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多样化和异质性的创新种群及其高度共生性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重要力量。在厘清创新生态系统异质性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理论和博弈模型,推演表明,为达成多方长久协作目的,需确保合作收益高于协作成本,而满足该条件的重要前提是创新种群的高度共生。运用长三角“三省一市”2011—2018年相关数据,分别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种群的共生性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测算。研究表明,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共生度逐年增长,保持良好演化态势,且空间差异逐步缩小;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异质性创新种群互惠共生状态尚未完全形成,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三省一市”共生度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上海创新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安徽则低于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准确识别、判断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并推动其共生式发展,是区域创新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在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发创新、应用生产与商业化种群互动共生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共生关系指数与共生水平指数模型,利用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相关数据,综合共生水平指数和共生关系指数,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进行分类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研发创新活动与应用生产活动间互动态势最优,应用生产活动与商业化活动间互动态势最差;②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共生性态势恶劣,除广东、上海、湖南为互惠共生外,其余省市创新生态均呈寄生与反向抗生型,且不同省市共生水平差距悬殊。基于此,提出应切实提高研发创新效率,不断提升应用生产综合能力,持续拓展商业化宽度与深度,深入推进三者同步协调与有效对接,这是弱势地区提升创新生态共生性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价值链视角,构建涵盖人才资源在区域空间层面集聚生成、地区配置、效能产出3个维度在内的区域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AHP-信息熵组合赋权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人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就长江经济带整体而言,考察期内地区人才集聚水平总体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沿线省市人才集聚水平差异显著,缩小趋势渐缓,整体呈现局部高水平、全局低效率的不利境况;各省市人才集聚水平关键维度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显著波动递增态势,但内部耦合协调度存在不平衡发展问题,影响地区人才集聚水平整体提升。为提升长江经济带人才集聚水平,推进沿线地区协调发展,需强化区域人才合作机制,采取差别化精准策略破解沿线地区人才集聚低水平、不协调的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系统演化。应用Logistic增长模型分析了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演化和协同创新演化,在分析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及进化动量进行了评价,发现北京的生态位适宜度远远高于天津和河北,河北省的进化动量高于北京和天津,说明北京创新活动所需资源的满足程度较高,河北省创新活动提升的空间较大。最后,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以实现京津冀“1+1+1>3”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我国金融科技—制造业绿色转型复合系统自组织协同演化机制,在对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哈肯模型,利用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探析金融科技—制造业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的区域协同差异。结果表明,制造业绿色转型是控制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结构和方向的关键因素;金融科技与制造业绿色转型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但两者均形成抑制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的负反馈机制;样本期内,我国金融科技—制造业绿色转型复合系统协同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协同差异较小但呈扩大趋势;四大经济区域协同水平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为界,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东部地区协同水平差异远大于其它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协同水平差异相当,东部和东北地区协同水平差异均呈扩大态势。  相似文献   

6.
