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从幸福观的发展史着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内涵。指出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取决于单纯的肉体快乐和纯粹心灵的满足,而是人所向往的一种完满的生存状态和为这样的生存状态而不断实践和劳动的过程。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这为当代人对幸福的追求提供了一条真实可靠的实现之路。  相似文献   

2.
第四名生存     
2005年,家电连锁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前三名的幸福生存是个诱惑,第四名会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呢?  相似文献   

3.
文明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的目标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幸福观的价值取向,决定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本文以生态文明时代为背景,以构建绿色幸福社会为目标,对绿色幸福社会的内涵特征、基本内容以及实现机制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有目的性和超越性。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要关注个体幸福。当前我国教育中体系中,教育目的的不当定位、教育方法的不当使用等,致使背离了教育要创造幸福生活的初衷。关涉个人幸福的教育应该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幸福品质,进而实现对幸福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幸福与教育     
徐晓婷 《魅力中国》2011,(18):64-65
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着幸福,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伴随着人的一生,如果能在这长久的教育生活中享受幸福,那教育将会是一件很容易、快乐的事。幸福存在于人受教育的过程中,使人获得职业技能和精神愉悦,体验了幸福的内涵,也就能乐观地看待苦难。任何幸福都存在于真善美的教育中,在这种真善美的教育熏陶下,最终人们将形成完善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幸福指数主要是用来衡量民众幸福感受的一种主观性指标。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将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几种幸福指数国家的排名结果及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划分类型,研究哪种模式下的国民幸福指数高。最后结合国外的经验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论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欣 《黑河学刊》2008,1(2):54-55
国民幸福指数作为一种衡量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国家调整社会政策的重要参考要素。关注国民幸福指数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生最大意义之所在,幸福哲学研究众多幸福问题具有的普遍意义和规律。从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幸福哲学问题,一分为二地认识和理解幸福。辩证法的应用对于拓展思维广度、追求精神境界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方法论,也是通晓和揭示幸福真谛的一种思维路径,幸福哲学的研究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一个大众化的词,目前还没有一种测量幸福的广泛认可的方法。幸福指数是一个衡量民众幸福感受程度的具体指标,它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通过对常州居民幸福指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调查常州居民的幸福指数,以便于提升常州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朱卉 《理论观察》2008,(4):111-112
人类一切合理的社会活动都包含一个隐含的目的——使人生活得幸福。教育作为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同样也应具有这一隐含目的。幸福的基本问题就是幸福是什么的问题。幸福是一个极度主观化的、带有“超越性”的问题。教育并不具有使每一个人都生活幸福的能力,教育活动追求的幸福也绝不是单个人、少数人的幸福。因而基于“幸福共通感”和道德之上的社会幸福才是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主要幸福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欣广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2-15,43
在人文视角下,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超越经济增长、关注社会和谐的基本取向,除了物质性发展之外,还要有非物质性发展。这个领域的一些重要关系处理不好,社会即使取得经济增长的成就,也无法做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包括:从平等与平衡两个角度来看共同富裕,不仅依靠收入增加来提升幸福指数,而且还要从人文视角来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按照现代文明框架合理定位的钱、权、位三者关系,为社会成员追求多元目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刘丹丹 《魅力中国》2010,(14):156-157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性是一个神圣而永恒的话题。因其小说中直率而露骨的性描写,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也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性可以说是劳伦斯作品的主题之一。他认为‘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最终表现。它是实现生命,完成生命的手段,是健康和幸福的起点,是陷入文明困境中的人走向新生的途径。在短篇小说《贩马者的女儿》中作者就很好的诠释了他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3.
年勇 《乡镇经济》2011,(6):51-54,93
行政人的伦理道德问题是行政伦理学所要探寻的主要问题,而"现实的人"及其存在方式是理解行政伦理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理论,它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等多个角度为理解行政领域中的人提供了新的路数。以人学为向度的行政伦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金岭 《特区经济》2008,(11):152-153
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对快乐的研究,并已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快乐经济学强调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在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不会带来快乐的同比增加,而其他因素如生态环境、亲情、社会和谐等变得更重要。本文围绕"幸福悖论"、快乐测量理论与方法、"东亚快乐鸿沟"等理论观点论述快乐经济学对旅游业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赵昆 《魅力中国》2010,(16):79-79
荒谬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话题,面对由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分裂而产生的荒谬,加缪的人生哲学也许能启迪作为自由主体的人们该如何抉择,如何树立勇气正视这悲剧性的人生。从这方面看,可以说白先勇的小说正是对加缪的一种呼应,他也正是期望通过其小说主人公的自杀,展现真实的人生,揭示人类心灵的痛楚,一针见血地直指人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就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可大体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从辨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阐述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特征;(2)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分工与私有制对人的本质的“异化”;(3)通过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分析,阐述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当前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税负较重、医疗教育等支出过大等突出问题。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高居民收入,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郑晓冬 《南方经济》2021,40(2):123-140
研究他人幸福感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评价公共政策的真实效果,如何有效识别幸福感人际传递的因果关系是分析幸福传染效应的核心问题。文章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以社区为参照单位讨论与检验了人际间的幸福传染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家庭与社区层面的相关因素后,社区其他人的幸福感对个体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分别以社区其他人的父母教育程度以及受访时间和天气作为工具变量,并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的结果依然支持“幸福会传染”的结论。此外,包括指标、样本和方法调整在内的稳健性检验仍显示结果一致可靠。从群体差异来看,幸福的传染效应更加明显地发生于农村、家庭收入较低,以及自身幸福感和社会资本处于中高水平的群体。幸福在人际间传染的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个体通过捕捉模仿或认知联想他人的情绪与行为来改变其精神健康与社会信任水平,进而影响其幸福状态;二是他人积极的情绪与反馈有助于社会网络的构建与发展,从而通过促进社会互助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幸福传染效应的存在为完善政策与项目的全面评估、加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促进正能量的传播等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幸福文化的现实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英 《特区经济》2012,(2):30-33
幸福是人人都追求的至高目标,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国情、个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幸福理论又不尽相同,因此就诞生了形形色色的幸福文化。幸福文化大体说来可以分为重财富的物质幸福文化、重感情的精神幸福文化,和两者并重的社会幸福文化。这些文化在广东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也曾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了广东的发展进程。本文将试着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浅析广东幸福文化的现实演进过程,以求为幸福广东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马汴京 《南方经济》2019,38(7):113-132
中国离婚率连年快速攀升引发了广泛关注,但鲜有文献定量评估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影响。文章首次采用追踪数据(CFPS)定量评估了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冲击及其动态演变,为理解中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提供了一个新观察视角。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离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短暂的负向冲击。按自评收入分为5个阶层,离婚当年人们遭受的幸福感损失,相当于从中等阶层下滑到最低阶层。离婚对幸福感不存在长期影响,离婚者与从未离婚者之间的幸福感落差在离婚3年后即基本消失;是否再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男女、城乡、不同教育水平、有无子女等不同群组幸福感受离婚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但均呈现出共同动态演变趋势。考虑到离婚个体在离婚前夕的幸福感水平,应该已经低于其他已婚者,那么离婚应该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离异者幸福感恢复迅速表明在遭受巨大打击后,其心理上表现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国离婚主观成本相对较低,或是离婚率高企的重要原因。应该审慎地看待离婚对幸福感没有长期影响的结论,该结论不应被视为支持乃至鼓励中国居民离婚的经验证据。本研究仅显示:一个离过婚的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