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第三产业各分行业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果 《特区经济》2006,(1):325-32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吸收就业的主力军,本文主要通过对第三产业各分行业的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第三产业内就业结构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一些分行业就业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通过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及就业增长的有关数据,对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做实证分析,以期能为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增长提供证明。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相关研究结果,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结构、发展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构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山东省17地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分析了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状况.  相似文献   

4.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不相适应 我国农村2001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990年城市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币)水平,但是去年农村中第三产业就业占有率(农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农村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只有一成左右。而1990年城市中第三产业就业占有率(城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城市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了五成左右。从而农村收入水平不是影响农村中第三产业就业占有率  相似文献   

5.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各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文章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近两年江苏省各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有利于推动各市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提高江苏省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内蒙古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等几个主要指标重点分析了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内部结构状况,旨在客观认识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发展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密切相关关系以及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运用城市化与三次产业的互动关系,对城市化水平和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②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③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梁开平  顾正华 《特区经济》1992,(7):38-39,42
<正> 未来十年,深圳市的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支柱,区域建设以福田新市区为中心,这一格局决定了福田区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本文试就其发展对策作一些初探。一、以“中心西移”为契机,将发展第三产业摆到战略位置第三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为人们所广泛认同。如果说,生产力发展水平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话,那么经济发达水平完全可以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为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和就业量均超过第一、二产业,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密切相关关系以及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运用城市化与三次产业的互动关系,对城市化水平和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②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③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决定了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山东省由于行业结构不合理、财政支持力度小和税收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影响了第三产业的财政贡献。从省内比较来看,山东省省内不同产业、行业以及地区间的财政贡献差距较大;从省际比较来看,与可比省市江苏、广东、上海等相比,山东省第三产业财政贡献相对较低。可通过优化行业结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地方税收制度等途径提升山东省第三产业财政贡献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刘殿臣  闫彩红 《特区经济》2007,216(1):188-189
云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非常规的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从3个方面促进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现产品的深加工来促进二次产业的发展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偏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统计模型,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各产业从业人员、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近年来江苏省就业增长状况的基本轮廊和江苏省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与就业率相背离的现状,基于调整线性回归模型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偏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人力资源,完善就业形式以促进就业增长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熊健益 《改革与战略》2009,25(9):159-161
文章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弹性、单位增加值带动的就业人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等三个方面比较了四川省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差异,发现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退出,而第二产业也拒绝接受更多的从业人员,只有第三产业还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四川省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4.
新疆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同时,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产业结构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层次明显偏低,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匹配,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新疆的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均呈正相关,尤其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强劲,但新疆越来越"重"的工业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就业效应,新疆城镇化进程缺乏现代服务产业的支撑。因此,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促进新疆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新疆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文章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关资料,较为系统的分析了第三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现状及特点。分析认为,我国第三产业整体保持了较强的吸纳劳动力能力,并具备继续扩大就业的潜力。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增长弹性分化明显,高弹性组表现为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特点。尽管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轨特征,通过国际比较,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就业比重过低、新兴服务业就业比重不突出的特征明显。最后,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和服务业。本文通过分析发现,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前期的主要拉动力量是工业化,而城市化中后期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但与陕西省城市化相关性更大的是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因此,提高城市化进程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增加服务业就业人口。  相似文献   

17.
县域是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联系纽带。基于产业结构视角,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广东省57个县(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对2010—2019年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水平层面,广东省县域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产业结构层面,广东省县域三次产业增长量以“三一二”型为主,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空间结构层面,广东省县域第一产业发展呈“西高东低”,第二产业发展呈“中间高四周低”,第三产业发展呈“沿海高内陆低”,三次产业空间发展不均衡。建议尊重客观规律,明确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立足不同区位,实现差异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方法对上海市就业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就业弹性系数上升,促进了上海市就业增加。近年来经济增长及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稳态,对促进就业的效应出现了边际递减,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劳动力产生替代,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长期趋势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于二产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会增强。  相似文献   

19.
根据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等人的工业化发展理论,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水平4个方面对新疆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新疆轻工业轻,重工业重,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差距大,以资源性工业为主,主导产业为服务业。根据分析,对新疆工业化水平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获得的启示,从产业关联配套与集聚力、第三产业拉动力、产业技术提升力、劳动就业促进力、产业转移的持续力五个方面对产业转移在工业结构高度化中的推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构造了评价体系,同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示例作应用说明,为更好地总结广东省产业转移成效、推广发展模式和创新发展道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