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这是一个难以走出的历史“怪圈”:一边是企业债台越筑越高,严重“贫血”,一边是银行呆坏账居高不下,拒绝向企业“输血”,双方难以解套,而且越套越牢,虽然经历了债转股,政策性破产、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之后,这道历史与体制留下来的国企“老大难”问题似乎依然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2.
一、企业转制中银行信 贷资产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破产解体,摆脱与银行的借贷关系,逃避银行债务。由于我国企业的破产法律不够完善,很多地方的企业破产不规范,借破产之机转移、变卖财产,把负债包袱甩给了银行,使银行信贷资产蒙受巨大损失。具体表现为:一是先分立后破产,将企业的一部分资产转移或分离出去,组建新的经济实体,而把主要债务留给已掏空的“企业”去申请破产。二是破产清算不规范,随意侵占和压价处理破产财产,损害银行等有关部门利益。三是一些中介机构并非站在公正的立场去评估企业资产,而是  相似文献   

3.
破产,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对一些长期经营不善,产品无销路,资不抵债而无法通过其它途径来改造的国有企业,依法宣布破产,应该说是一件大好事。企业破产,可以优化国有资产,增强企业经营活力,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实和理性发生了“大碰撞”,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企业借破产之名,行逃银行债务之实,企业先死一回,甩掉债务之后,“改头换面”重新启动,结果给最大债权人之一的银行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  相似文献   

4.
各界视点     
《新西部(上)》2001,(2):23-23
资本经营中的“七大害” (1)假破产,真逃债。即用先分立后破产,金蝉脱壳式破产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再加上地方政府在企业破产中的行政干预使银行债务补偿率极低。“在我国已实行的企业破产中,银行债务的补偿率最大不超过2%,最低仅有0.31%甚至为零”。(2)国有资本价值低估。这种低估又集中在国有资本向非国有制经济出让中,主要是一些个人钻国家法律的空子,为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3)政府“拉郎配”,即各级政府在企业兼并中以行政手段强行要求一部分企业实施对另一部分企业的兼并。这种兼并不仅效果差,甚至造成很…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企业在出现破产情形时,其往往存在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死掉”,另一种则是进行企业重整进而使企业“活过来”。从实践操作层面上看,当企业经营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形时,宣告企业死亡往往是最先被考虑的选择,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破产制度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破产清算这一层面。而随着清算制度的过度使用,清算制度的弊端日趋明显,如何解决企业困境,让企业起死回生被纳入考虑范围,破产重整制度也因此开始慢慢地衍生出来。破产重整制度在给予企业希望和保障债权人利益的同时,其中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即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债权人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成为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企业破产 银行赔帐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600余家国有企业被关停,70家工业企业被正式载人亏损破产“死亡档案”。1992年,全国法院审结破产案件265件,比上年上升365%!那么,企业破产,谁最赔帐?答案出人意料:企业破产,损失最大的并不是...  相似文献   

7.
1995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将部分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分析和研究企业破产以及对银行的影响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企业破产与国有企业 破产指市场主体发生资不抵债而被迫倒闭或歇业的经济活动。在我国,单个的经营者(诸如个体劳动者,个体企业)、私有企业基本上按市场准则办事,优胜劣汰,能兴则兴,不兴则“死”(破产),既不存在允不允许破产问题,亦不存在肯不肯破产问题。但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破产却极为敏感和复杂。  相似文献   

8.
一、目前银行界对企业破产普遍持消极、否定的态度当前,银行之所以普遍对企业破产持消极、否定的态度,是基于这样一些事实和背景:(一)企业大面积破产逃债,挫伤银行对企业破产的积极性。从1993年开始,国家在一些地方、一些企业推行了企业破产的试点工作。但是,由于法律机制不完善以及体制上的缺陷,一些企业和地方把破产作为逃避银行债务的一种手段,形成“大船搁浅,舢板逃生”这样一种现象。银行为了保全国家信贷资金不受损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坚决抵制,并进而影响了银行对企业破产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以赢利为目标的企业,当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生存时,则视为企业倒产(或破产,日本称倒产)。根据日本法律,企业倒产的基本标志一是不能支付到期票据及债务;二是企业受到银行“停止支付”处理,即企业在6个月内2次出现“不能支付”时,银行清算中心即通知全国所有银行在2年内停止与该企业的一切金融交易;三是企业资不抵债。有这三种情况之一,企业或其债权者就可以提出企业倒产处理申请。  相似文献   

10.
破产的效率     
《山东建设》2005,(5):196-196
破产,这个曾经是资本主义“专利”的字眼,在现在,却正向我们走来,为我们理解和接受。破产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体现和结果。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产品成本高,以至于成本大于收益,便会出现亏损。当亏损到还不起别人的钱,维持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养不活全厂员工时、企业就该破产了。  相似文献   

