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以传统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研究框架,引入RD投入作为新生产要素,将金融发展作为调节变量,利用计量经济学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内地30个省份2006-2015年RD投入和区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以金融发展为调节变量,RD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溢出效应;同时,在金融系统发展支持下,RD人员投入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起消极作用,而RD资金投入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加快金融系统发展,对金融资产进行合理有效配置,构建由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金融体系,对RD投入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以传统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研究框架,引入R&D投入作为新生产要素,将金融发展作为调节变量,利用计量经济学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内地30个省份2006-2015年R&D投入和区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以金融发展为调节变量,R&D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溢出效应;同时,在金融系统发展支持下,R&D人员投入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起消极作用,而R&D资金投入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加快金融系统发展,对金融资产进行合理有效配置,构建由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金融体系,对R&D投入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将金融结构分为融资市场结构和银行结构,研究区域金融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区域创新活动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现象;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小〖JP2〗银行发展显著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小银行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大于直接融资市场,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JP〗  相似文献   

4.
张睿  孙雨芹  于渤 《技术经济》2022,41(5):12-24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9年28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研究省际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空间格局,分析三维距离对省域创新绩效空间溢出影响,探索通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促进创新强省创新绩效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省域创新绩效由低向高增长阶段对邻近省域产生回流效应;在高位增长阶段,对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经济水平差距大的省域具有回流效应;对空间邻接、地理距离邻近和经济距离邻近省域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原始创新力对区域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的促进越明显,且呈倒U型曲线趋势;经济水平差距是技术创新力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差距的关键因素;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是成果转化力空间正向溢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研究运用引力模型、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经济重心模型等方法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特征以及联系总量格局,并在多维邻近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规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多核心"的金融空间联系网络格局较为稳定,网络复杂度持续升级,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层级性明显的金融辐射圈;②金融空间联系格局展现出"核心-边缘"的发展形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发展重心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反"Z"形变化特征;③金融空间联系能通过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地理空间距离壁垒,具有明显的多维邻近效应,其中城市经济规模、工业基础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和城市创新能力是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政府供给导向因素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的政府竞合行为有利于金融要素的流转与联系。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7,(9):55-71
地理距离对金融交易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地理距离抬升交易成本;二是信息不对称阻碍风险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协同选址的微观机理及其对实体经济部门生产率增长的宏观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和城市金融发展数据,本文区分金融中心和地方金融检验了金融地理结构对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金融发展对当地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所在城市及其周边邻近城市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不过,金融地理结构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企业的个体特征,如企业的规模、年龄和所有制形式。研究还发现,降低融资成本和促进技术创新是金融地理结构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传导渠道。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转型国家金融地理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为推动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4-2017年中国城市劳动人口就业结构,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城市实体经济功能结构特征因子,透过金融在城市网络中的集聚与分散趋势,研究中国城市功能与金融资本集聚和区域金融中心形成路径关系.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转换功能对区域金融资本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地方制造业和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金融资本集聚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转换功能对区域小微金融和中长期信贷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直接融资规模占比,区域金融中心产业发展对外资金融机构选址落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可得性能够为各行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进而增强整体创新活跃度。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索2011—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活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渠道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创新活跃度具有一定影响,能够促进本地创新活跃度提升,但对周边地区创新活跃度提升的影响还未显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类型创新活跃度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能显著提升技术创新活跃度、开放创新活跃度、活动创新活跃度,但无法提高制度创新活跃度;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升创新产出水平、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间接方式,提高创新活跃度。有鉴于此,需出台叠加支持政策,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强金融科技赋能,精准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区域协同合作,促进产业创新集聚。  相似文献   

9.
