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首次公布将购买机构债和MBS,标志着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开始。量化宽松的目的是刺激美国低迷状态的经济,带动消费,希望刺激就业市场。此后,美国连续实行了第二轮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国经济情势逐渐好转后,业界对于QE规模何时缩减、缩减多少一直有猜测和争议。终于,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政策间的相互影响也愈发明显。200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也重创了美国经济,为了有效应对危机,美国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到目前为止,美国一共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其中第一、二轮宽松政策已经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刚刚退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力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大大降低了国内失业率,同时,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文章着重研究了美国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人民币国际化和经济改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文章的研究加深了对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外溢效应的理解,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近,美国又在酝酿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3.本文主要指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三方面影响,并简要说明了学者们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4.
2012年9月14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其推出伊始受到了各方的普遍质疑。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美国银行出现倒闭潮,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失业率持续攀升。美联储推出首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事实表明,QE1确实导致了全球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的快速复苏,但其更多的是挽救了华尔街的金融机构,美国经济和失业率并没有明显起色。随着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逐渐蔓延,美联储又于2011年4月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带来了2010年底到2011年初的短暂复苏。  相似文献   

5.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和提振经济,在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之后,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第一轮量化宽松在流动性严重不足,市场极度恐慌的情况下推出的,它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援助,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成功的避免了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潮。为了巩固经济的复苏和降低失业率美国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使得美元加速贬值,从而增加了美国的出口,促进了经济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在韩国庆州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联合公报,承诺“避免竞相贬值本国货币”,同意尽全力遏止货币贬值战争,化解紧绷的经济对峙关系。 实际上,当前全球货币市场的混乱状态起源于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11月3日美联储宣布维持现有基准利率不变并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购买总额为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每个月购买规模大致为7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量化宽松退出预期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已经显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流动性泛滥的国际环境下,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快速复苏的过程,资产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提振了经济。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渐退出,获利资本流出新兴市场,流向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发达国家将不可避免。近期,美联储已经开始为加紧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行考虑,且美国国内对于加快退出量化宽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外界一致认为耶伦上台后,美联储可能很快会宣布新的措施。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不仅影响其自身经济运转,对中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就将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量化宽松退出预期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已经显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流动性泛滥的国际环境下,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快速复苏的过程,资产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提振了经济.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渐退出,获利资本流出新兴市场,流向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发达国家将不可避免.近期,美联储已经开始为加紧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行考虑,且美国国内对于加快退出量化宽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外界一致认为耶伦上台后,美联储可能很快会宣布新的措施.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不仅影响其自身经济运转,对中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就将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安 《政策与管理》2011,(11):18-18
在连续4个月小幅增持后,中国突然在8月大幅减持了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共减持美国国债365亿美元。8月5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宣布调降美国的3A主权信用评级,这在历史上是首次。或可以说.中国大幅减持美国国债可能与此有关。另外.美国已推出又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的贬值被公认.美元资产的损失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0.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什么影响?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讨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讨论中国在快速平稳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挑战,讨论在从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中国经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复苏,美国相继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简称QE),为美国的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的流动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两国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本文旨在浅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期减少两国贸易摩擦,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到2011年6月底前,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通过购买国债向市场投放6000亿美元.这是美国只顾本国利益,不顾世界经济稳定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最近,美联储宣布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相对于此前两轮量化宽松,QE3更为激进,引发舆论普遍担忧。受QE3影响,日本央行9月19日决定进一步追加货币宽松措施,将资产翙计划的规模从70万亿日元扩大到8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42万亿  相似文献   

14.
自今年6月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结束之后,市场一直在猜测和期待美联储的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进而炒作“美元危机论”和“美元崩溃论”。然而,美国实际上经济依然稳固,美元地位依然强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关联储的QE3更值得深入思考,尤其需要从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对国家利益的远见综合论证。笔者认为,关联储的QE3将十分诡异地面对全世界,不会再重复老套路的发钞策略。而其目标正是打垮对手、继续一枝独大,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要忽视美国的实力和金融势力。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多元化出现局部退潮,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余波不止使得欧美国家接连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为了应对世界经济疲软对本国的影响,美国接连推出3轮量化宽松以及质化宽松,直至近年才宣布加息.我国也逐步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并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必须克服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大力发展国际业务.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依然失衡,欧洲爆发债务危机,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新兴市场通胀压力扑面而来。这些问题不仅在2010年困扰过,也会在2011年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世界各国央行不断开闸“放水”。9月份以来,继欧洲开启购债计划、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QE3)后,日本也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日本银行近日宣布,追加10万亿日元(约1264亿美元)购买国债的基金规模,一半用来购入短期国债,一半用来购入长期国债,并维持基准利率在0%至0.1%的水平不变。事实上,英国央行也在暗示未来有可能继续扩大宽松规模,更早时候韩国央行出乎市场意料地下调基准利率,巴西央行也在当月宣布了连续第八次降息。新一轮货币宽松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构建基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速、中国通货膨胀率的三元非线性平滑迁移自回归模型,对美国常规货币政策时期和量化宽松时期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并且在常规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期,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高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9.
孙仲涛 《新远见》2011,(1):14-19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公布了其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到2011年6月底将增加购买高达6,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增加相应的基础货币供给。尽管此前美联储已经有所暗示,市场也有一定的预期,但是该政策正式出台后还是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各种理解或质疑、赞成或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世界经济的走势。  相似文献   

20.
美联储最近宣布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即QE3。QE3与前两轮QE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既没有操作时间限制,也没有总额限制。这意味着美联储将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提供刺激,直至劳动力市场出现重大好转。而除了QE3能为美国经济带来利好外,我们似乎更应该去关注大洋彼岸的此次调控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近期除美联储的QE3外,欧洲央行也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