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苏林忠 《特区经济》2007,(7):147-149
河南省要在"十一.五"期间实施跨越式发展,由经济大省发展为经济强省,旅游业由资源大省向强省跨越发展。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三农"问题突出是施行上述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也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各项农村事业。但人口和资源的矛盾限制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南具备了发展农业旅游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使河南由"大"变"强"的一个科学战略。发展农业旅游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规划先行,精心实施;保护与开发并重;高端起点,产品独特,拓展旅游功能;将旅游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在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发生"资源诅咒"现象已不是个案,经过了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山西经济当前最为紧迫和重要的问题之一.2010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山西经济、金融、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北方经济》2013,(9):100
6月28日,由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内蒙古发展论坛——发展定位与非公经济"在呼和浩特召开。本次论坛为配合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表彰大会和招商引资大会举办,邀请了自治区相关权威人士,全面分析解读了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发展定位"的相关问题,分别举办了"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促进资源转化"、"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  相似文献   

4.
正发展环境是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优良的发展环境是资源,是效益,是竞争力和生产力。2012年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成立伊始,便立足唐山的经济特区、河北省第一经济增长极这一定位,瞄准"打造全省一流发展环境"这个目标,创造性提出了打造"四零五最"发展环境品牌,并通过体制创新、制度设计、狠抓落实,真正促进了环境大优化、效率大提速、经济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潮流推动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预示着中国南方将崛起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这对于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CAFTA 的建立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泛珠三角"区域和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缘、文化、资源等优势整合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建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一、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功能区构建的现实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切实落实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根本途径,但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不同的经济类型及发展条件会有不同的着力点和方法。对于转变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而言,根本在于草原畜牧业资源区域整合,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改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现代市场经济组织运营思维调整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目前,传统畜牧业仍然是内蒙古畜牧业经济主体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草原资源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比较低,畜牧业经济区域分工协作及资源优化配置空间布局没有形成,全  相似文献   

7.
西安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这种科技优势却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主要是因为存在着科技资源的"分隔"、"分离"、"分散"等三分问题。以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西咸新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为组成部分,提出并构建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提出进一步理清了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面临的巨大机遇和必要性,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牵引力量。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需要根据大区域发展战略下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有效破解科技资源"三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安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依托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一项生态富民产业。林下经济发展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和能源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全球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电力市场"进场"的不断推进以及用户对电能可靠性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电网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对于促进清洁能源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负效益问题逐步显现,已成为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特大型老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早。"十一五"期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性地从组织管理、政策法规、科技人才和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以期为天津市循环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鄱阳县依据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和县情,实施了以旅游推动扶贫发展的战略,不仅一改过去"经济穷县、旅游弱县"的形象,一跃成为江西省新兴的生态旅游强县、旅游经济大县,而且加快了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步伐。鄱阳县的实践对各地旅游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启示,即要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的多维价值,科学制定旅游扶贫工作的专项规划,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高效利用现有帮扶政策与资源。  相似文献   

12.
当前,无论从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赋存条件,或是天然独特的生态环境,还是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已经具备统筹区域规划,加快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重要基础;在今后新的五年规划或十年远景发展目标中,应当将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列入统筹规划和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中,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域发展观念、树立环中西部区域大经济圈的发展思路,促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进一步建立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体系、解决所属地区经济与产业"同构化"的问题,使区域内的经济要素能够按地域经济的发展功能、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按照技术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要求,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互补和企业重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重心转移模型,考察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资本、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流动格局。并基于非参数方法构建"资源-环境-经济"三维的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探索和分析全球绿色发展的格局变迁及其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新世纪以来,全球能源消耗、资本和碳排放重心加速向亚洲内陆移动,但经济重心未能表现出同样的趋势;(2)全球绿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化和动态分化特征,形成以欧美等发达国家单边推动,部分新兴国家掣肘的局面;(3)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和碳减排与能源价格、能源结构显著正相关,与地区生态承载力负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U型"关系。样本区间内,金融危机对全球绿色发展产生强烈冲击。此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海拔较低的地区绿色发展效率更高,且更加倾向于实施碳减排而非资源节约。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依托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煤炭为核心的资源型经济。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山西省也逐渐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因此,对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资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各资源型城市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文章构建了衡量资源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用熵值法赋权,通过评价函数定量测算了2005—2016年间10个资源型城市资源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在2005—2016年间,山西省各资源型城市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虽然都有所提高,但仍存在波动。  相似文献   

15.
易号杰 《中国西部》2014,(10):76-79
<正>如何充分利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繁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分布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的革命老区,是我国"红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时,这些区域也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繁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重点。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亮点。文化旅游靠特殊文化资源吸引众多游客。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决定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了解维吾尔族麻扎朝拜的文化背景,对麻扎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梅宝林 《特区经济》2012,(8):180-183
重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说明重庆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中国西部经济的增长极,在西部大开发中,重庆实施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庆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对长江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区有双重聚散功能,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使重庆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选地,通过重庆可以带动整个西部开发,缩短沿海与内陆的贫富差距,成为实践"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重庆市科技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战略意义,揭示重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资源配置基本原理出发,针对县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由资源配置对象(内外部的资源)、配置方法或途径(集中配置、定位配置、聚集配置和协同配置)、配置效果的标准(竞争性、有效性和效率性)、配置方向(差异化优势)和配置目的(达成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构成的基于资源配置战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以此对福建省上杭县"三资"运作战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胡艺华 《特区经济》2009,(7):170-171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重要资源,长株潭一体化必须注重发挥文化的力量。文化融合将对长株潭区域发展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即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塑造特色经济,打造人才高地,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要推进长株潭文化融合,必须确立"共赢"和"协同"思维,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制订区域文化发展政策,建立区域文化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资源配置基本原理出发,针对县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由资源配置对象(内外部的资源)、配置方法或途径(集中配置、定位配置、聚集配置和协同配置)、配置效果的标准(竞争性、有效性和效率性)、配置方向(差异化优势)和配置目的(达成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构成的基于资源配置战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以此对福建省上杭县"三资"运作战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