马俊 《技术经济》2022,41(7):1-12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文章基于空间异质性假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效果及其分维度、分区域异质性特征展开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和数字普惠金融均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 进一步实证发现,增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确实可以强化本区域创新能力,但对邻近区域创新能力会产生抑制或冲击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成立,其中在西部地区该“虹吸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分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能有效促进本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此外,基于非线性假设建立的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自身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
把金融科技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纳入统一框架下,利用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两方面分析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效果,但对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并不显著。金融科技发展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区域创新绩效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同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本区域及周围区域创新效果影响都较为显著,但在创新效率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只对本区域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抑制了邻近地区的创新效率;然而在金融科技应用的调节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区域创新效果和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利用金融科技营造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充分挖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创新激励效应,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31个省域统计数据,基于地理距离视角实证研究了中国省际外显、内隐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地理边界。本文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外显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大于内隐知识空间溢出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外显、内隐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外显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在1 000千米范围外快速下降,而内隐知识在1 100千米范围外已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简单增加研发人员和资本相比,促进研发人员交流互动及优化资本结构更能促进地区知识增长。\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研发创新与区域技术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本文构建了金融发展、研发创新与区域技术深化的实证研究框架,以面板协整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空间误差修正模型(SpECM)和面板动态最小二乘回归(DOLS)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的区域创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具有显著的研发创新效应,但区域差异显著,西部地区省份相对滞后,分产业的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创新效应也与中、东部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空间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说明金融发展的效率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以金融发展促进中西部省份服务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区际及国际贸易联系、促进省份层面技术引进与研发创新、共享技术空间溢出效应是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卫星监测的夜间灯光数据构造的夜间灯光强度表征城镇化水平及专利授权数度量区域创新能力,利用2006—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就城镇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实证发现:①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且这种正向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②城镇化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跨过单一门槛值,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逐渐增强;③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推进可以通过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2010-2018年245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从传导机制看,金融科技通过推动供给侧绿色技术创新动能和需求侧产业结构升级动能进而促进绿色发展。从地理结构看,金融科技中心溢出和地方金融科技集聚均能促进绿色发展,随着各城市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金融科技中心溢出和地方金融科技集聚对绿色发展的作用存在替代关系。从区域上看,金融科技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最强,中部稍次,西部最弱。从内部渠道看,金融科技通过降低排放消耗和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绿色发展。从外部环境看,环境监管和金融监管处于动态中性有助于金融科技促进绿色发展。本文为高质量实现金融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完成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金融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助推器,对其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经济效应准确识别,是沿海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建立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网络识别区域的金融空间关联关系,基于此设计金融关联空间权重矩阵,对金融空间关联的经济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间金融发展具有稳健的空间关联性;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向促进效应,金融发展能有效拉动本区域经济状况,对周边区域经济正向拉动效应相对微弱。建议从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城际间金融交流合作,鼓励金融创新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金融发展正向溢出效应,拉动沿海地区蓝色经济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7—2017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集聚溢出效应显著,产业集聚自我推动能力已经形成;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具有正向效应,短期和长期影响存在差异;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交互项对产业集聚有负向影响,在不同权重矩阵下影响程度不同。为此,应当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合作溢出效应;不断激发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正确引领金融发展方向;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激发人力资本创新价值;正确引导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着眼长远效果并立足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17.
许平祥  杨森  王树春 《技术经济》2019,38(12):105-112
融资租赁是金融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其行业发展呈现:高速增长但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极度不平衡的同时向特定地区集聚。基于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来考察融资租赁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融资租赁存在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并且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创新产出均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低集聚区域促进效应不显著,而高聚集区域具有显著性,说明空间集聚是创新效应显著性发生的重要原因,这是理解“融资租赁—创新”效应显著发生的关键。进一步地,对高集聚区域的Marshall和Willianson效应检验发现,Willianson拐点已出现,意味着融资租赁发生了过度集聚。鉴于此,在低聚集区域,应坚持引导租赁企业空间集聚策略;而在高集聚地区,需要构建金融、信息、信用和人力资本的有机生态系统,充分挖掘融资租赁的集聚效应以延缓Willianson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