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改变了我国粮食长期匮乏的局面,并实现了自给有余.但长期追求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又使我国农业资源要素供给从充裕转向短缺,粮食供给从不足转向过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我国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状况,固守以粮食大量生产和储备来保证粮食安全的传统观念既不具有经济合理性,也不具有生态安全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立足于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对粮食的生产能力进行储备,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剂余缺,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最小的环境代价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中国官方粮食储备合理规模的确定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方粮食储备关系到中国农业安全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大局。本文针对目前粮食储备规模合理性的争议,辨析了中国官方粮食储备的实质和研究基点,在分解粮食储备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粮食安全和长期自给率、粮食产品结构变迁、城市化进程和产区布局、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以确定中国官方粮食储备规模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新常态对农业尤其粮食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形势,需求量与质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经营模式集约化以及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同时,粮食安全面临粮食供求压力、价格和补贴约束压力以及资源和环境压力三大考验。为确保"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应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实施粮食安全全球化策略;创新粮食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陈百明  周小萍 《经济地理》2005,25(2):145-148
首先就粮食属性、粮食饥馑、粮食禁运、粮食贸易等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通过对国际国内粮食消费、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的发展态势分析,探讨了中国适度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由此提出当前中国粮食自给率目标以90%左右为宜。在此基础上,通过估算预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人均粮食需求量420kg,粮食自给率达到90%为情景,确定我国近期适宜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是人均0.056hm2。同时指出不同地区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同,粮食自给率也会有区别,所以各地需要制定区域性或省级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标准。  相似文献   

5.
俄、乌、哈三国农业投资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农业资源短缺压力使中国无法以较低成本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开展海外粮食投资与合作,通过提高东道国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世界粮食市场总供给量,能够提高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受到国际农业投资者的关注。本文从政治、经济、法律、劳动力市场、农业与环境、土地使用的可能性六个方面分析了这三个国家的农业投资环境,认为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农业投资吸引力,中国应该与这三个国家加强在农业方面的投资与合作,以放松中国国内有限农业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1·粮食安全与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确保粮食的供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无粮则乱”这句话简洁而明了地表达了这种思想。中国的粮食政策是在理解了中国人心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反映到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思想上,自给自足自然就成了基本方针。保证粮食安全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但确保粮食安全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自给自足”,经济全球化正在把中国纳入到广泛而深入的国际经济循环之中,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和品种,适当多进口一些粮食以此来大大缓解我国农业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产品紧缺的矛盾。从欧洲…  相似文献   

7.
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粮食安全问题的实质是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问题,各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目的是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保护本国粮食的长期供给能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路径强化了小规模农业经营。小规模农业经营制约了农业技术进步,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不容乐观。促进二元经济转型,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规范粮食的流通和储备制度,构建着眼于全国范围的粮食安全保障。从保障供给的角度看,国家粮食储备的目标应该以粮食安全为主,稳定价格为辅,储备规模不宜过大,更没有必要要求每个地区都建立自己的储备。所以,我国应逐步降低国家储备粮规模,在全国范围合理布局粮食储备:粮食储备尤其是专项储备,应该集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口粮自给率为评判标准,分析了2019年中国省域口粮安全水平的差异现状,进而提出了三大区域口粮绝对安全责任共担的角色定位和推进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口粮自给率分别为158.84%、66.46%和41.35%,其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角色定位分别为维护国家口粮绝对安全的主体责任、维护口粮供求缺口不扩大的稳定责任以及维持必要口粮供给的底线责任。推进三大区域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路径是:立足主产区因地制宜构建水稻和小麦产业带,推进重点区域耕地修复与治理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优质稻麦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促进产销平衡区经济发展,建设粮食物流体系以增强口粮带调入能力,推进林草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耕地“非粮化”监控;压实主销区口粮播种面积和自给底线,强化其对主产区的经济补偿,增加口粮储备和食物供给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根据我国"三农"问题发展现状,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政策应该根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实际,配套相关农业政策,促进我国农业财政支出得到有效的投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发展农业经济,提供农民收入水平。首先,农业财政支出应该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我国的食品需求量巨大,重视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别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政策目标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中心,突出粮食安全,政策目标逐渐转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长效性的农业生产能力为主,兼顾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力低,科技贡献率低,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使中国粮食安全隐患不断蓄积,既不能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也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所以发展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成为了实现中国粮食自给的必由之路,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现代农业必将对中国农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山区农业是云南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西部开发战略的核心,实现经济与环境持续发展,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依托地域优势,采用积极有效的经营机制,对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态能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云南山区农业令人担忧的现状,以生态农业产业为出发点,对云南山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云南山区生态农业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粮食生产的问题不大,而流通环节的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其低效率和高成本正成为妨碍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而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其独特的经济功能、科学的交易体系和严格的交割制度,可以促进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医疗保障是国家保障社会成员医疗及健康的公共制度和政策。在医疗保障中,政府本应当承担保障公共卫生、维护居民健康权益、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等重要职责,但我国医疗保障中在立法、医疗卫生规划和医疗资源配置、政府投入、政府监管方面都存在严重的政府责任缺失。责任缺失造成的危害构成了强化医疗保障中政府责任的依据。只有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变我国政府医疗保障中政府责任缺失状况。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贵州1978~2008年的农业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农业平均生态足迹为0.4693hm2。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农业生产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贵州农业生态供给严重依赖于耕地、林地;30年来,贵州林地在均为生态盈余,这说明贵州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秀美山川取得了初步成效;贵州农业生态效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贵州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分析了影响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源及生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实现程度需要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衡量。在遵循客观性、重点性、可行性、可比性、导向性和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将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视作一个系统,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生产能力和结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4个一级指标以及14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explores a decision theoretic approach to deriving excess demand functions for grain for food deficit foreign-exchange constraine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orm of excess demand functions derived is consistent with empirically observed ones.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on the country's food security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expected value of a criterion incorporating foreign exchange and the cost of not satisfying domestic require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sides a drive toward self-sufficiency, by reducing variability of grain requirements with the help, for example, of domestic buffer stocks and by improving the domestic crop information system, a country can go a long way toward improving its international food security position.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关系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粮食安全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全球来讲,世界可耕作土地越来越少,粮食安全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大力增产粮食,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盛世景象。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科技创新,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论文分析了粮食安全的含义及问题,探讨了粮食安全衡量指标、内容及其含义,针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萍华 《技术经济》2007,26(3):71-75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绿色发展指标设计及水平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我国及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趋势及现状,科学分析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与困境,基于2008—2018年各省份数据构建了以资源环境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出绿色化四位一体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自2008年以来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中向好,全国总体水平逐年提高;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发展势头迅猛,农业产出绿色化总体水平较低,农业生态资源环境问题依旧严重;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个别省份表现突出,区位差异并不能完全影响农业绿色化水平。建议各级政府健全农业资源监测网络体系与农业资源大环境数据中心,总结各地在生态资源保护治理方面的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绿色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