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留地安置该如何有效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土资源部2010年6月20日发出的《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留地安置被作为重要的农村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正式提出,肯定了各地把留地安置作为征地补偿安置方式的实践经验。但是,留地安置在实施过程中因受到现行相关法律政策环境的制约,仍然有一些关键性问题影响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研究留地安置制度的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改革和完善中国农村征地制度提供参考建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政策分析、案例分析。研究结果:留地安置的实质是在法律规定的补偿费用之外增加了一部分实物补偿,其实质是农民分享了一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留用地的多种实现途径,经历了从实地到货币化的转变。虽然留地安置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方向正确,应从细节入手解决弊端。研究结论:对留地问题宜及早进行规范并明确规定留地安置的法律地位;从源头入手,在规划上预留农民征地后的留用地;虚化区位、固化权益,因地因时探索留用地的多种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所谓征地补偿留地安置,是在被征地范围内,按照一定比例规划留用相应数量的建设用地,交付被征地单位、村组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从而保障失地农民长远生计和生活.作为对传统的单一型货币安置的有效补充,留地发展在安置失地农民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传统的征地补偿安置方式与失地农民长期的生存权保障的利益要求相冲突。辽宁省的征地补偿实践迫切需要留用地安置制度的回应。在借鉴各地留用地安置补偿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征地补偿的实践,构建辽宁省的留用地安置制度,弥补传统征地货币安置补偿标准低、补偿显失公平的缺陷,缓解征地过程中政府与被征地农民间的利益冲突,保障农民的长久生存权。  相似文献   

5.
<正>留地安置,是指国家在征收土地时,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给村集体作非农建设使用,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安置失地农民。作为货币补偿的一种重要补充模式,留地安置是在反思传统补偿标准过低、方式单一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保障失地农民生活、缓解政府财政压力都有着积极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留地安置制度的广泛推行,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留地安置制度的困境留地模式与现行法律相冲突。实践中,留用  相似文献   

6.
留地安置的基本模式及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地安置的基本模式从近年河南省部分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实际操作来看,留地安置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留用国有土地。即根据城市规划的用途划出一部分土地,在办理农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后,划拨或出让给被征地单位和农民,用于开发经营和发展生产。例如,洛阳市在城市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7.
<正>问题段某原系重庆某村五组村民,有农业户口,1999年迁入镇上转为非农业户口。但其在原所住村的承包地未退还给村集体,且汪某一直在经营该承包地。2011年,该村土地被征收,根据当地政府征地方案,符合安置条件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给予安置补助费2.5万元/人。段某应否取得安置补助费?解答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土地承包期限内迁出集体经济组织并落户小城镇的,其承包的土地可以不退还集体,但发生土地征收时不应取得安置补助费。  相似文献   

8.
<正>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是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农村分配和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安置补助费分配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泰州海陵区在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中,合理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标准和条件,建立健全了海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促进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2012年,全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成员15.56万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纳入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有28232  相似文献   

9.
<正>问题某项目建设需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当地政府组织有关单位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随后组织用地单位开工建设。经查,此项目并未获得征地批准文件。请问:建设项目实施中能否先签后批,签订协议后能否进行开工建设?解答一、征地补偿安置协议一般属于批后实施程序目前,《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都未作规定。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被征地农民留地安置的实践探索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福建省现有实物留地、留地货币化和货币换物业三种留地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到相关主体意愿差异,本文提出创设"留拨"供地利用方式,其增值收益共享,赋予被征地农民选择权,并规范收入分配,实现被征地农民长期受益目标。  相似文献   

11.
苏基才 《南方农村》2009,25(3):24-27
城郊型农村地区留用地安置政策对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发挥了重要作用,留用地是农村集体经济取得建设用地的主要渠道,推行留用地安置政策是缓解征地矛盾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必须把留用地指标与处理违法建筑结合起来,为提高留用地使用效率,必须制定留用地安置政策的实施细则,同时注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开发创新留用地资源优化整合,切实加强对留用地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土地征用中留地安置政策有待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目前情况看,留地安置政策尚不规范,留地安置中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浙江,留用地一般按征地面积的10%~15%返还,这块面积较大的土地浪费较为严重。如某个建设项目需建设用地100亩,村集体和农户留用地就需10亩~15亩,为此,在征用时必须考虑征用土地110亩~115亩,以满足留地安置的需要。有时,农户原来就有宽敞的住宅,现在分到土地又再建,成为一户多宅。有的农户不想建,留用地在短期内又卖不出,撂荒时间较长,浪费了土地资源,受损的是农民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村干部素质不高,使他们有机会利用留用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征地补偿费是对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失去土地的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管好用好这项资金,对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经济权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征地补偿费是对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失去土地的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管好用好这项资金,对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经济权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自贡市探索国家建设征地老小安置新路子全晓莉(四川省自贡市国土局)近年来,根据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城市近郊区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几乎被全部征用,征地农转非人员逐渐增加。除符合招工条件进厂当工人的以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共利益最终体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政府的征地行为不仅应重视对失地农民依法进行货币补偿,还应重视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不可否认,被征地农民的确十分关心他们应得的征地补偿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失去土地后靠什么生活。因为事实上,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无论是依法留在集体经济组织,还是直接分发给被征地农民,对被征地农民而言,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可能失业,可能失去“…  相似文献   

17.
<正>撤组转户指的是撤销村民小组建制,转农村户口为城镇户口。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当大部分农民因征地而得到补偿与安置时,剩余零星地、边角地的农民却没有补偿与安置,这就损害了该部分未征地农民的权益。基于此点考虑,地方政府参照征地安置的部分标准,采用撤组转户的方式,将未征地农民由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并为其缴纳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此来保障未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撤组转户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剩余的少量宅基地、耕地、边角空地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营管理》2005,(3):13-14
针对征地补偿工作中存在的补偿低、费用不到位、安置不落实、补偿费账务处理不规范、使用不公开甚至存在贪污、挪用、挥霍等问题,农业部近日发出《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监督管理指导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管理工作高度重视,2004年多次部署了征地补偿费专项检查,明确要求农业部门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加强征地补偿费规范管理,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效防止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保障失地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确保使农…  相似文献   

19.
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是对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失地的补偿。管好用好这项资金,就是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经济权益,也是保证农民收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笔者就此核算内容及相关程序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国有划拨留用地是一种特殊的征地安置方式,在国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时,按征收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安排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保障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建设用地。目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集体建设用地面积约250.7平方公里,占全区建设用地的46.7%。其中,留用地约11.3平方公里。为了推动国有划拨留用地的流转,南海区大胆尝试,积极创设国有划拨留用地经营权。笔者拟从理论、实践两个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