李晓梅 《当代经济》2016,(23):20-21
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展现了差异性优势,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金融两者同属系统内的共生单元.基于此,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某种程度的共生关系,二者之间虽有矛盾,但在对立统一中仍能实现良性共生.深入研究二者良性共生不仅有助于其相得益彰,还能为解决各类企业融资难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产业共生的视角,对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共生演化关系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在探索二者共生演化的机理和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共生演化发展的Logistic模型,并利用我国199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共生演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段时间叠加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能精确描述中国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共生演化过程,并且二者属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演化模式。鉴于对称互惠共生演化模式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本文最后提出了我国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对称互惠共生演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发展规模、效率改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金融体系效率纳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框架,运用基于松弛变量效率测度模型(SBM)对我国1995—2008年29个省市区金融体系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面板协整检验考察了金融发展、金融体系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金融体系效率整体上呈波动型上升趋势,且依次由东部、西部、中部递减,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体系效率呈近似倒U形关系;整体上我国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改善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但其促进作用在区域层面上具有门槛效应:东、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金融体系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且在东部地区金融体系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显著,而西部地区其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共生观的战略网络关系进化动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论述共生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战略网络关系进化的共生能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其进化动因,为战略网络组织间关系的进化动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8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为指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与极化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表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金融发展极化程度测度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极化程度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组内聚合程度和组间对抗强度的不断上升成为金融发展极化程度上升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领域,构建完善有效的军民生态系统是助力军民融合有序发展、激发军民互动活力的基础。基于共生理论与Logistic增长理论,设计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系统框架,构建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演化方程。选取雷达及其配套设备制造业等典型产业,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并模拟和分析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的各类模式及参数。结果表明,1995—2019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协调,推进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发展需要激发新的增长活力。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互惠共生是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模式生成新能量的主要模式,提高军民共生系数、扩大产业规模容量是提升军民共生能量层级的重要路径。在此基础上,从建设互惠共生交流机制、建设双向能量流动机制、优化互惠共生界面、扩大高技术产业容量、推动产业链协同5个方面凝炼推动高技术产业军民共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已有文献主要聚焦创新生态或开放式创新,将两者结合探讨其演化机理的研究较少。基于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结合种群生态学理论,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并运用MATLAB仿真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挖掘。结果表明: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包括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且演化的4个序参量呈现如下态势:生态网络规模在3个阶段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生态网络密度在3个阶段呈现缓慢增长的S型趋势;生态网络平均聚类系数在初创期和成熟期增长缓慢,在成长期增长迅速;核心企业在3个阶段均占据优势生态位,并在成熟期达到最高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997~2003年沪市261支A股为样本.实证对比了"风格惯性策略”和“价格惯性策略”的盈利性。结果表明.在我国股市上运用传统的价格惯性策略不能获利,而运用“风格惯性策略”,特别是买入过去6、9、12个月内收益最高的赢家组合.则能够获利。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营销理论的变革,商业生态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营销理论基于静态、单个企业内部能力,强调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已无法适应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商业生态系统所代表的动态、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要求企业基于"商业生态系统"思考问题,共生营销理论提供了一个生态学的视角,营销的范围将突破企业内部的边界、行业的边界、企业价值链或联合企业的界限,而着眼于与企业有共同命运的利益共同体。企业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企业是决定加入某个或某几个商业生态系统,还是创建一个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并将自己视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考虑自身营销行为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匹配,然后以生态位分离的思想选择自己应承担的角色,基于系统成员共享的思想下制定产品价值开发与定价策略,最终实现与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界中,生物按照一定的规律与原理产生共生现象。工业企业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单元,也可以遵循共生原理与原则,通过对共生机制的设计与构建,实现企业间的共生与循环。工业企业共生的主要特征是系统性与融合性、合作性与竞争性、互利性与互动性、协调性与动态均衡性等不同属性的并存与综合。工业企业共生机制的构建既要考虑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通过政策、法规、制度,促进企业共生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企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推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和结构,基于超循环理论,探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过程,并利用江联重工集团案例分析,明确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动力要素。结果表明: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绿色发展性、生态性、动态演化性、高风险性和复杂性特征;绿色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催生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超循环,而超循环体系能够加强绿色创新主体相互作用,推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资源配置与匹配效应、环境规制与市场导向、用户交互与敏捷响应、共生竞合与跨界整合是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创新网络节点间共生关系分类以及知识协同过程的熵变理论,以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将序参量指标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创新网络节点间知识协同过程机制模型;采用赋值法和控制变量法,并借助MATLAB平台对模型进行计算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网络知识产出水平受到节点自然增长率、节点间协同意愿指数、节点间竞争指数、节点知识熵、节点结构熵等5个因素的影响;在节点处于不同共生关系时,即使同一影响因素,对最终知识创新产出水平的影响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共生理论,笔者提出农户群发展的共生分析框架,并以河南省孟寨村农户群为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增加共生界面、改进共生模式、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加强信任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互补作用以及完善农户群的整体规划是促进孟寨村农户群共生发展的主要思路。研究表明,共生理论特别适用于专业村农户群的发展研究,同时,共生理论能为村庄发展提出许多重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