11.
苗红 《辽宁经济》1999,(9):26-27
朱镕基总理对“沈重”提出的对有一些产品有信誉、有销路、有效益可以解决部分生产资金的讲话,使银行认识到“封闭贷款”不仅是银行盘活存量资产的一种手段,也是进一步支持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国有亏损(含潜亏)工业生产企业有销路、有效益产品的生产,为国有工业生产企业改革提供的“助推器”。“封闭贷款”不仅是一项银行盘活存量资产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戴相龙行长对“封闭贷款”的条件作了解释,他指出“‘封闭贷款’是对不符合贷款条件企业的有市场、有效益产品发放的特定贷款,对资不抵帐,计划列入破产或濒临破产的企业不…  相似文献   

12.
企业兼并、分立、破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通过破产、分立、兼并等形式可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然而当前在实施破产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一是有些企业对实施破产政策理解上存在着偏差.从根本上说破产是企业无经营能力,已经严重资不抵债时,企业才能按照有关法律程序进行破产.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片面地理解有关破产政策,认为破产是企业甩掉包袱的有利时机,只要企业宣告破产就可以利用银行的呆帐准备金核销一些贷款,甚至银行的贷款可以全部甩掉,减轻企业包袱.二是人为破产因素较大.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多破产多核销的目的,积极争取破产.在实施和宣告企业破产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破产法》和有关规定进行.根本不与最大的债权人——各家银行协商,从而使破产的随意性很大,破产工作不规范问题十分突出.三是不正常破产影响了经济发展.一些本身生产经营比较正常的企业,甚至较好的企业也宣告破产,使得企业停产放假,影响了地方经济正常发展.四是破产企业财产评估过低,严重地影响各种债务偿还,甚至没有偿还率.  相似文献   

13.
凌泷 《民营视界》2007,(3):16-18
☆担保债权优先于职工债权 旧破产法(试行)里职工安置优先的规定,是国有破产企业抵押权人心头最大的“痛”——以往国有企业破产,员工补偿在清偿程序中占绝对优先的地位,一旦普通财产不足以对员工进行补偿,则抵押财产亦会被用以员工补偿。对银行等抵押权人来说,即使申请债务人破产,自己的债权也不一定能得到保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代美国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使数以万计的银行、企业和商店纷纷倒闭和破产。人所共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和激化的结果,但在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和金融寡头利益的美国政府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企业的“过度竞争”,尤其是商业银行之间的“过度竞争”破坏了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主张政府应加强对经济和金融进行干预。“Q项条例”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5.
要案与丑闻     
《新财经》2001,(12):9-10
房地产破产大案惊醒银行春梦;温州“地下银行”法庭受审;大是建筑工程存在结构性隐患;深石化遭深交所谴责;证监会高官朱利民涉嫌参与诈骗。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国家银行是企业的最大债权人。目前企业80%负债属银行信贷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破产大多破的是国家资产,最终导致货币贬值。 按照《破产法》的规定,企业破产清偿债务的顺序是,先还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再交破产企业所欠税收;然后,再考虑偿  相似文献   

17.
银行的破产和倒闭在如今已是司空见惯。银行破产和倒闭有可能造成恐怖性后果:金融体系的崩溃,资金链条的断裂以及储户利益的损失。金融危机带给国家的是灾难,留给百姓的是哀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风行于发达国家且为中国金融高层所关注的存款保险制度,也许可以让我们减轻对金融危机的忧虑,对银行业的明天充满希望。世界著名咨询公司摩根斯坦利认为,在中外企业的生死竞争中,中国金融业是第一大高危领域。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近一年的疯狂“圈地”,中资银行已经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没有破产历史的中资银行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8.
不良贷款率仅为0.26%的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被学者称赞为“创造了中国银行史上几乎闻所未闻的极低的不良贷款率”.但在这一被誉为“一群从未干过银行的‘门外汉’”创造的诸多“奇迹”背后,却有企业揭发说广发行杭州分行“设局”、“设套”、“坐庄”,把不良贷款风险转嫁给了企业,目前已有数家企业陷入官司,甚至破产……  相似文献   

19.
不良贷款率仅为0.26%的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被学者称赞为“创造了中国银行史上几乎闻所未闻的极低的不良贷款率”.但在这一被誉为“一群从未干过银行的‘门外汉’”创造的诸多“奇迹”背后,却有企业揭发说广发行杭州分行“设局”、“设套”、“坐庄”,把不良贷款风险转嫁给了企业,目前已有数家企业陷入官司,甚至破产……  相似文献   

20.
在国有企业所有债务中,令企业深感头疼的是欠银行的贷款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沉重的债务使企业的改革遇到了很大困难。解决的办法通常有二种:一是兼并。如果企业在改革中被兼并,那么兼并企业就得偿还债务。可是这些国企债务比自身的资产还要多,使得兼并难度加大。二是破产。但是企业破产会造成大量的银行坏账损失,可能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目前,新的办法是“债转股”,本文拟就“债转股”谈谈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求教于同仁。一、债转股的现实意义1.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债转股规定了五项基本条件:一、产品品种适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