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对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该理论背后两个关键命题(汇率变动对经常项目的调整无效和本币资产的风险升水为负)的证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前一个命题只是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说;后一个命题则不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的情形.据此,我们认为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是有缺陷的,高储蓄未必是两难的,同时麦金农关于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将很有可能最终陷入通货紧缩螺旋和零利率流动性陷阱的说法也是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的.  相似文献   

2.
高储蓄真是两难的吗?——与麦金农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建淮 《经济学》2005,5(1):203-228
本文对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该理论背后两个关键命题(汇率变动对经常项目的调整无效和本币资产的风险升水为负)的证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前一个命题只是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说;后一个命题则不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的情形。据此,我们认为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是有缺陷的,高储蓄未必是两难的,同时麦金农关于“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将很有可能最终陷入通货紧缩螺旋和零利率流动性陷阱”的说法也是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的。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金融转轨并推进国有银行的市场化进程,一直是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肖和麦金农(Shaw and Mckinnon 1973)便指出,政府控制下的金融体系不仅不利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且还会扭曲资源配置和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储蓄 ,主要有两个问题难于解释 :一个是负利率下的储蓄增长 ,一个是储蓄率高。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国内学者借鉴西方储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但结果并不理想。本文对储蓄理论的演变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作一简单的述评 ,然后提出例“U”曲线假说。一、西方储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局限性(一 )西方储蓄理论简单回顾自从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消费函数的概念之后 ,西方学者进一步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从 5 0年代初到 70年代末 ,生命周期 /永久收入假说主宰了经济…  相似文献   

5.
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性别比失衡的竞争性储蓄动机解释了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文章把子女结婚这一自然事件作为处理变量,通过婚前和婚后的家庭储蓄变化识别出"婚姻效应",为竞争性储蓄动机理论和中国家庭的高储蓄之谜提供了微观证据.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人以及家庭特征后,相对于已婚家庭,未婚家庭储蓄显著更高.在排除地区性差异、教育储蓄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样本匹配等问题之后,未婚比已婚家庭具有更高储蓄水平的结论依然稳健.文章进一步分析识别出了城市和农村异质"婚姻效应"和婚后消费结构的变化,发现"婚姻效应"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都产生了影响,但"婚姻效应"对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抑制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婚姻市场的竞争性储蓄动机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动态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存在的金融抑制问题,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一个能准确生动地反映中国金融抑制程度动态变化的综合指数。然后用协整理论检验了中国金融抑制对金融深化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抑制的放松会促进金融深化。虽然中国金融抑制的现实与麦金农和肖理论分析的假定前提并不完全一致,但实证的结果支持麦金农和肖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了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2014)的数据来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由于不同语言在语言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假设语言在语法上明确区分和没有明确区分现在过去的这种时态结构差异会影响响.因此,储蓄以及储蓄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所关注的经久不衰的话题个人的储蓄习惯.我们发现那些区分时态的个人会有着更高的储蓄.  相似文献   

8.
汪伟 《财经研究》2008,34(2):53-64
文章运用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城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的适应性。计量结果表明:城镇样本较好地支持了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农村样本则较好地支持了凯恩斯理论。长期收入增长率是居民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高增长是高储蓄的主要原因。另外,居民储蓄的行为模式、人口年龄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确定性、信贷约束以及地区差异都是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城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储蓄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采用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分部门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中国的投资与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三部门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对投资率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居民部门.本文还发现中国投资与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具备显著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并从中得出结论:中国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自我累加效应,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存在较长的滞后效应,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在短期内也无法拉动投资率上升.  相似文献   

