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三角一市三省协作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是纵深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点任务和难点所在,也是畅通区域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协作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具有现实可行性和战略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于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和长三角产业发展的基本实践,从政府协调度、产业联动性、要素流动性、创新协同度和平台载体等维度进行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府际共治、园区共建、资源共享、创新共谋和数字共生五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长三角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产业空间分工格局重塑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准确识别、判断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并推动其共生式发展,是区域创新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在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发创新、应用生产与商业化种群互动共生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共生关系指数与共生水平指数模型,利用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相关数据,综合共生水平指数和共生关系指数,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进行分类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研发创新活动与应用生产活动间互动态势最优,应用生产活动与商业化活动间互动态势最差;②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共生性态势恶劣,除广东、上海、湖南为互惠共生外,其余省市创新生态均呈寄生与反向抗生型,且不同省市共生水平差距悬殊。基于此,提出应切实提高研发创新效率,不断提升应用生产综合能力,持续拓展商业化宽度与深度,深入推进三者同步协调与有效对接,这是弱势地区提升创新生态共生性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3.
占永志 《新经济》2023,(3):103-114
基于知识生态视角,将产学研联盟各知识种群分为知识生产者、知识消费者与知识服务者三类,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三者共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三类种群共生演化的均衡状态与稳定性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揭示不同共生模式下三类知识种群共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产学研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稳定态,取决于各知识种群之间共生作用系数的正负和大小;三类种群共生系数的不同取值组合,决定了种群间的不同共生模式。本研究为推动产学研联盟知识生态系统向一体化互惠共生演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学理论和金融共生理论,分析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内生态种群共生关系及共生效应,以2010—2018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共生度测度模型和融合速度特征的共生进化动量模型,测度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水平与共生进化动量。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共生度较高,但其共生进化呈疲软甚至恶化态势。相较而言,虽然中西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度较低,但其共生进化呈良性上升态势。据此,提出强化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与共生进化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基于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演化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同时满足小幅涨落、非线性耦合等耗散结构形成条件;(2)样本点耗散评价值呈正向演化,说明系统逐步向耗散结构演化,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优化,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样本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水平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体制机制、培育企业主体以及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推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和结构,基于超循环理论,探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过程,并利用江联重工集团案例分析,明确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动力要素。结果表明: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绿色发展性、生态性、动态演化性、高风险性和复杂性特征;绿色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催生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超循环,而超循环体系能够加强绿色创新主体相互作用,推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资源配置与匹配效应、环境规制与市场导向、用户交互与敏捷响应、共生竞合与跨界整合是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多种类型大科学设施在特定区域集聚,有助于实现基础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应用、工业企业制造等多领域前沿人才和创新资本要素集聚。具备多样性生物集聚、创新要素快速流动及互利共生等特征的“雨林模型”,常被用于描述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和解释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在“雨林模型”和演化交易成本视角下,分析基于大科学设施的创新生态系统历史演进和发展现状,发现创新中国大科学设施投资模式有利于构建大科学设施集群演化为“热带雨林”的组织基础和个体行动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破解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困境、提高创新效率,以及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演化动力学模型,构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网络框架和网络联结模式,利用竞争、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演化模型,分析演化模型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条件。结果发现,创新生态位重叠程度决定了竞争激烈程度,系统演化均衡条件是主体间分工程度高,且嵌入适度。最后,从价值主体和机构主体两个方面〖JP〗提出推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进化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规模扩大等维度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将长三角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合成控制法和PSM-DID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扩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从不同区域看,长三角扩容对原位和新进城市创新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新进城市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容政策对科创走廊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强于非科创走廊城市,同时区域通达性改善也能够明显强化扩容对城市创新的政策效应;③扩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研究结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建设长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创新:基于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规模扩大等维度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将长三角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合成控制法和PSM-DID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扩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从不同区域看,长三角扩容对原位和新进城市创新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新进城市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容政策对科创走廊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强于非科创走廊城市,同时区域通达性改善也能够明显强化扩容对城市创新的政策效应;③扩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研究结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建设长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阳  朱云鹃  朱学星 《技术经济》2011,30(12):75-80
基于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利用区域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以安徽省相关城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为背景,计算了归入泛长三角地区的安徽六市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及经济联系隶属度。根据计算结果,对安徽六市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提出了安徽六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双圆模式"以及与其他城市进行经济合作的具体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借鉴产业生态中的生态位相关理论,利用区位商分析法、SSM分析方法等从静态、动态以及生态位的重叠程度3个方面分析比较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生态位。静态方面上海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江苏和浙江生态位有相似性;动态方面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位竞争力都比较强,而上海又高于江苏和浙江,江苏好于浙江;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上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江苏和浙江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比较高,而江苏、浙江与上海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低。  相似文献   

13.
为破解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创新力场强分布不均匀导致区域创新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基于断裂点模型、创新力场强模型和创新辐射力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辐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力场强整体以“沪-苏-宁-合-杭-沪”为边界呈圆形网络分布,包括上海创新辐射带、苏州创新辐射带、杭州创新辐射圈、南京创新辐射带以及合肥创新辐射圈等五大核心辐射区;创新力场强分布不均匀,靠近核心辐射区的城市创新力场强密集,受到多重辐射效应,而边缘城市受到辐射效应微弱;周围城市创新要素量对创新力场强具有倍乘效应,可通过增加其创新要素量放大创新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张红 《时代经贸》2010,(20):168-169
本文比较了江浙沪台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及两岸金融合作进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和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ECFA框架下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运用2002-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省际或各地市数据,应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与数据包络法度量协同创新度和创新绩效,构建了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计量模型;应用空间计量技术对区域一体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珠三角外,长三角和京津冀协同创新活动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区域内部创新绩效分布越均衡;“企业自身投入”与“政府资助”等内生要素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和提升创新绩效的主要动力。因此,应促进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溢出,提升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加深区域一体化程度,提高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2019年,中央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战略地位,发挥着突出的带动作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加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首先借鉴静电场理论,构建创新辐射场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辐射效应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其次,从时间距离、技术距离和经济距离3个维度探究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