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政策间的相互影响也愈发明显。200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也重创了美国经济,为了有效应对危机,美国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到目前为止,美国一共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其中第一、二轮宽松政策已经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刚刚退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力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大大降低了国内失业率,同时,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文章着重研究了美国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人民币国际化和经济改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文章的研究加深了对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外溢效应的理解,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一、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缩减进程按照去年底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议,自今年1月起美国量化宽松规模将从每月850亿美元降至750亿美元。这是自2012年9月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启动以来,美联储首次缩减资产购买计划的购债额度。  相似文献   

3.
经济脱轨     
《长三角》2011,(7)
这个月,美国将努力争取两项经济里程碑。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或QE——通过用新造的货币来购买债券而放宽货币政策——将渐近尾声。策划用来刺激经济的“量化宽松”政策(QE)恢复将达到两周年。  相似文献   

4.
;量化宽松退出预期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已经显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流动性泛滥的国际环境下,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快速复苏的过程,资产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提振了经济。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渐退出,获利资本流出新兴市场,流向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发达国家将不可避免。近期,美联储已经开始为加紧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行考虑,且美国国内对于加快退出量化宽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外界一致认为耶伦上台后,美联储可能很快会宣布新的措施。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不仅影响其自身经济运转,对中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就将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微时评     
【经济玄奥】 美联储再放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为提振本国经济,先后三次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意在通过大量注入流动性,压低融资成本,以鼓励企业和居民的开支和借贷行为,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美联储推出QE4在市场预计之中。在美国经济增速较慢及财政悬崖拖而未决的背景下,这是美国惟一能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似文献   

6.
量化宽松退出预期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已经显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流动性泛滥的国际环境下,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快速复苏的过程,资产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提振了经济.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渐退出,获利资本流出新兴市场,流向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发达国家将不可避免.近期,美联储已经开始为加紧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行考虑,且美国国内对于加快退出量化宽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外界一致认为耶伦上台后,美联储可能很快会宣布新的措施.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不仅影响其自身经济运转,对中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就将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和提振经济,在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之后,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第一轮量化宽松在流动性严重不足,市场极度恐慌的情况下推出的,它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援助,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成功的避免了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潮。为了巩固经济的复苏和降低失业率美国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使得美元加速贬值,从而增加了美国的出口,促进了经济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2014年10月美联储结束了长达六年时间的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是针对美国国内经济的,但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本文分析了美联储退出该政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方案(QE2)来刺激萎靡不振的美国经济.即通过购进6000亿美元国债等方式向经济注入流动性,并宣布继续维持0—0.25%历史最低利率至更长时间。这对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简述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包括:外汇储备多样化,控制好国内金融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去年二季度已经存在了,但我们并没有很好把握,所以出现了一些情况。2014年到2015年这两年间,会对中国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不断发生影响的事情就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  相似文献   

11.
观点     
《财务与会计》2010,(12):7-7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1月5日表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对于美国国内而言可能是一种优化选择,但从其全球角色来说则不一定是优化选择,也许还会产生其他副作用。从关联储职能定位来说,它是对美国经济负责,即对创造美国的就业和保持关国本土低通货膨胀率负责。因此,如果美国经济复苏较弱及失业率较高,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接近零的情况下采用数量宽松型政策是有其背景的。  相似文献   

12.
应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不景气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蔓延,其中的影响也逐渐深化,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本国的经济,但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分析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推论出我国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应作出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暗示,尽管美国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面临就业、楼市等挑战,美国将不排除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此番表态一出,立即引发全球各大经济体的广泛关注。第三轮量化宽松为时不远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央行掌门人,伯南克每一次发言都会被市场解读为美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而一向口风甚严的伯南克却频频暗示或将推出QE3  相似文献   

14.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其量化宽松政策使得货币流通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放大,这必将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为未来通货膨胀埋下祸根。作为正在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且正在面临巨大通货膨胀压力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量化宽松政策的不利影响。因此,全面地剖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决策当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若干有益参考,显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其量化宽松政策使得货币流通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放大,这必将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为未来通货膨胀埋下祸根。作为正在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且正在面临巨大通货膨胀压力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量化宽松政策的不利影响。因此,全面地剖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决策当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若干有益参考,显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2月,快要卸任的伯南克主持了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美联储会将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缩减100亿美元,并可能于2013年底结束量化宽松(QE)政策。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复苏,美国相继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简称QE),为美国的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的流动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两国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本文旨在浅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期减少两国贸易摩擦,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轮全球性大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长期持续。美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作为生产型经济体的中国将产生长期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美国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两个层面的不利冲击,得出了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的压力将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中央银行应谨慎论证和抉择货币政策"币值稳定"目标值:在生产要素价格低估下人民币不宜过快升值,传统的通胀预警指标需要修正和提高;提出了未来货币政策总趋势应该是中性的、应注重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事实证明,2009年以来,跌跌撞撞的复苏过程是1930年代那场经济灾难以来最糟糕的经济苏复,这让美国已经完全患上了“政策依赖症”。在债务利剑高悬之时,可供美国选择的应对金融危机举措似乎只有放松货币,而美联储继续量化宽松,将注定使危机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20.
自今年6月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结束之后,市场一直在猜测和期待美联储的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进而炒作“美元危机论”和“美元崩溃论”。然而,美国实际上经济依然稳固,美元地位依然强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关联储的QE3更值得深入思考,尤其需要从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对国家利益的远见综合论证。笔者认为,关联储的QE3将十分诡异地面对全世界,不会再重复老套路的发钞策略。而其目标正是打垮对手、继续一枝独大,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要忽视美国的实力和金融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