔、增加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规范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承销商.  相似文献   

5.
我国A、B股新股发行初始收益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鉴欧美国家关于股票初始公开发行的研究方法 ,对我国股市A、B股新股发行首日初始收益率进行实证研究 ,以探讨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发行价偏低现象 ,并分析了其可能的产生原因 ;构建经济计量模型揭示影响初始收益率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第一只中止发行的股票——八菱科技,这在中国股市新股发行领域掀起了一阵波澜。探讨八菱科技对IPO市场带来的警示,以避免拟上市公司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7.
张帆 《经济视角》2008,(12):62-64
一、对于美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有关IPO股票长期表现的研究记录.就会发现Stoll and Curley(1970)对205家小规模公司的IPO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过:“从长期来看.投资者对于小规模的公司的投资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收益……”。Ibbotson(1975)对1960。1969年发行的IPO股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IPO股票自上市当日起至之后的一年内.市场表现是优于评价基准的,然而在接下来的3年中.它们的市场表现却低于评价基准。  相似文献   

8.
一、对于美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有关IPO股票长期表现的研究记录.就会发现Stoll and Curley(1970)对205家小规模公司的IPO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过:“从长期来看.投资者对于小规模的公司的投资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收益……”。Ibbotson(1975)对1960。1969年发行的IPO股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IPO股票自上市当日起至之后的一年内.市场表现是优于评价基准的,然而在接下来的3年中.它们的市场表现却低于评价基准。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股票市场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IPO抑价过高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筹资效率.随着近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关于我国IPO抑价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再度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从新股发行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分析了我国IPO抑价的现状与高抑价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政府和市场参与者的特点引入到IPO周期的模型框架中,研究我国IPO浪潮中公司质量的离散性,并采用1993-2010年中国A股市场的IPO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新股发行量、抑价率和对私有企业资本需求的实际冲击两两正相关,验证了外部经济冲击会导致IPO浪潮的形成;无论是对于全市场还是中小板市场,在热销市场发行公司的异常收益率横截面方差都比冷发市场更高,说明公司质量差别在热销市场上更严重;不管是热销市场还是冷发市场,IPO公司的收益率方差都比同行业同规模的非近期上市公司高,说明这一现象是由IPO效应驱动的;在热销市场中上市的公司实施ST和退市的比率几乎是冷发市场上的三倍。  相似文献   

11.
重启之后的中国证券市场,是否能有效地消除各种弊端,抑制首日超额收益过高等异常现象?文章选取我国IPO重启以后发行的新股作为样本,从信息的不对称、承销商的声誉、我国特殊的新股发行制度以及我国投资者的情绪四个角度对我国IPO重启首日超额收益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并力图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确定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形成两个环节来解释我国的IPO首日超额收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促进我国的上市公司对IPO进行合理定价,优化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12.
核准制与注册制属于两种不同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模式。核准制对IPO实行实质审核,体现了行政权力在IPO发审上的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这种以"人治"为主的制度模式,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实质审核的准确性亦存在偏差,发审效率偏低,制约了股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催生和加剧股市IPO泡沫的根源。注册制以市场为导向,对IPO实行形式审核,将实质审核交给投资者,从制度上消除权力寻租,彻底摆脱"人治"给IPO发审带来的种种干扰,发审效率较高,有利于促进股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强化IPO信息披露,通过严格执法,有效抑制IPO造假欺诈行为,降低IPO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促进IPO合理定价,能够有效遏制IPO泡沫的形成。因此,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使我国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从传统"人治"真正迈向"市场化",必将有效抑制我国股市IPO泡沫产生。  相似文献   

13.
新股发行市场即通称的IPO市场,我国称之为股票发行一级市场,公司首次向公众发售股票称为首次公开发行(IPO)。由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法律经济制度背景、文化传统、证券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等参差不齐,导致各国新股发行制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取得进入IPO市场资格之后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新股发行价格,即IPO定价,IPO定价恰当与否是目前国际财务界公认的难题之一。IPO市场的准入机制及定价模式决定着一级市场的运行效率,当前,我国股票发行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比较国际成熟市场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从中得到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研究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对新股发行的影响,探讨了发行制度与新股定价等相关问题。本文发现改革后新股发行价上升使得首日折价水平显著下降,同时新股发行价与反映公司质量的财务特征变量相关度增强。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2009年的发行制度改革对于IPO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完善具有贡献,进一步揭示了在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中,一级市场价格发现制度的欠缺是IPO高折价以及IPO价格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证券市场对新股发行机制进行了多次改革,现有询价发行方式较之以前的发行方式有了较大的提高,据2007年IPO发行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认为依旧存在降低我国IPO发行方式的因素。选取2007年所有IPO发行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询价发行方式不能挖掘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信息,不能提高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积极性,不能改善资源分配的有效性,进而认为只有通过进一步完善现有发行方式,才能提高IPO发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IPO抑价是股票市场中新股发行上市后一段时间内存在显著超额收益的现象,说明IPO定价偏低于市场价值,定价机制出现问题.本文希望能通过探索我国股市的定价机制,来追溯IPO抑价原因.通过Kruskal-Wallis的非参数校验方式对我国A股市场进行检验,发现导致我国IPO抑价水平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我国股市的投机气氛,并在本文最后针对该现象提出了降低IPO抑价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通过IPO抑价程度以及把抑价程度与成熟市场进行比较来判断IPO价格合理性,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国股票市场。为此,文章利用价值变量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分析了我国股票IPO定价的合理性,并通过对各阶段的实证分析检验了发行定价制度改革的效果。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我国股票IPO发行价格较市场价格更能反映公司内在价值,造成IPO抑价程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二级市场价格虚高;市场化定价试行阶段之所以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可能是与市场化选择的时机有关,而不在于市场化定价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与其后期市场表现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强  刘星 《经济管理》2003,(18):78-81
公司管理层在IPO时为取得一个较高的价格存在操纵盈余管理的动机,但是随着信息的逐步公开,投资者逐渐意识到其真实价值,股票的价格会逐渐回归,市场表现为后期回报率的下降。本文通过对1999年IPO样本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一假设,同时发现IPO时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的公司,其后期平均回报率越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营企业IPO发行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王平 《经济问题》2008,342(2):58-60
研究了1996~2006年期间中国民营企业的IPO发行成本.研究发现,中国民营企业的IPO发行成本在不同年度、不同发行方式和发行规模下都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发行规模、市场情况、首发方式显著影响着中国民营企业IPO发行成本.  相似文献   

20.
陈艳丽  曹国华 《技术经济》2010,29(12):32-35
本文对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前50只股票的IPO抑价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板市场存在着严重的IPO抑价现象。然后,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出创业板IPO抑价不是来源于一级市场的故意抑价,可能来源于二级市场的错误定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