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绍光 《中国石化》2003,(10):53-54
齐鲁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烯烃厂多年来。以“自我管理信得过”活动为主线,不断强化企业现场管理,形成了以自我管理为特色的现场管理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先后获得“中国石化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石化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现场管理样板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伯方煤矿形成了以“三基”为基点、以精细化、市场化管理为主导、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创建内涵丰富的管理手段,培育全体员工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建设以富美和谐矿区为目标的具有伯方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动了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铁煤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平安铁煤、富裕铁煤、和谐铁煤、绿色铁煤、长久铁煤”为目标,坚持“以我为主、各自为战、注重实效、各具特色”的总体要求,打造以安全文化、管理文化、和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铁煤特色企业文化,坚持“三化”并进,注重创新提升,为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近日,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又是对中国儒家“为政以德”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就企业而言,“以德治国”对于现代管理能够提供什么启示呢?这是我们应当加以认真思索和探讨的。葛荣晋教授认为,如果将“以德治国”的人文精神注入企业管理,把管理与道德融为一体,将管理道德化,必将会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管理的思想动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柔性管理之道。“以德治国”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极为密切,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一、“以德治官”与“形象管理”,二、“以德化民”与“自我管理”,三、“以德治民”与“爱的管理”。现从本期开始,分三次连载,敬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5.
建设国家电网公司企业化、责任化、业务化,预防有力、监督有效、惩治有力的“三化三有”特色惩防体系,是在新形势下稳步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重要举措。认真学习国家电网特色惩防体系的新观念、新思路,围绕企业“思想流、人员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5个管理重点,以建立“干事、干净”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为切入点,将惩防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有机融入到企业各项工作之中,能有效推进惩防体系各项工作落实。  相似文献   

6.
蒙东能源以“强化管理、加快发展、注重协同、控制风险、维护稳定”为中心。通过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总结和凝练改革发展成果,完善理念体系和员工行为规范,打造具有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体系。推进管理升级和标准化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企业得以持续领先于同行的命脉,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创新模式。嘉电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九大特色管理的基础上,推出了以细节管理为核心的“过程管理”和以授权管理为基础的“梯度管理”,并逐步形成了“六大管理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先进的企业文化,基本解决了企业管理由“制度中心”向“人本中心”转变的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目前,这种“人本为主”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自上而下式”,着重抓企业领导者,重视领导者在企业中的作用发挥;二是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全员式”,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全员,更加注重整体的作用。联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就借鉴作用而言,美式企业文化易于同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国有企业中,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企业领导的地位非常突出,作用尤…  相似文献   

9.
管理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以管理为中心”,强调以管理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武钢政工》2008,(6):31-33
武钢运输部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铁路运输安全保产为起点,以全面开创武钢铁路运输新局面为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铁路连四方,伴您走市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主体”等独具武钢铁路运输特色的文化理念内涵。通过大胆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把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融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石家庄供电公司认真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公司文化,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契机,以电网安全、员工安全、企业稳定、社会和谐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特色的道德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廉洁文化,用文化搭建企业、员工、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舞台,用文化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带动公司各项工作的全面升级。进一步推进电网的安全科学发展,获得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2006年度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以改革的精神抓好企业管理王宏超,周沂“企业管理是件大事,一定要认真抓好”。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的许多举措中,一再强调加强企业管理对于搞活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搞好国有大中型...  相似文献   

13.
今日吉化     
提起“吉化经验”,很多人耳熟能详。实际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才是吉化经验的精髓所在。时光荏苒,跨入新世纪后,吉林石化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扬着既有经验,并不断为这些经验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脚踏实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经验。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吉化人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持之以恒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培育了“四种精神”和以“四种精神”武装起来的优秀团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成为吉化履行国企使命、长子责任的可靠保证。他们把基础管理优势提炼为: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方针指导下,吉化的一代代管理者团队,带领广大员工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练内功、提素质,形成了以严细实快作风为保证的基础管理特色,成为吉化的管理精髓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供电企业管理》2005,(4):42-43
一.“特色系列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内在涵义。“企业化热”,从国外波及国内开辟了企业现代管理的新领域成为当代企业久盛不衰的精神资源。企业管理从“制度管理”转向了“化管理”。努力建设供电企业化,这是时代的呼唤。1990年以来.该公司站在培育新时期“四有”职工队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为本,把企业化建设列入公司总体发展目标做到年年有规划,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漳州电业局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企业效益为导向,以“立体监督、全程管控”为手段,不断加强企业“三大安全”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以“安全、发展”为核心,以“两个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三面红旗”激励机制为平台,健全、完善“四支队伍”的立体监督网络和“五个时点”全程管控的“红旗管理”体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把“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引入石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企业内部质量文化教育活动,改变员工的心智,树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理念,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素质。并通过全体员工的参与,营造“以顾客为中心”、“以零缺陷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环境,创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质量文化,在建设现代石油企业质量文化过程中,通过管理创新塑造强势竞争力,追求石油企业卓越绩效。  相似文献   

17.
国网福建公司以“经济、社会、环境”三方协调为价值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导向,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为价值引领,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163”可持续性管理实践路径。当前,百年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叠加,不确定性持续上升,世界又站在了全球化发展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简称“福建公司”)锚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企业管理的融合模式,探索出一条省级电网公司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煤第一建设公司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以企业机关和基地为龙头、以工地项目部为主体、以改善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井口文化,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丁宏 《中国电业》2007,(3):78-79
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品牌文化的目的是培养顾客忠诚度,最终通过品牌营销的方式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近年来,为实现“打造以科技领先、管理先进、人才优秀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同行公认、业主满意的电力设计企业”的发展目标,浙江省电力设计院在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塑造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品牌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中央企业外事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当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建设“一带一路”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央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得以大踏步前进,国际活动越来越多,也给外事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为圆满完成中央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国家号召,助力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央企业必须全面提高外事管理能力建设水平,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