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坤 《金卡工程》2010,14(5):107-107
东西方政治制度及历史传统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对法律的见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西方侧重于从法的精神、价值方面去探讨法律,而由于受传统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古代的中国侧重于从法的实用层面来解读法律。本文拟以法律在西方和古代中国的实践为例,探讨其异同。希望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和以大规模立法为主要特征的法制建设时期,但是其中普遍存在着法律情感薄弱和法律信仰缺失的危机。借鉴伯尔曼对西方法律与宗教的历史渊源和现代社会发展中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理性分析,发掘现代法律和信仰的深层联系,从而提出在当今中国应当建立具有神圣性因素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建构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法律信仰;那么就要在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寻找途径,把中国法律源头之一的神圣性因素——“礼法道德”引入到当代的法律中去,使得我国法律在普通民众心中能够唤起民族意识和归属感,从而具有一种本民族的神圣性,为中国民众所信仰。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是有很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郑戈 《当代金融研究》2017,2017(3):32-41
"法律东方主义"是一种批判理论,它旨在批判和解构西方法治话语自我建构出来的"普世性",还原其地方性和相对性。在否认东方有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法律传统,将东方视为有待西方去殖民、去传播福音和文明之对象的同时,西方丧失了通过文明间的平等对话来完善其自身政治—法律文明的机会。对于中国法律人而言,法律东方主义这一分析视角的意义并不在于让我们用西方人自己提供的武器来揭露"西方法律的虚伪性",而在于帮助我们破除"自我东方主义"的困境,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去建构体现文明主体性的法治话语。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法律制度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法律制度建立的途径和进程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别,西方国家是用法律干预过度竞争的金融市场,而中国则是通过法律来限制政府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过度干预.由于中国的这种特有的立法理念受历史惯性、利益结构及人们对市场经济、法律认知程度的影响,加上立法者可能存在的本位主义、立法寻租和政治理念的差异,经常使得其在立法律过程中忽视经济规律,所定规则往往与现实脱节.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众多的研究和讨论中中国文化经久不衰、众所纷纭。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宗教的地位和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来承担的。什么是中国哲学?它与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法治的中国,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要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应当从源头着手,而且法律原则的性质也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与西方资本主义法的根本区别,所以法律原则的研究应当作为社会主义法的重中之重.最早提出法律原则概念的是德国的法学理论,它的特点是比较笼统、模糊,长期以来,这一重要的法理学问题并没有得到我国法学家的应有重视,我们觉得,作为纯粹法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法律原则问题值得用更大的篇幅来做处理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姜静  卞新龙 《金卡工程》2009,13(12):104-104
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奠基者是斯多葛学派,该学派认为在人类早期自然状态下人们以理性为基础的成文或者不成文的法则即自然法,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控制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法律服从宗教,宗教裁判所的法律依据是"神法"而不是"人法"。到了近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对自然法从新解释发展了自然法思想,从而确立了以理性为基础的法律思想,摆脱了教会的约束,产生了社会契约论。自然法思想已成为西方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是所有法律对赋予其神圣性的宗教要素的依赖,宗教要素包括仪式、传统、权威、普遍性.第二是基督教对西方法发展起的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和追求的意义的一部分,承认法律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的理性,意志以及信念等.  相似文献   

9.
《金卡工程》2009,13(8):100-100
在西方法律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法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探讨自然法的每一历史发展形态与自然法的核心价值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影响来考察自然法对西方法律传统的贡献,并进一步考察了自然法对我国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图书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说明西方图书馆学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韩荷英 《金卡工程》2008,12(10):20-20
首先对礼与法的内涵的简单梳理;然后从秩序建构的功能看中国礼法与西方法之同;继而对中国传统法与西方法律进行比较,得出中国礼法之优;最后指出法律存在的历史性.力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下的以西方法律为标准的中西法律文化优劣的化较,回归中国法律文化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认识中国之法(礼法),从而确立中西法律文化的良性比较.  相似文献   

12.
李悦 《金卡工程》2008,12(12):73-73
本文试图对韦伯的法律合理性和韦伯关于东西方法律文化运行机理进行研讨,并得出法治是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内在统一,以及这一认识对于中国法治的形成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本次金融危机我个人有三个观点,一是尽管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但我对未来中国经济仍持非常乐观的态度,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发展模式是经受住检验的.二是此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 "机"大于"危".机遇在于可以借此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升级,加快创新.三是本次金融危机,让人们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高度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质疑,至少说明其存在缺陷.这也间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其很好的发展潜力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在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方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首先将中国文化称为"儒家文化",后来统称为"中国文化".但他不能说明如何理解这种文化以及最后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虽然对他的文化差异的重要政治意义的理论来说,这或许很重要.其他人在定义中国的非西方特征上也同样不太成功,最近更难得听到"儒家学说"这个关键词.这很可能因为人们注意到,作为西方宗教或意识形态概念的等价物,它与中国的现实不符.  相似文献   

15.
徐雅楠 《金卡工程》2010,14(10):85-85
法律移植对于任何一个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的国家和地区来说,都具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法律移植不仅仅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政治,文化,宗教发展以及不同的价值选择的问题。在复杂的移植过程中,探寻法律移植具体的技术性操作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在此过程中所移植的法律的在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法律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论法律信仰     
薛向东  桂书立 《金卡工程》2009,13(10):55-55
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彰显了法律信仰在法律实现中的重要作用.英国著名学者斯坦在研究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后指出,"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法官的人格和信仰对于法律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他们不仅影响法官对法律规则进行解释,而且影响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如何进行认定."这句话足以展示法律信仰在法律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东方主义》一书是美国学者络德睦近年来的一部比较法论著,翻译成中文后引起了中国法学界的高度关注,此书将前人"东方主义"中国中心论"等理论应用于法律领域,提出了"法律东方主义"的概念,虽然理论的原创性不算太强,但也对不同文化比较中的自我与他者的认知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对于西方人对世界的重新认知,尤其是对"东方"的重新认知具有很强的警醒作用,对于东方世界存在的"自我东方化"现象同样有警醒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政治化,在特殊的社会情境中成为"政治消费品"。因此,对此书在中国的讨论和可能的"政治化"应该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8.
李敬敏 《金卡工程》2010,14(10):129-129
在我国,轰轰烈烈的普法运动是由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需要决定的,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既有的文化与外来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融洽。西方的法律尽多只是在中国的精英层得到了认同,而中国广大的民众对于法律则是受动的。本文在认识普法的基础上,总结了普法的原因以及该运动在我国现时代中的处境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同一时期的东西方法律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内容和特点,笔者选取同一时间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宋代法律和西方教会法,从犯罪种类这个较小的切入点,阐述其各自内容分类情况并对其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得出两者的共性和差异.由于二者时后世法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样的对比分析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李志敏  郭雪慧 《金卡工程》2009,13(8):181-181
美国刮起的金融海啸使各国的经济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我国受到此次危机的冲击也在所难免.而且,在我国,由于金融法律的不完善,一些市场主体利用法律漏洞,使中国的金融风险隐患日渐凸显.因此,如何应对金融风险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监管制度就成了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力图分析说明如何提高我国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如何进一步地来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