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着参保意识薄弱、参保率低、退保率高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应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增强其重要性宣传;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合理的缴费基数;进一步加强立法,做好制度保障;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续的问题,对农民工的自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存在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二元户籍制度的阻碍,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等问题。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已经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合理的缴费方式、科学分类的资金筹集方式。我国应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落实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全国联网的信息系统,加快提高转续技术手段,构建转续平台,更好地完成转续目标。  相似文献   

3.
高扬 《现代商业》2011,(5):264+263
养老保险关系是记录职工个人帐户基金,反映记录缴费基数、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等情况的原始资料。它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是计发职工退休后养老保险金及养老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加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管理工作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劳动关系变更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特殊群体,其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关注.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是其权益延续的重要机制.本文在对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续接的障碍因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尤溪县个协自1996年起就为聘用的15名工作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根据当时的政策 ,男60周岁 ,女50周岁 ,参加保险满10年的可以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但根据近期闽政办[1999]62号文件规定 ,缴费满15年的 ,才能享受养老金待遇。针对新的情况 ,县工商局支持个协于去年11月底为退休时缴费未能达到15年的4位同志办理了追保手续 ,解决了个协人员老有所养的问题 ,提高了在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尤溪:聘用人员老有所养@王若鹏 @吴用营  相似文献   

6.
“跳槽”到省内其它城市的劳动者,转移接续养老保险不再是难事,今年底我省就将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记者日前获悉,省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了《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意见》,明确个人缴费8%,单位缴费比例逐步统一,全省将是一个统筹区,各市之间劳动者可以自由流动,不需要另外办理转移手续,就能将养老保险“带着跑”。  相似文献   

7.
王世斌  兰玲 《商场现代化》2008,(15):381-382
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实施补偿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现实意义。如何保障流入地农民工的补偿教育?一是应从国家层面给予农民工"国民待遇",二是农民工流入地政府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农民工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把农民工补偿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因为农民工补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第二代农民工",因此补偿教育内容应以技能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英杰 《商业研究》2008,(5):200-20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与社会的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黑龙江省农民工基本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城镇工伤保障体系中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施"平安计划",使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同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降低农民工职业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9.
建筑行业的高风险性与低工伤参保率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关系不规范、企业违法成本低、尚未形成有效的惩罚机制,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和权利观念淡漠等。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劳动关系举证困难、工伤索赔程序复杂、成本高、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制度不合理等,使得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往往会遭遇维权困境。因此,应当在法律上针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做出特别规定,实行劳动关系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为未参加工伤保险工伤职工简化索赔程序,实行工伤保险基金预支付制度,完善一至四级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17年1月在浙江省三地市调查的938个农民工及其家庭数据,利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因素,探究在不同消费层次上,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所产生的"资产替代效应";增加农民工收入固然能促进其消费,但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表现出有养老保险的高消费水平家庭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且受教育水平对其消费产生积极效应,而无养老保险的中低消费水平家庭则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且与户主的性别、年龄、婚姻均显著相关。由此得出的政策含义是通过使养老保险可转移接续,增加缴费档次并配套补贴,强化企业和农民工参保意识,以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增加其消费信心,走出因制度不公平等所导致的消费困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才流动的需要,国家出台了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办法.在转移办法中,出现了与户籍挂钩的相关条款.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与户籍挂钩的条款将会出现的问题.并参考欧盟各国家之间养老保险的转移模式,提出"工作地缴费,分段记录;统一发放.全国结算"的养老保险转移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名义账户制的全称是名义缴费确定型养老制度,名义账户制既有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的特征,又有缴费确定型基金制的特征,所以,名义账户制既可被称为缴费确定型的现收现付制模式,也可以被称为是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模式的某种变型。  相似文献   

13.
麦影 《中国市场》2009,(36):91-93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民工待遇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广州市企业近年给农民工提供的低待遇,造成了"民工荒"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广州市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论述了提高农民工待遇的必要性,并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民工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参保率低、待遇低、退保率高的问题突出。其原因是农民工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收入低难以承受保险费,工作流动性特点导致农民工参保、续保、转移困难。统筹优化我国现行农民工"进城"、"返乡"、"综合"三种养老保险模式,政府应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从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增强公平性、适应滚动性及保证可持续性入手,加快出台有关强制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农民工保险制度;完善执法监督、司法救助和财政激励机制;加快制定财政扶持政策,从而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张媛 《价格月刊》2003,(7):37-37
(一)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建立了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包括工商企业雇员、非营利机构雇员和地方政府雇员,不包括临时工、家庭工、自营就业者.资金来源为雇主缴费(雇员不缴费).享受条件为过去1年内工资收入在一定标准以上、非自愿失业和积极寻找工作.待遇标准约为原收入的50%(各州不同).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在经济上、政治上、生活上始终得不到公平待遇,这给社会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延缓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显得越来越必要而且紧迫。  相似文献   

17.
异地歧视客观存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也日益引起理论界的极大兴趣。个体间异地歧视的静态分析表明,短期内此行为导致了本地员工与农民工的就业待遇差异,并损害农民工的所得利益;然而动态分析区域性不同群体间的异地歧视却表明,长期内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非理性行为,歧视型业主将被逐出市场,农民工则流向他方;调查统计分析也证实此结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女性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以及由于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使得她们遭遇的不公平待遇问题越加突出.重视对女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国家应加速完善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出台相关的法规,加快对女性农工生育、失业、养老保险、以及工伤和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的构建,切实保证女性农民工享受到合法合理的社会保障,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歧视使农民工成为城市社会的制度性弱势群体。就业待遇公平关系到农民工能否逐渐走出弱势群体困境,向社会的中间阶层流动,关系到现代城市"纺锤形"的和谐社会结构形成。从就业机会、就业收入,就业权益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来分析进城农民工的就业待遇公平性的现象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行  张恺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1):49-50
城乡一体化脚步的逐渐加快,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其中农民工医疗保险则是重中之重,因为医疗保险直接关乎着农民工的生命能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所以分析统筹城乡就业过程中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可行性,并且提供初步医疗保险的缴费能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