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关于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率偏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2年期间样本数据考察了储蓄、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协整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具有长期的正向均衡关系,但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低下是制约资本形成的关键原因。进一步基于VAR系统的脉冲响应检验结果证实我国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过程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同时投资行为具有自我积累效应。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指出如何通过形成储蓄—投资转化方式的多元化和转化过程的竞争性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开放格局下的金融效率与金融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开放格局下的金融效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分离的倾向日趋强化。一般而言,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中,居民是资金的盈余部门,即储蓄主体,而政府和企业则是资金的短绌部门,即投资主体。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应该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因此,我...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储蓄率部门特征、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总储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逐年降低,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的不断上升。基于1992-2005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统计数据,本文从部门可支配收入和边际储蓄倾向角度,对我国居民、企业及政府三部门的储蓄率变化进行剖析,同时,建立计量模型对问题的变化原因做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比例,实施减税降负、促进消费的税收体制改革,以及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对劳动者支付水平等。  相似文献   

4.
与质量效应不同,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存在于水平方向,它主要表现为对私人储蓄率、宏观投资率的提升和(尤其是对私人部门)信贷可获得性的提高等方面.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于2005年取得实质性突破.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个步骤,金融自由化应该在水平方向影响着中国的私人储蓄和投资,但鲜有文献涉及此问题.作为一种尝试,以国内金融部门(银行)为代表,本文计算了一个金融自由化指数.利用这个指数,我们就银行自由化对私人储蓄和投资的水平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是显著的:自由化指数每提高1,私人储蓄率提高16%,信贷可获得性提高1%,宏观投资率提高9%.本文结论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水平效应提供了有利的经验证据.它也表明,在过去的一个时期,要素效应仍是金融作用于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居民储蓄是一国经济循环过程中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居民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而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居民储蓄的增加.但居民储蓄的增加却相对降低了自身消费的比重,进而又抑制了经济增长.从长远来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储蓄,但又不能有过量的储蓄,储蓄需要有一个适度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从结构上看,国民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通常按照资金流量表对三者进行测算是不科学的,应直接用支出法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来进行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的数量。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主要应该由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来解释,居民储蓄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保持了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从投资效益的角度研究中国持续高投资率是否合理以及投资是否过度问题.通过应用AMSZ准则检验中国近二十年来资本积累状况,发现自2003年以来中国整体经济呈现资本总收益小于总投资的资本过度积累状态;进一步测算同期经济的资本回报率,发现2008年后实施经济刺激政策以来,中国整体资本回报率大幅下降;通过对投资率与资本回报率进行拟合,发现投资率对资本回报率具有负向影响.由此得出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投资的结论,并就过度投资的危害及其防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浩 《财经科学》2001,(4):16-20
本在对我国1992-1998年资金流量表初步分析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⑴政府、企业、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比例为18:13:70,基本稳定;⑵储蓄、投资率高,住户部门储蓄占总储蓄一半以上,企业部门占资本形成总额的3/4;⑶企业是最大的亏绌部门,住户是最大的盈余部门,储蓄与投资分离程度高,占可支配收入的14-15%,这决定了金融资产规模和货币量的迅猛扩张;⑷企业部门的资金来源以外源融资为主,外部资金又以银行贷款为主,资金运用以实物投资为主,金融资产中以货币性资产为主;⑸住户部门的资金来源以来部门储蓄为主,负债极低,但增长较快,资金运用以金融资产为主,其中又以贷币性资产为主,但股票、国债、保险等金融资产的比重上升趋势;⑹政府部门有较强的经济建设职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部门储蓄,负债并不高;⑺金融部门在融资中占绝对优势,非金融部门87%的融资活动以金融部门为中介。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就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储蓄和存贷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居民储蓄对存贷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银行行为和居民行为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对提高储蓄利率敏感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成刚 《技术经济》2021,40(3):89-97
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OFDI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影响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议题.本文基于2013—2018年的企业OFDI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系统研究对OFDI活动对中国企业生产能力的作用结果.研究发现:OFDI活动与企业生产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关系.不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OFDI活动都会对企业的生产能力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同时这种推动作用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另外,本文还将OFDI活动划分为三大类,不同类型的OFDI活动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影响中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动中国企业开展OFDI活动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政府部门间政策协调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新业  王宇澄  张力 《经济研究》2019,54(10):24-40
