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自新 《技术经济》2005,24(10):9-11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模式向“分级所有、分级管理”模式转变,有利于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各种关系,缩短委托代理链条;有利于每一级政府对其所管理的国有资产具有完整的所有权,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所有者虚置”的问题。确立中央政府和地方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在不同领域的划分标准,成功实现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分级管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级所有”视角下的国有资产产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统一所有,分级出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这一管理体制仍未彻底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国有资产产权关系的划分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产权主体的利益冲突以及产权划分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将会增加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产权的交易成本,降低国有产权效率并降低中央与地方产权关系同市场经济体制的兼容性。因此,应该明晰界定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的产权边界,明确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中央与地方国有产权“分级所有”的最终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3.
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与“分级所有”体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重新站在政府间关系的角度来思考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文章首先考察了制度稳定性与制度效率的关系。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内存在的不稳定是国有企业经济绩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然后用比较的方法评价了现行的“分级管理”体制的缺陷,从效率的角度提出了改革“分级管理”为“分级所有”的必要性。最后从概念界定、制度结构的协调和客观事实三个方面论证了实行“分级所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改革思路确定之后,必须为这一新体制的建构确定基本原则,即分级所有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出资人制度原则以及并列运行原则。而科学合理地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国有资产,则必须在尊重历史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指导思想下,从国有经济的行业发展态势和国有资产的增量与存量关系两个方面统筹考虑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5.
1.产权“分级所有”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监管职能。因此,在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原则下,可以在中央和地方两级分别设立专司国有资产监管职能的委员会或部、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企业、基  相似文献   

6.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由中央直接管理部分国有企业,大部分国有企业由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我们认为,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应该由分级管理改为“分级所有”,每一级政府对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具有完整的所有权,包括收益、处置等各项权利。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的搭建过程中,如何摆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直到十六大之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基本上是"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或分级监管",这种体制低效率的关键在于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中央和地方两端都不匹配.十六大确定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一方面坚持了"国家统一所有",一方面从原来的"分级管理"深化到"分级履行出资人职责",向最终解决出资人到位迈进一步.但是中央保留的对地方的指导、监督权力如何行使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最终应该是建立起"一级政府、一级财权、一级产权、一级信用"的"分级所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分税制以后,国有资产税后收益仍然一直保留在企业,从未上缴。而且,中央始终统一管理国有资产收益分配权,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收益分配问题悬而未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明晰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占有使用权,成为了两者划分国有资产收益的前提。运用中央与地方之间国有资产收益的分割系数进行博弈分析,发现中央先行可以确保地方的主动性。因此,真正落实所有权与收益权、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国资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中央对国有资产收益分配权的适度分权,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提高地方政府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有"统一所有,分级管理"、"分级所有"、"统一所有,分级代表"三种不同的观点."统一所有"与"分级所有"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全民所有制与政府所有制、地方公有制的分歧."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不能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国家"统一所有"."统一所有,分级代表"制度能更好地实现全民的共同利益,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全民所有,即国家"统一所有".  相似文献   

10.
黄群财 《资本市场》2004,(11):60-62
在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国有资产从竞争性经济领域退出是改革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随着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分级管理权”变为了现在的“分级产权”,地方政府主要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中小型企业行使产权,其“退出”的需求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变集体所有为公共所有的新型土地生产关系创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制一种新型土地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超越责任制的局限,建立产权和经营权之间的有效连结机制,从而为城乡统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这种创制的基本途径是革新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并以由此而得到的产权落实为新型合作经济提供必要的资格保证。本文认为,创制新型土地生产关系包括设置土地委员会、实行产权的物权化,以及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认为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是两个概念。对股份制企业的控股问题要正确理解。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当高度评价。建议把保护私有财产的内容写在宪法这个层次上。  相似文献   

13.
郭小鲁 《经济导刊》2002,(10):58-60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形式不能简单地用公有制或私有制去刻划 2002年《经济导刊》第2期、第3期分别发表了董辅礽教授的《消灭私有制还是扬弃私有制?》和厉以宁教授的《进一步开展公有制形式的探讨》两篇文章,两篇义章都提出和分析了公有制的新形式,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对于公有制的新形式,笔者认为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国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它的经营方式可以多样化,但所有制形式只有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部分成员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成员可多可少,但无大小之别,可以有若干实现形式。退出的国企将资产转让给部分社会成员所有,实际上是国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似乎早有定论,就是斯大林指出的三个方面。本文对这一界定进行了分析,提出劳动力所有制也是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并据此首次提出和阐述了“生产力所有制”概念,认为这一概念的确定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光远同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宽,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而在社会科学中又涉及各个学科,其中经济科学是他重点研究的领域,而在经济科学中他的研究又涉及各门经济学科,其中有些学科原来没有,而是他创立的,如生产力经济学、国士经济学等。要对他的研究作出评论,绝非哪一个人所能胜任的,即使是经济科学也一样,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有他那样渊博的知识,研究过那样多的学科。我也算得上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要我对他在经济科学方面的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的分析 ,说明了现阶段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文章认为 ,搞活国有企业必须让非公有制经济参股 ,国有资产比重的下降并没有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私有制度的效率出发,对马克思的私有制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私有产权在不同语境下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提出马克思的私有制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私有产权理论的重大差异、制度效率观的差异阐述了马克思同新制度经济学对私有制认识的不同及原因。提出马克思私有制的观点同新制度经济学不能简单的谈互补,而是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分析两者的关系与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形成什么样的互补关系,以此科学界定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范围,制度选择和制度效率问题要考虑最终的结果即社会分配问题。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也要不断完善私有产权的运行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98—2008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对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速度、货币存量、出口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与国有工业比重下降速度均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国进民退是宏观经济景气度影响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应从优化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环境、对微观结构影响的程度等方面去改善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产权制度由单一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转变,这一变化使企业的产权关系出现所有权分散与经营权集中的特征。所有权分散与经营权集中从筹集资本和建立有效的经营机制这两个方面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践证明,所有权分散与经营权集中的产权制度具有较高的产权效率和分配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