10.
与质量效应不同,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存在于水平方向,它主要表现为对私人储蓄率、宏观投资率的提升和(尤其是对私人部门)信贷可获得性的提高等方面.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于2005年取得实质性突破.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个步骤,金融自由化应该在水平方向影响着中国的私人储蓄和投资,但鲜有文献涉及此问题.作为一种尝试,以国内金融部门(银行)为代表,本文计算了一个金融自由化指数.利用这个指数,我们就银行自由化对私人储蓄和投资的水平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是显著的:自由化指数每提高1,私人储蓄率提高16%,信贷可获得性提高1%,宏观投资率提高9%.本文结论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水平效应提供了有利的经验证据.它也表明,在过去的一个时期,要素效应仍是金融作用于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将罗纳德·麦金农关于中国货币持续超发却未引发持续性高通货膨胀的疑问称为"中国货币之谜".对该问题的国内解读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货币化进程论侧重制度研究,认为是制度变革增加了货币超额需求,从而引发货币超额供给;高储蓄论和货币流通速度论侧重货币交易研究,认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熨平了通胀;金融抑制和窖藏论侧重于利率汇率管制、企业差异性融资研究,认为广义货币中大部分转向了准货币并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所以未导致货币通胀;信贷结构失衡论侧重于经济时效性波动、市场结构性货币需求研究,认为长期性经济增长和海外货币需求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上述四种代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足以解释中国货币之谜,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货币的本质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消费计量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引言 近年来,消费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分支: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假说,这对于分析中国的居民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因为1978年以来的消费波动确实存在着许多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目前,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这些新理论对消费问题进行研究。宋铮(1999)较早地把收入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定量化,这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但他对预期值的处理过于简单化,不确定性变量的选取也欠准确。之  相似文献   

13.
钱勇 《铜陵学院学报》2006,5(6):53-53,5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宏大的理论命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一系列两难问题,也是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认识的深化,同时更是一个统揽全局的理论命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抓住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切入点。在六中全会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它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体现出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在对当前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已不再单纯地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入手,同时还从社会事业建设的角度入手。这更多地体现出政府能动作用的发挥,政府职能的能变及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本色麦金农     
"面色红润,齐耳的花白胡须",2005年4月8日,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坐在记者面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之一的罗纳得·麦金农(Ronaldl.Mckinnon)看起来更象一个普通的外国老人.如果不是事前约好,很难使他与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挂钩.  相似文献   

15.
预防性储蓄理论——储蓄(消费)函数的新进展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 (LC/PIH)一直是研究储蓄行为 (消费行为 )的主要理论框架。近年来这一理论框架正被一种称为预防性储蓄的理论所修改和补充。本文评述了预防性储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并以该理论的核心———即对导致预防性储蓄的收入不确定性的测量为主线 ,阐述了该理论的主要模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还评介了一种利用风险厌恶理论测度不确定性的方法。预防性储蓄存在与否 ?大多数研究者给予了肯定答案。有争议的是其在储蓄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文中没有就此给出结论 ,而只是指出研究预防性储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一、   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问题是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个由来已久所问题,也是经济学界争论已久却一直没有形成共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居民部门高储蓄、低消费困扰中国经济.笔者采用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ECM模型方法,通过研究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的关系,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探索居民部门高储蓄的原因.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少儿抚养比下降提高居民储蓄,老年抚养比上升降低居民储蓄,少儿抚养比的影响较老年抚养比大,约是老年抚养比的3倍;从影响时间上看,少儿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是长期影响,时间长达20年.  相似文献   

18.
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创造条件着力于金融市场的开拓,已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一进程中,传统“大银行”思想下的“储蓄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储蓄政策”已成为开拓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障碍,需要我们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命题和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条件下,对这种观念重新加以认识,从战略的高度对储蓄和金融市场进行综合研究,从中寻求一套配套改革对策。这便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全部构想。  相似文献   

19.
《经济》2005,(5)
罗纳德·麦金农,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世界上首先分析"金融压抑"对经济发展之障碍的经济学家。他成功地给出了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顺序,对发展中国国家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4月11日,麦金农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表了题为"东亚美元本位与人民币汇率"的讲演后接受《经济》记者专访,并为《经济》杂志手书:对中国经济倾注最良好的意愿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索洛的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通过对美国经济的研究阐述了储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中国作为一个与美国大不相同的经济体,实证分析表明,其储蓄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与索洛的结论有出入,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实证分析还表明,中国的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中国目前存在的储蓄向有效投资转化环节的低效性决定的.因此,中国需要完善相关体制,加速技术进步,使储蓄-投资渠道保持畅通,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