同级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决策互动对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但学术界对互动的机制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构建了一个三级科层模型,分析发展改革委和财政两个综合性部门在经济增长目标和区域平衡目标之间的权衡,并利用市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地级市获得省发改委审批的企业投资越多,得到省财政厅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也显著增加,且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明显。本文还利用中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弱化政府投资审批权的外生冲击,验证了上述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表明,当同级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目标和职能存在交叉,即使没有正式协调制度,部门之间存在政策工具的互动,并对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这为理解地方政府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近十几年采,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每年GDP以较高比率增长,其中高储蓄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然而,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储蓄在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受到阻塞,导致我国投资率长期低于储蓄率,引起我国宏观经济失衡,也造成我国储蓄资源极大的闲置.本文首先用索洛模型分析了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建立对教线性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探析了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转化机制及其中存在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编《居民储蓄调查问卷》考察城乡居民储蓄动机对储蓄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储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储蓄意向由储蓄产品认知、储蓄日常认知、储蓄观念、储蓄态度四个因素构成;储蓄动机由生活动机、无意动机、投资动机、遗赠动机四个因素构成;民族在储蓄日常认知、产品认知、储蓄意向上有显著的主效应,性别与民族在储蓄日常认知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投资动机、遗赠动机、无意动机对储蓄意向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生产函数和联立方程模型,发现在非农就业增长、投资和劳动报酬占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部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获得与其边际产出相等的工资报酬,使得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而资本所得份额上升,资本所得份额的上升促进了投资,投资的增加保证了非农就业的持续增长。我们通常把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和高投资率视为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之一并给予特殊关注,但是,本文所揭示的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内在机制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典型特征,也表明高投资率和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并不是经济失衡的表现,它们是非农就业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保证非农就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原因。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虽然恶化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却是中国经济模式所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利率变动对上市公司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以来,中国的投资率在高位上持续提高,经初步测算,2004年已经达到43.9%。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央行于2004年10月29日提高了基准利率,目的是通过提高公司投资成本,以降低其投资率。然而,笔者从微观角度上通过对生产性企业投资率、销售增长率、经营现金流对固定资产的比率、利率等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投资率与利率存在正相关的作用,即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所阐述的利率-投资关系在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描述改革以来我国储蓄的总量趋势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考察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结果发现:从总量看,我国在储蓄率很高的条件下国内总投资仍长期超过总储蓄,这有悖于储蓄水平与资本流动关系的多国模式(钱一赛模式),说明国内资本需求从而投资规模过大;从结构看,我国在储蓄结构向居民倾斜的条件下投资结构向企业倾斜,这说明企业投资越来越依赖于居民储蓄,同时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日益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格局合理与否决定着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能否协调共进。中国与日本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日本相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中国住户部门的所得份额明显偏低,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得份额明显偏高,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明显的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倾向。这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应该采取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出、放松对企业向职工提供补助和福利的管制等措施,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8.
《经济研究》2017,(2):111-124
金融发展会同时影响家庭储蓄与企业投资,从而是决定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基于世界银行1973—200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动态面板回归发现金融发展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储蓄率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逐步提高,而当金融市场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储蓄率则随之下降。为解释以上实证发现,本文构建了一个家庭与企业均受融资约束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本文证明了金融发展会降低家庭的储蓄动机,同时又会提高企业的投资需求。由于均衡储蓄率由家庭储蓄与企业投资共同决定,模型蕴含了金融发展与总储蓄率之间的非单调关系。数值模拟显示,本文模型能够解释金融发展与储蓄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9.
高储蓄率并非需求不足的根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利用一个二部门Solow模型分析了较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认为产出的增长依赖于资本积累和技术增长。由于较高的投资率有利于资本的积累 ,如果储蓄能顺利转化为投资 ,则较高的储蓄率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如果储蓄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 ,而外贸发展又不能抵消这种不平衡 ,则通货紧缩就可能出现。本文还认为 ,外部需求冲击和经济中各部门发展的内生比例失调是造成我国近几年需求不足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居民部门高储蓄、低消费困扰中国经济.笔者采用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ECM模型方法,通过研究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的关系,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探索居民部门高储蓄的原因.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少儿抚养比下降提高居民储蓄,老年抚养比上升降低居民储蓄,少儿抚养比的影响较老年抚养比大,约是老年抚养比的3倍;从影响时间上看,少儿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是长期影响,时间长达2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